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春节与中华精忠报国文化

作者:岳庆平   来源:学习时报  

春节与中华精忠报国文化

 

岳庆平

u=259881063,2273604937&fm=27&gp=0.jpg

春节是中华民族参与度最高、最为隆重的节日,具有全民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集中展现的时候,还是联系家庭成员感情的重要纽带和桥梁。直到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员在地理上的流动空前频繁,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但每到春节,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都会想方设法回到自己的家里。家庭的团聚成为春节的最主要内容,家庭观念是春节占据支配地位的情感,重温与强化亲情是春节最为基本的特征与功能。然而,在这万家灯火温馨团圆的美好时刻,总有一些同胞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主动放弃与家庭团聚的机会,这其中就包括人民军队的广大官兵,他们心怀着对家的深情渴望和对亲人的无尽思念,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安全,毅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就是精忠报国精神,这是世代相传的一种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精忠报国四个字出自宋朝著名的将领岳飞,他本人也是中华精忠报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民族大义面前,在国家需要的时刻,岳飞从来不顾及自己的个人安危。建炎三年,金兵渡过长江,直逼建康,宋军各部纷纷溃散,只剩下岳飞的军队孤军奋战。当时一无援军,二无粮草,人数上又处于绝对劣势,形势万分危急。岳飞集合部队,慷慨陈词激励部下,我们应该以忠义报国,为国家立功,留名青史,这样即便死了,我们的精神也会永存不朽!岳飞的英勇气概使士卒们深受感动,许多人当场流下了眼泪,纷纷表示愿意追随岳飞,把抗金斗争坚持到底。绍兴十一年,金兵分道渡过淮河,朝廷连下诏书命令岳飞驰援。当时岳飞得了严重的伤寒,他知道形势危急,把个人的病痛置之度外,马上带病出发。为此宋高宗赐给岳飞手札,称赞他“国而忘身”,认为他的这种品格是其他将领无法相比的。有人曾问岳飞怎样才能天下太平,岳飞大义凛然地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就自然太平了。千百年来,岳飞的这句名言一直鞭策和鼓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

岳飞在民族大义面前,完全不顾自己家庭的利益。岳云是岳飞的养子,从十二岁开始就跟岳飞南征北战。他作战勇猛,在战斗中双手执八十斤的铁锥,冲锋陷阵,锐不可当。岳云屡次建立奇功,岳飞都隐匿不报。岳家军攻下随州、邓州等地,岳云功劳最大,岳飞也没有声张。一年以后,在掌管选举官吏的坚持下,岳云才略微有所升迁。岳云后来又建头功,岳飞还是没有记录在功劳簿上,其他将领知道后,上奏朝廷对岳云进行特别嘉奖,岳飞又力辞不受。在颍昌大战中,岳云在敌阵中几进几出,身上负伤一百多处,铠甲和衣服都被鲜血染红,论功劳应该受到奖赏,岳飞又坚决拒绝。

建康失守后,岳飞暂时把队伍转移到长江以北,在敌后打击敌人。在此期间,岳家军的粮食极度匮乏,又难以得到政府拨支的军粮。岳飞与母亲商量后决定变卖家产购买军粮,让队伍渡过难关。为了表彰岳飞的赫赫功绩,宋高宗要为岳飞修建宅第,岳飞推辞说“敌未灭,何以家为?”后来,位列将相的岳飞回首自己的戎马生涯,说他自年轻时投身军旅就立志报国,“誓期尽瘁,不知有家!”

中国传统文化讲“百善孝为先”“自古忠臣多孝子”,岳飞当然也不例外。他自己也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在内不能孝敬父母,在外岂能忠于国家?”在宋朝南渡以后,岳飞与母亲失散,母亲沦陷于河北。岳飞先后十几次派人寻访,才最终得以把母亲接到南方。母亲身患疾病,每次喂药进食,都由岳飞亲自服侍。母亲去世后,岳飞悲痛难支,三天水米没有入口。他准备护送母亲的灵柩回乡安葬并遵照中国传统的礼制规定为母亲守孝。但当时因为军情紧急,朝廷诏令他停止行丧,恢复职务。在中国古代,为父母行丧三年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作为官员要告假,辞去一切职务。史称岳飞“至孝”,但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依然强忍丧母的悲痛和不能行孝的愧疚,回到军营继续从事抗金的大业。

为了褒奖岳飞的赤胆忠心,宋高宗曾手书“精忠岳飞”四个大字,并制作成旗帜赐给他。在与金兵的交战中,岳家军的“岳”字旗与“精忠”旗交相辉映,使敌人闻风丧胆。金人曾绝望地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后来,岳氏父子受到秦桧等人的陷害,岳飞被捕入狱,他撕开衣服,露出背后深入肌肤的四个大字——“尽忠报国”,连审讯的官员都大为感动。当时岳飞也有同道者,与他同时的将领王彦率领的军队称为“八字军”,士兵们为了表示抗金到底的决心,都在脸上刺着“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大字,这同样体现了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

岳飞是中华精忠报国文化的典型,这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悠久的历史传统,其代表人物在岳飞之前也不乏其人。在西汉时,年轻将领霍去病曾多次领兵进攻匈奴,立下了赫赫的战功。汉武帝曾经给他修筑了豪华的住宅,让他去察看,他推辞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同样在西汉时,苏武曾出使匈奴,因故被对方扣留,在匈奴贵族的威逼利诱下,苏武拒不投降。后来他被流放到今天的西伯利亚一带放牧,苏武手持象征他身份的汉节牧羊,历尽千辛万苦,在19年后才得以回国。著名的史学家班固称赞他“不辱使命”,是一代忠臣的典范。班固的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先是随大将军窦固北征匈奴,后来又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沿线的稳定和各民族的融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立功绝域,坚守西域长达31年,一直到70多岁,在临终前才得以回到家乡。

这种精忠报国的精神在岳飞之后也生生不息,从未中断。后世的名臣于谦、张煌言等人正是以岳飞为榜样,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肩负起国家兴亡的重任。清末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也深受岳飞的影响,他严禁鸦片,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林则徐曾在路过汤阴时拜谒岳飞祠,为岳飞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也为他的遭遇而感叹,写下了“黄龙未饮心徒赤,白马难遮血已红”的著名诗句。

在1925年之后的爱国运动中,学生们高举着反对帝国主义的大旗。为了配合当时的革命洪流,音乐家杨荫浏选取了岳飞的《满江红》词,用现成的乐曲进行编配,油印成歌页散发于学生之间,推动了反帝的浪潮。这首歌后来在抗日战争期间也非常流行,在日寇铁蹄的蹂躏下,众多的华夏热血儿女弘扬精忠报国精神,在神州大地掀起一股高唱“怒发冲冠”的热潮。国民党高级将领续范亭为抗议政府的卖国行为,在1935年拜谒南京中山陵,并在陵前剖腹明志。续范亭获救后曾在杭州休养,在此期间他专程凭吊岳飞墓,并写下了《岳王庙前》诗,深情地讴歌了岳飞的盖世功勋,并发出了“东海狂潮响霹雳,而今谁是岳家军”的深切呼唤。

到了今天,百折不挠的中华民族早已通过抵御外侮完成了民族的独立,又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精忠报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闪耀着灿烂的光芒。目前正值新春佳节,又到了阖家团聚的时刻,我们在享受家庭团聚的天伦之乐时,无法忘记默默坚守在自己岗位上的人们,特别是广大的人民子弟兵将士,他们用血肉之躯筑成了祖国的钢铁长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保驾护航。包括他们在内的华夏儿女身上体现着中华优秀的精忠报国文化,这种文化必将在神州大地上世代薪火相传,永远发扬光大。

(作者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m.syxtk.com/wzzx/llyd/wh/2018-02-14/48786.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