返回 打印

当代文学创作远离现实、乱象丛生

作者:孙妙凝 胡言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核心提示】在民族危难之时,鲁迅曾极力推崇“最雄桀伟美”的“摩罗诗派”,希望文学可以激励人们“自觉勇猛发扬精进”,可以“动吭一呼,闻者兴起,争天拒俗”,高度张扬力量之美。这种美学精神是今日文学所匮乏的,而在这个迈向民族振兴的时代,文学恰恰需要这样的风骨气象。

  近年来,我国当代文学创作既呈现出活跃繁荣的景象,也存在着“繁而不荣,多而不精”的隐忧。为剖析中国文坛存在的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等种种乱象,匡正文学研究的方向,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人民日报》合作开设的“文学观象”栏目,经本报2月28日报道之后,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强烈共鸣,学者纷纷呼吁:让清风正气扫除文学的“雾霾”,让黄钟大吕之音重新回到文学殿堂。

  当代文学创作乱象重重

  近年来,随着以消费文化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的勃兴,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崛起,当代文学的创作、传播和接受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创作发表更加便捷,阅读自主性得以提升,文学创作与批评总体上富有生机;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

  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金永兵向记者介绍了文学创作的几大乱象:第一,文学创作日益突出私人性,呢喃于个人情感、杯水风波,忽略乃至消弭了对文学公共价值的关注。第二,文学创作越发关注个体的内在性,远离社会日常生活,丰富而有厚度的社会化个体鲜见于文学作品,文学的文化功能逐渐淡去。第三,文学创作更加倾向个体随意性的自由,一些充满匪气、痞气、不受社会伦理法度人情约束的人物得到推崇。第四,文学创作越来越突出欲望和本能,呈现反智化、鄙俗化的倾向,文学沉沦在欲望生产中不能自拔,读者的消费也被绑架在欲望的战车上。

  “此外,文学作品越来越琐细化,拒绝严肃思考和宏大叙事;作品高度形式化,充斥着无聊的调笑和谐谑,这也是当代文学创作存在的重要问题。”金永兵说。

  文学创作应关注世道人心

  主旋律文学存在被边缘化的现象,原因何在?学者认为,并非大众疏远了文学,而是文学遗忘了自身责任,远离了人民。文学的责任与生俱来,应关注国之昌运,关注世道人心。

  北京工友之家成员、长期在“新工人”群体中调研的社会学学者吕途表示:一位工友说,他看过很多网络小说,不过就是为了消磨时间。全国有三亿多工友,却很少看到表现他们生活、为他们创作的小说或歌曲。近年来,吕途所在的新工人艺术团出版了七张由工友创作、以打工为主题的专辑,她告诉记者,新工人艺术团到清华大学演出时,一位建筑工地的保安听到歌曲后深受触动,彻夜难眠。

  近年来,也涌现出一批以农民工、城中村等为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如深受读者喜爱的《出梁庄记》。金永兵提出,总体来看,文学创作对于工人、农民群体有所关注,但与商业文学的阵势尚不可同日而语;况且,有些关注不过是一个装饰或噱头罢了。我们固然要把高档公寓发生的故事拿来观赏,但也要认识到,大量的生活是由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构成的。文学创作者和批评家要关注社会中绝大多数人,这决定着一个时代的价值和倾向。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胡亚敏表示,为普通人创作的文学作品未必没有市场。当前一些关注普通人的作品,如方方的《万箭穿心》,就表现了普通人向善的力量、对他人的关怀、对命运的抗争。遗憾的是,这些作品的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

  文学要体现民族的风骨气象

  作家既是时代的记录者,也是时代的思考者、探索者和建构者。学者呼吁,作家、批评家、理论家和广大文学爱好者应肩负使命,共同开辟这个时代的文化气象和精神风骨。

  金永兵告诉记者,中国文学的气韵风骨古已有之。我们常常怀想“汉魏风骨”、“盛唐气象”。“盛唐气象”呈现出的即博大雄浑、超拔深远的艺术境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种铺天盖地的雄浑之气,无不洋溢着生命活力、高远胸襟与逐梦魄力,虽逾千载,仍令懦者勇、弱者强。在民族危难之时,鲁迅曾极力推崇“最雄桀伟美”的“摩罗诗派”,希望文学可以激励人们“自觉勇猛发扬精进”,可以“动吭一呼,闻者兴起,争天拒俗”,高度张扬力量之美。这种美学精神是今日文学所匮乏的,而在这个迈向民族振兴的时代,文学恰恰需要这样的风骨气象。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文学一定要有向上的力量,能对人格有所提升,而这种提升并不是简单的励志。对于通俗文学来说,应有更正面的鼓励和引导,通俗文学不能诲淫诲盗、黄色低级;对于纯文学而言,其反映的人性更复杂微妙,对生命的探索更具广度与弹性,因而对其要有更宽阔的观察视野。总之,文学应使我们对人性的探索、对人类文明的理解更深入,在人性的提升、人类社会的发展方面产生积极意义。

  善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武器

  面对重重文学乱象,学者认为,应当进一步建立合乎时代发展的文学批评方法,加强相关文学理论研究,为文学扫除“雾霾”、祛除“毒气”,从而为这个时代构建起价值坐标。

  文学乱象成因何在?胡亚敏表示,随着价值观念日趋多元,价值判断标准亦多种多样。过去那种机械的、“板着面孔”的理论批评,显然已难适应时代发展,而既有说服力、感染力,又合乎人性和社会发展的文学批评方法尚未建立。

  然而,随着文学理论研究范式的多样化,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运用和研究正在减少。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永清强调,“马克思主义批评不是少数政治家的批评,而是群众的批评。作为看待整个社会历史的方法,它极具生命力。因此,要培养一批能够娴熟运用马克思主义批评武器,既懂理论又关注文化现象的批评人才。”

  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准确把握时代问题、建构时代文化、引领时代风尚有积极作用。“关注社会最大多数的劳动者,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价值定位。马克思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当代中国社会来说是非常有活力的因素,它有利于把社会文化中积极而有创造力的一面凸显出来。”金永兵表示。



//m.syxtk.com/wzzx/llyd/wh/2014-03-10/25188.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