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古田军号”为何遭遇寒流?

作者:孙锡良   来源:孙锡良  

“古田军号”为何遭遇寒流?

孙锡良

“古田军号”为何遭遇寒流?

之前,网络上传出“古田军号”的剧场只有一个观众。影评人对此给出了很多基于意态高大上的原因分析,有些人甚至把矛头指向了观众的觉悟。

8月24日,星期六,我带着一家人去看这部红剧,本以为休息日会不一样,结果还是遇到了尴尬,除我一家人外,又只有一个观众。

不需要太多样本,无论网络对本片的评价如何,我基本认定该片的主动观影率是让人倍感寒冷的,单从影视剧宣传效果看,可以说是一次失败。

一部影视剧,效果好不好一般取决于两点:一是观众的主动性喜欢;二是制片方的宣传成功。靠包场、强迫和灌水是不可能真正出效果的。重大红色题材电影,又逢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周年,毫无疑问,制片方有意将此片拍成具有教育意义的一部献礼片。然而,真的事与愿违了。

本人不想重走其他影评人的老套路,不想过多从政治、历史和意识形态的角度去找原因,没人看,就是没人看,不是你强调了“重要性”和“价值观”,观众就能觉醒,就算是观众因为畸形的娱乐思维拒绝观影也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大众化的情调,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现在,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主要群体集中在中青年,尤其以青年为主,这部分人,已经与我们这代人及我们上一代人的欣赏偏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们没有受到革命化的教育,他们拒绝简单的说教。

红色教育还要传承,不能断流。但我们必须意识一个关键点:对年轻人的红色教育已经属“隔代教育”。用爷爷辈的方式教育孙子辈,注定会出问题。

也可以认为,当今时代,已经是流量时代,不管你接不接受,现实就那么残酷,不能产生流量的所有文化产品都会是赔本买卖。从这个角度去分析,我认为“古田军号”制片方必须从“三大”方面进行反思。

哪三大?大制作,大明星,大美女。

俗不俗?大家可能认为很俗,我也认为俗。但是,如果你没有对作品超高的驾驭能力,你必须俗。

战争题材片是可以大制作的,红色政治加战争大题材片可不可以大制作?当然也是可以的,曾经的《开国大典》,曾经的《智取威虎山》,都是大制作,既叫好,又叫座。古田军号的严肃性会约束大制作?不一定,关键看驾驭能力。

大明星是吸引观众的最强磁场,没有明星,就没有观众,看脸的时代,对所有影视剧在当下都是有效的。《建党大业》和《建国大业》都是红色教育影片,为什么能取得相对较好的上座率?因为剧中有名角。

大美女,就显得更俗了,但你也得用,不但要用,还要适当地刺激一下眼球。冯小刚就深得其中奥妙。《芳华》这部影片,内容单薄,谎言充斥,指向特殊。但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什么深刻主题的作品竟然获得了巨大成功。为什么?他不但用了美女,还用了一大群美女,不但用了美女,还让美女敢露、敢讲,让“故事”紧紧地串在美女身上。红色剧,不是简单套用冯式美女情节,但还是有很多可以借用的手段。

古田军号有什么?无大制作,无大明星,无大美女,一部“三无作品”怎么成功?

有人可能会讲,严肃的革命题材剧,怎么能托俗求同呢?怎么能庸俗吸粉呢?表面看,是振振有词。但是,我很想问,你连俗的水平都没有,你连大制作的经费都没有,你能酿出“深巷子美酒”?没有观众,你连亮俗的机会都没有,何谈教育?

古田军号是不是一部曲高和寡的好作品?

我个人不认可这个说法。虽然整体上讲拍得还行,并不算烂片,但并非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不妨举几个小点跟大家讨论一下:

剧情为大而大。编剧和导演可能想突出太多重要事件,然后用跳跃的方式串连在一起。结果,没有一件事被精致地演绎,没有一个重大事件打动人心,部分情节的跳跃方式莫名其妙。举个例子讲,刚刚还说要把百姓送的救治伤员的大门板还给老乡,瞬间就来个战争死伤痛苦场面的回忆,这是什么意思?这么多人死伤,不正是需要门板的时候吗?

刻画人物要么过了,要么不及。毛泽东,朱德,陈毅,三个红军领导人,毛泽东被刻画过了,他反对极端民主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但影片的台词和动作给人的感觉——毛泽东就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专制主义者。乱扔东西,乱踢东西,场面是有斗争性,但太不符合毛泽东的真实性格,毛泽东有能屈能伸的性格,尤其在井冈山时期表现得更为充分。那个军号小娃,本可以成为配角中的亮点,结果,他既不能感动人,更不能吸引人。塑造人物,假一点,真一点,都不是问题,不是记录片,不追求绝对真实,关键看在哪个人身上进行伸缩和打造,该严肃的没严肃,该夸张的没夸张。

人物配音是不是需要方言?全剧就三个红军领导用了方言,其他所有人都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合适么?要用方言也行,主席的方言是湖南人配的音吗?既不象是韶山话,也不象是长沙话,说着说着,就象是塑料话。

其它方面的瑕疵就不再列举了,总而言之,该片在俗雅两方面都没有做好。

最后,我想说的是什么呢?是究根。一部好的题材,没有达到好的预期,影片本身的原因可能都是次要的,根在哪里呢?根在“缺钱”。大制作,要钱,大明星,要钱,大美女,也要钱,没有大资本或大投入,这三样都办不到,制片方和导演都懂这些。如果真是制片方和导演没有考虑这“三大”,那就真是一个遗憾,至少得考虑其中一大。

“古田军号”遭遇寒流的启示是什么?我认为是重视不够。红色题材片,不能随便拍,尤其是重大历史题材片,更要慎之又慎,要么不拍,要拍,就得拍成精品,拍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经典。战争成败,取决于群众支持度,战争题材片的成败,也取决于群众支持度,打不动群众的心,任何“重要意义”都没有意义。

本人有个建议,涉及到党和军队的重大历史事件,若要拍成影视剧,必须由党宣部门和政府部门严格把关,确需要拍摄,必须敢于投资,必须精心组织演出队伍,不要让重大历史件烂在影片里。

最后,还想对民间左翼唠几句:不要习惯于说教,不要脱离时代,不要脱离群众。



//m.syxtk.com/wzzx/llyd/wh/2019-08-25/58338.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