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眯眯眼”事件还在发酵,其实比眼梢更上挑的,是所谓的“东方主义”……

作者:共青团中央   来源:共青团中央  

图片

  近日,有个关于中国人长相的词火了,这就是“眯眯眼”。

  所谓眯眯眼,英语写作slanty eyes,乍一看会觉得是个中性词吧?可是当看到欧美的种族主义者,对我们比划特有动作,嘴里嘟囔这个词的时候,恐怕没人会觉得这是一个对中国人心怀善意的词语。

  长期以来,在“白人至上”主义横行的欧美等地区,中国人眼睛的形状一直是华裔群体被压迫的一种表现。这点美国尤甚,在美国早期的电影和漫画中,中国人都会被傲慢的白人画上小眼睛——“眯眯眼”(slanty eyes)。这是典型的,肆无忌惮地对中国人进行排外、歧视性的行为。

  “眯眯眼”的诞生,与“东方主义”审美关系紧密。上世纪,巴勒斯坦裔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了“东方主义”的概念。他认为,西方艺术家眼中的东方并不是真正的东方,而是经过西方人想象、夸大和扭曲的东方,是西方人对东方人的刻板印象,目的是对东方进行“描述、教授、殖民、统治”。

图片

  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侵略步伐逐渐深入,他们树立起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落后”“野蛮”“未开化”的刻板印象,进而将破坏、掠夺和屠戮的行为堂而皇之地美化为“给东方带来文明”“使东方开化”。他们塑造出堕落淫荡、冷酷残忍、虚伪狡诈的东方犯罪集团首领“傅满洲”,作为当时文艺界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人形象。“傅满洲”和他所代表的“黄祸”(即宣扬东方人为“黄皮肤的恶魔”,给西方带来灾祸),成为西方侵略者洗白自己的绝妙托词。

  那么,在当时的西方殖民者笔下,中国人“应该”以什么外貌呈现给世人呢?

  周宁先生的著作,一本是2006年出版的《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另一本是2007年出版的《世界之中国:域外中国形象研究》,给我们展示了19世纪后期,白人是如何看待和描述中国人相貌的。

  “中国人是个了无兴趣、不自然和不文明的‘猪眼’民族,对他们,你尽可以嘲笑。”

  这段话出自美国传教士卫三畏出版于1847年的《中国总论》。

图片

  没错,在西方人看来,你这个“眯眯眼”,更准确的定义叫做“猪眼”,中国人在他们看来,是猪眼人和猪眼民族。

  一首发表于1858年4月10日,英国《笨拙》杂志上的《广东歌谣》这样唱道:

  “约翰·中国佬……败坏了世界,大家全完蛋。哎呀,我那残酷的中国佬,哎哟,我那顽固的中国佬……长着小猪眼,拖着长尾巴……”

图片

  这样的“童言无忌”,并非英国的特例,美国也有一首相似的童谣:

  “中国猪,中国佬,坐在一根铁轨上,来了一个白人,砍掉他的尾巴……”

  我们还可以请西方人,给他们心目中的“中国美女”画一幅标准像。正好英国律师瑟尔在他1849年出版的《中国与中国人》一书中,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历史定格。

图片

  “中国佬的美女都是皮肤黄里泛灰(涂着些白粉),高颧骨,细小的猪眼,两道眉毛僵硬地横在扁平的鼻子上,拖长成椭圆形,干涩的头发上抹着臭烘烘的猪油,平贴地梳到头顶上,绾成一个高结,插着银步摇,或者玉簪,有时还有一朵小甘蓝菜大小的人造花。”

  请大家注意这个“细小的猪眼”,原文写作“small piggish-looking eyes”,所谓“眯眯眼”,在西方人眼中就是“猪眼”。

  眼尾斜向的眯眯眼造型,非常类似“唐氏综合征”的患儿。这是一种因先天染色体异常引起的疾病,患者智商较正常人低,现在是孕检的必备筛查项目,1866年最早发现该病病例的英国医生约翰·朗顿·唐,认定这是一种种族退化的痴呆症,称之为“蒙古种症”,又叫“先天愚”。由于他认为患者一般面部比正常人宽,鼻梁低平,眼睛小而上挑,形似黄种人,此后,白人至上主义者就认定唐氏综合征是黄种人“劣等”的标志,双手斜拉、眼梢上挑也就成为形容对方智力低下的侮辱性手势。

图片

  令人遗憾的是,即使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后,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改变了当年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我国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然而当年侵略者所立的 “落后”“野蛮”“未开化”印象在某些人心中并未消散,相反,他们愈发热衷于“自我东方化”,极力自我矮化、丑化,以“多元化”为名,迎合西方人数百年不变的陈旧趣味,乞求西方人赐予他们“国际”文化圈的一席之地。

图片

图片

  美的标准的确不是千篇一律。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将“多元化审美”挂在嘴边的西方文化界,看待中国人的方式,和对“东方美”的解读,却总是那么千篇一律,和几个世纪前的“东方主义”比,那股傲慢而无知的劲头却又那么一脉相承。

图片

图片

图片

  西方文艺界的“精英”群体,将自己以外的世界简单粗暴地刻画为名为“多元化”的马戏团里脸涂油彩、哗众取宠的小丑,自己则居高临下,以马戏表演的“观众”和“评委”自居。傲慢的西方世界,谈何了解“东方美”?

  何为东方美?魏晋时期以女子脸型似鹅蛋为美,丰润不失秀美;隋唐五代以丰腴为美,额窄颊丰,珠圆玉润;明清以来以消瘦为美,小巧玲珑的瓜子脸颇惹人怜爱。无论是柳眉杏眼,还是凤眼蛾眉,如画的眉眼,精巧的面庞,都是不同历史背景下独到的“东方美”的表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然而艺术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什么是美”的定义权背后,隐藏的是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之争。纵然东方美有千种万种姿态,但西方把控的话语权之下,东方美只能拥有“东方主义”这一种猎奇而疏离的表达;只能以“艺术”之名,刻意追寻时空上的突兀与违和;只能以与现实大相径庭的面目,来满足自命不凡的西方“精英”们“启蒙开化”的想象……将“多元化审美”奉为圭臬的西方文艺界,却垄断了整个东方世界的审美解读,强迫他人认同自己臆想中的所谓“东方美”,哪怕是“多元化”的口号喊得震天也掩饰不了虚伪的本心。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彻底摆脱了几个世纪前落后的面貌,我们的民族自信也空前高涨。今天的中国人,早已不甘于沦为任西方文艺界丑化的“傅满洲”“原始人”,拥有了审美自觉的中国人,要挑战国际舞台上的西方舆论霸权,要将“东方美”的解释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百年来,虽沧海桑田,时过境迁,但始终不变的是“东方主义”者和“自我东方主义”者们,为自己的扭曲与偏见,做掩耳盗铃般的狡辩。他们对“东方主义”审美背后赤裸裸的种族歧视与恶意隐喻视而不见,将西方世界几个世纪以来约定俗成的辱华文化符号偷换概念,简化成“中国人单眼皮、小眼睛”,甚至将今日西方世界都不得不承认是严重的种族主义标志的“眯眯眼”动作歪曲成所谓“传统东方审美”。

图片

  然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上述群体自作聪明,企图通过上纲上线、搞“扩大化”来倒打一耙,给不接受西方文艺界强加的“东方主义”刻板印象的中国人,全部扣上“自卑保守”“盲目误国”的大帽子的小伎俩,被网友们理智的反驳一一戳破。东方美可以有千姿百态,但绝不可能向“东方主义”者们刻奇的臆想献媚;创作的方法可以接地气,但绝不可能接地府!

图片

图片

图片

1640766446(1).jpg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

  比“眯眯眼”的眼间距更宽的,是“东方主义”审美与自古以来扎根中华大地的劳动者所创造的东方美之间的差距;比“高级脸”更不忍卒视的,是热衷于“自我东方化”的群体,如食尸鬼一般将殖民者的亡魂从历史的废墟中刨出,将种族主义价值观奉若“文明世界”珍宝的丑态!

  美丑无错,但善恶有。分不清美丑尚能通过后天的学习加以纠正,但若是把自己代入几个世纪前西方殖民者的立场,妄图成为东方的“开化人”“启蒙者”,颠倒黑白、歪曲事实,势必会遭到人民的唾弃!(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党人碑的熟人茶馆”、“补壹刀”、微博@海外网、@中国历史研究院、网友评论等)

  (来源:“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m.syxtk.com/wzzx/llyd/wh/2021-12-31/73109.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