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解放军报:红色,永远不能淡化

作者:向贤彪   来源:解放军报  

红色,永远不能淡化

向贤彪

u=2478967290,1607446910&fm=26&gp=0.jpg

近年来红色影片热映,成为电影市场上的新风向。今年3月4日,习主席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有政协委员向习主席讲述电影《血战湘江》的幕后故事,“放映后,学生们自发起立默哀、鞠躬;战士们激动地跑到台上去,‘如果祖国有需要,马上就去上战场’……一幕幕感人至深”,这位委员的声音有些哽咽。习主席凝神静听,强调“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不建设好他们所盼望向往、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共和国,是绝对不行的。不能被轻歌曼舞所误,不能‘隔江犹唱后庭花’”。

红色,炽热而明媚,代表坚贞、热情、忠诚;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引领未来。我们的党旗、军旗、国旗是红色,每当红旗升起,总会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井冈山、瑞金、延安、西柏坡……红都的历史和传奇,穿越时空,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中永久的向往和神圣的殿堂。而那些记录苦难与辉煌的红色经典,则成为激励人们踏着红色足迹、续写红色故事的“红色力量”。

在抗美援朝的烽火岁月里,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后,毛泽东批示:“印发全军”。朱德读后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周恩来在第二次文代会上,称赞这篇文章“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在讲话中他推开讲话稿,问魏巍来了没有,“我要认识一下这位朋友”,并深情地说:“我感谢你为我们子弟兵取了个‘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称号。”正是这篇红色经典,让“最可爱的人”成为人民子弟兵的代名词,并以其思想、温度和品质,影响和浸染了几代人。

一代代“最可爱的人”正是在红色经典的哺育中成长起来的。军旅作家徐贵祥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1979年春天,我刚刚参军不久,突然接到命令,准备到南方边境作战。那段时间天天晚上放电影,有《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还有《英雄儿女》《兵临城下》《渡江侦察记》等,整个军营弥漫着浓郁的求战气息……就是在那样一种氛围中,我们的情绪被英雄的气概点燃了。交上血书,我和我的战友就上去了。

在和平的岁月里,不少老战士谈起红色经典对自己的影响仍然激动不已。前不久,去看望一位老首长,躺在病榻上的他一字不落地背诵了《保卫延安》中令他刻骨铭心的长长的一段话。背着背着,老首长眼里就噙满了泪花,他激动地说:“什么叫共产党人的初心?为人民甘于吃苦甘于奉献就是初心;什么叫奋斗到底?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干到闭眼睛那天就是奋斗到底!”

革命军人的血性不可能与生俱来,要靠后天的培育和锻造,包括红色经典的滋养和熏陶。在革命军人的字典里,“英雄”永远是最具魅力的字眼。清风明月、小桥流水能够滋润人的心田,感悟生活的美好、和平的珍贵。但是鼓舞革命军人冲锋陷阵、前赴后继的,永远是时代主旋律的黄钟大吕,《长征》《血战湘江》等优秀影视作品,是新时代革命军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强身健体的“钙片”、催人奋进的号角。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沉渣泛起,一些人以所谓的“还原历史”为名,通过网络、书刊丑化、诋毁、贬损英雄烈士和红色经典;还有一些低俗、媚俗、庸俗的解构英雄之作出笼,污染了社会风气,销蚀了人们的灵魂,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效应。对此,习主席的“不能被轻歌曼舞所误,不能‘隔江犹唱后庭花’”的铿锵之言,如炸雷让人警醒,给人信心和力量。作为新时代的革命军人,更应该远离那些让人销骨蚀魂的靡靡之作,而自觉用红色经典铸魂塑形,让红色基因灌注于我们的血脉之中。

“伸手摘红叶,我取红透底。浅红与灰红,弃之我不取。”当年游览北京西山的陈毅元帅借红叶的红色抒发胸臆,彰扬“红透底”的革命奋斗精神。今天,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考验,我们更应该从革命前辈的坚定执著中汲取精神营养,赓续红色血脉基因。只有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红色基因永不褪色,才能确保我们共和国的颜色永远鲜红透亮。



//m.syxtk.com/wzzx/llyd/wh/2019-03-15/55550.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