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八佰点映破1.6亿,古田军号遇冷,尴尬了谁?

作者:子  午   来源:子夜呐喊  

八佰点映破1.6亿,古田军号遇冷,尴尬了谁?

  

  截止19日傍晚,影片《八佰》点映票房已经破1.6亿,点映次日就破了5000万,成为全球单日票房冠军。

  由此让人想到一年前的影片《古田军号》,正式上映的首日票房也仅仅456万;尽管放映时间一再延续到2019年底,累计票房也仅5169万。

  导演陈力还请托罗援少将邀请一些革命元勋的后代来观看《古田军号》,来为这部电影作宣传,依旧没什么效果。最后甚至都尴尬到了主创团队捐出了自己这次拍片的全部片酬来邀请九零后青年免费观看这部电影的程度。

  面对《古田军号》遇冷的状况,罗援少将在文章里痛心疾首地写道:“这部有三千六百多个镜头、有八千多名官兵参与、历时八个多月的后期制作而完成的红色经典,只有百分之零点二的排片,有点院线无档期,有的影院只有一个人观影。这位观众是一位老共产党员,他看着空荡荡的影院,不禁流出悲愤的眼泪,哀叹‘先烈真不值得为这些人牺牲!我们总不能让拍摄红色主旋律的团队拍一部赔一部吧!有些人辩解,没有办法,这是资本操作的结果,有些人说,这就是市场经济。但我想问一问,‘资本’的背后是谁在操作?我又想问一问,市场的前面还有没有‘社会主义’四个字?”

  《八佰》热映、《古田军号》遇冷,之所以形成这个强烈的反差,排片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另一个更主要的因素则是宣发。

  经历了一系列的话题炒作,《八佰》未播先热,各路媒体和大V的站台自然不必说了,连央视也加入了宣传行列,上海外滩还升起了那面旗……

  百度搜索收录的页面数据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个问题:

  《八佰》的相关页面搜索结果为4850万,而《古田军号》155万,相差30多倍;媒体网站页面收录量,前者为23万,后者仅1.9万。随着《八佰》的正式上映,二者的差距将更为悬殊。

  笔者前天写了篇《八佰》的观后感,为了这篇观后感还花了两顿午饭钱去刷了17日晚的点映,辛辛苦苦查资料,码了几千字,只存活了两小时。这个遭遇不是笔者一人碰到,笔者看到的好几篇影评都是相似待遇。

  这个不难理解,华谊兄弟在上半年公共卫生事件时期经历了巨大困局,现在把全部的宝押在了这部耗资八千万美金的片子上,就指着它翻身呢。像笔者这种,自然是让某些人讨厌的。

  有人或许会从影片内容本身去作辩解,《古田》是“中规中矩的说教片”,《八佰》是“大片”。其实就完成度而言,《古田军号》的完成度非常高,导演陈力的三观也很正;反观《八佰》,就有点虎头蛇尾,甚至是狗尾续貂了。

  (笔者的观后感被别的网站转载了,可复制链接在浏览器打开查看:http://www.wyzxwk.com/e/mp/content.php?classid=23&id=422516)

  就算《古田军号》在场面上没那么“燃”,我们再来看几部:2017年陈力导演的《血战湘江》,战争场面从头打到尾,全程无尿点,总票房才7300万;2005年,再现平型关大捷、阳明堡大捷、雁门关大捷及黄土岭大捷的影片《太行山上》,更是场面壮阔、制作精良,票房才500万(同年上映的《无极》1.79亿、《神话》0.96亿,票房可以乘10倍与现在对比)。

  说白了,《八佰》热映、《古田军号》遇冷,反映出了文艺界、舆论界究竟被谁占领的现状。

  当然,对《古田军号》这样的主旋律电影,笔者也要提一点批评意见——那就是不够接地气。

  你单纯地讲历史、不联系现实,哪怕讲得再好,离现在的普通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太过久远。当大多数人为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发愁的时候,这种主旋律叙事打动不了他们的内心。再加上几十年的历史虚无主义横行,早已在现实与历史之间刻划出了一道巨大的鸿沟,历史的经验无法成为照亮现实的指路明灯。

  相比而言,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虽然是商业片,但却足够主旋律,观众很容易把张麻子与毛教员联系在一起。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和大量的隐喻也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连接起了沟通的桥梁,让观众从内心里与历史进行对话,并对毛教员的事迹产生了共鸣。以年轻人为主的B站,满屏的弹幕不就是很好的说明吗?

  从接地气角度来讲,《八佰》通过一系列的撤档、假定档等一系列话题炒作,不也勾起了一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理和反压迫想象吗?但是,如果他们注意到面子足够大的《八佰》拿到的第800号龙标,就知道自己的“想象”完全是子虚乌有的。

  新时代呼唤为底层工人、农民以及正在被996、1207的打工仔说话的文艺和影视作品,这个任务自然不可能交由资本去承担。



//m.syxtk.com/wzzx/llyd/wh/2020-08-21/64615.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