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红色文化浸润双鄄小学生心田

作者:傅超超   来源:红色文化网  

红色文化浸润双鄄小学生心田

傅超超

三月桃花染双鄄,红色传人笑靥开。

2018年3月19日,在上杭乡双鄄小学课堂上,伴随着修水县委党史办特聘征研员、县红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王科的生动红色故事讲解,该校一至四年级学生不时露出笑脸,并争相提问和回答。校长傅超超和冷桂林、梁珊玲等3位老师也参加了此次“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

王科以《军旗是如何在修水诞生的?》为题,向师生们生动地讲述了1927年9月,何长工等人在修水设计、指导制作第一面军旗的历史过程。“山口会议”后,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如何设计军旗成了当务之急。

接受任务的师部参谋处处长陈树华、参谋何长工和副官处副官杨立三,聚在修水县商会下堂前东向第一间厢房,也就是参谋处与副官处的合署办公房,正紧张忙着怎么完成设计军旗的任务。作为设计人员,他们深知这面旗帜的份量。他们既为重任而高兴,也为重任而犯愁:该用一个什么旗样来体现这支工农革命军队的特点呢?画了几个图案都不满意,怎么办?他们为此争论起来。

何长工站起来说:“是否我们先定定这面旗子的主题?我想首先要突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与历史上任何一面军旗都有所不同的地方。”何长工年方27岁,湖南华容人,曾留学法国,有文韬武略之才。“对!”陈树华双手一拍,“也要突出工农的特点!”杨立三接着说:“还有,要有为革命不怕流血牺牲的意思。”三个人相视而笑。

但是,到底如何体现这些特点呢?大家又感到摆在八仙桌上的纸笔似有千钧之重。似乎一动笔,就会叱咤风云,调动起千军万马来。这时,又想不出好法子了。

灯光下一片寂静。皱眉头的,捏下巴的,踱步的,都在冥思苦想。“呃!”何长工忽然高兴起来:“我见过苏联红军的旗子,那上面有五角星、交叉在一起的镰刀斧头。”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今这湘伢子的一句话,竟打开了大家头脑中的窍门。

陈树华拍着脑壳说:“五角星代表共产党。镰刀是农民常用的工具,斧头是工人常用的工具,加在一起不就代表工农嘛!”杨立三一拍大腿道:“对!是可以借用过来。用红色旗面来代表革命、不怕流血牺牲,不是很好吗?”“这个想法太好了!”3个人高兴得跳了起来。

为了不影响师部正在休息的其他人,大家蹑手蹑脚地找来红纸、白纸、剪刀,动手制作起旗样来。何长工首先在白纸上,画了镰刀斧头交叉的图案。陈树华接过纸,在镰斧图案外画五角星。可左画右画,总是画不好。何长工学过几何。他一想:哦,有了!赶紧找来5根等长的篾片,横摆竖摆,终于摆出了一个五角星。陈树华便参照画成了五角星。

他们把剪好的有镰斧、五角星的白纸图案,放在整张大红纸中央。然后,另剪一方长条白纸,先在其右部描出旗杆套的位置,再由杨立三在长条白纸的左部,从上到下工工整整地写上“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军队番号。最后,将这方长条白纸,粘贴在整张大红纸的右部。此时,桌上的军旗似乎已在万里晴空中高高飘扬起来,他们的双眼湿润了。

就这样,经过一个通宵的努力,他们终于设计出了第一面军旗的式样。军旗的整体含义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军队。

当天上午,师委会一致通过了第一面军旗的设计式样。

接着,部队在修水党组织的帮助下,延请三四十名裁缝、针线工赶制出了100面军旗。何长工等人进行了指导。

9月9日清晨,秋收起义誓师大会在修水县城紫花墩举行,授旗、鸣枪。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面军旗,从修水山城高高打出来了。

讲解结束后,课堂里响起了阵阵掌声。该校学生谢茜和吴靓丽分别发表了感言。她们说,王叔叔讲的军旗诞生的历史故事很精彩,原来第一面军旗是在我们修水诞生的。有机会,要爸爸妈妈带我们去参观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了解更多的革命历史。

上杭乡双鄄小学是一所校园环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学生淳朴而活泼的学校,多次获得乡“德育先进单位”“教学质量优胜单位”等荣誉。2017年是秋收起义90周年,全国多地举行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尽管时代变迁,但秋收起义精神永远是我党我军也是修水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和学生,我们要学习并传承好秋收起义精神,让秋收起义精神代代相传,光照千秋!

(本文参考了傅堂标、龚九森所著《第一面军旗诞生记》)

图片1.jpg

上图为红色课堂情景

图片2.jpg

上图为部分师生合影



//m.syxtk.com/wzzx/llyd/wh/2018-03-22/49402.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