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穆陶:文艺界也要发扬斗争精神

作者:穆陶   来源:红色文化网  

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两点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这是对广大文学艺术家的要求与期待,也是对文艺事业建设的指导方针,其要义,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句话重如泰山,千古不磨,是治国安邦的真理,也是社会主义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精神源泉。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我们的江山是社会主义江山,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我们党一贯的文艺方针。通过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如何进一步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问题,个人认为以下两点值得重视:

一、作家立场问题。

作家的思想立场,是评判文艺作品是非优劣的前提。人民的文艺家,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社会主义的立场,才能写出为人民服务的优秀作品,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即以我国现当代文学而言,试想,如果一个作家的思想立场是资产阶级的,能写出如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祥子》这样的作品来吗?如果一个作家的思想是颓废的,能写出如《青春之歌》这样的作品来吗?如果站在地主阶级立场,能写岀描写我国建国初期农村革命伟大壮举的《创业史》吗?如果站在帝国主义立场,能写出《三千里江山》、《谁是最可爱的人》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一个时期以来,关于文艺家的思想立场问题,在某些人的心中,似乎不再重要,在文艺批评话语中,也很少提及,似乎淡忘了。然而,这是不应该淡忘的!八十年前,毛主席就针对文学艺术家说道:“立场问题,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引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这些一以贯之的深刻论述,永远不会过时!习近平同志201410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针对当时文艺创作存在的问题,明确指出:“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

我们相信,习近平总书记如此郑重的话语,是实有所指的。可是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这种“颠倒历史”、“以丑为美”的作品所以能够堂皇地出现并得到国内外的褒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一个“立场”问题,作家的“立场”,文坛的“立场”。如果立场没有站在人民的一边,没有爱国爱党的情怀,没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共产党人的革命理念,就看不到社会主义向光明处发展的潮流,就不可能写出爱国主义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作品。只知以自己狭隘的思想天地,来抒发情感,编造故事,这样的作品,仅仅以“歌颂”或“暴露”作为批评的话题,是不能尽意的,最关键的因素是“立场”问题。脱离了人民的立场,缺乏社会主义价值观,要想避免黑白颠倒也难。古代文论,亦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说。(《论语.八佾》)这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当代文艺应当借鉴而发挥之。然而我们有的作家与作品,却有违此道。

改革开放以来,文学艺术取得了显著成就,有目共睹。对待存在的问题,却不可知而不言,视而不见。多年来文艺界岀现了那么多“伤痕”作品、“反思”作品、“暴露”作品,而描写中华儿女英雄形象的作品,却少之又少。回思封建社会时代,存在那么多社会黑暗,那么多人性扭曲,却依然出现了如《花木兰》、《说岳》、《儿女英雄传》等等歌颂人性正义、抒发家国情怀的作品,即便是司马迁写的带有小说色彩的《史记》,描写对象,也是重在大义英烈。以光明为导向,以黑暗为衬托,这应当是文艺创作正常的思维模式,为何我们生活在一个现代的新社会中,要把写光明认为是“歌颂”的“工具”而不屑,把暴露黑暗丑恶看作是高超之笔呢?这其中是非,是应当加以辨析的。“写黑”之作,“颓废”之作,能够广为传颂,大获奖赏,其原因不可不究。这样的作品有的一经出世,便受到社会群众的批判,并曾被禁版禁销,然而云翻雨覆,再度高调上市,于是一边争议一边风光,倒也算是“百花齐放”。然而是非不辨,以学习“洋人”的某某“流派”为高,似乎已经“走入世界”。然而,文学虽然是世界的,但却并非“走出了国界”,就成了“世界级”作品,否则,我们还需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何用?

由作家立场,到作家的价值观,是不能游移两可而无底线的。既然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人民艺术家”,其“立场”与“价值观”就应当与人民保持一致,与国家利益保持一致,与党的利益和社会主义理想保持一致。这是“为人民服务”的前提,也是“不忘初心”的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共勉之!

二、文艺批评问题。

文艺批评对于繁荣文艺事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所共知。至于如何开展好文艺批评?大概会有各种不同的意见。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不仅阐明了文艺批评的重要意义,也指出了文艺批评存在的问题。

文艺批评“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是与新时代的文艺繁荣发展的进程不相适应的,其主要的具体表现是:文艺批评不够活跃,缺乏战斗力,缺乏斗争精神。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里说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举措,是“不忘初心”的革命的方法论。文艺事业是国家事业的一部分,同样是需要在斗争中前进、在斗争中发展的。文艺批评是理性的学术行为,也是一种特殊的“斗争”形式。二十大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添加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贯彻党的基本理论”一条,也就为文艺批评的性质与行为,提供了理论上的依循。

我们党用艰苦卓绝的斗争创建了人民的江山,仍然需要以坚持不懈的斗争来捍卫她,发展她,使人民的江山永不变色!

在文艺领域,如果不澄清“超阶级”、“超政治”、“超国家”的非马克思主义错误观念,文艺批评是不可能具有“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的。一个时期以来,多少关于作品的评说,谈“技巧”多而谈“思想”少;谈“人性”多而谈“政治”少。这样的批评现象,是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讲话精神不相侔的,缺乏战斗力,尤为明显。“斗争”一词,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似有“久违”之感,不少人视“斗争”为畏途,以“好好”为平安,以“诡异”为创新。人民群众对于某些不满意的作品,批评之声频频出现于网络,我们的文坛,却往往缄默不语,甚至以不屑与反感的姿态以临之。这种与社会民众的批评相抵牾的现象,是很不正常的。对于人民群众的批评,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呢?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这些概念都是不正确的。”(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使我们进一步领会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含义,也使我们认识到,作为艺术家或批评家,对待民众批评的态度,应该是俯下身子倾听,而不是自以为高,不屑闻问。这样做,不仅是愚昧的,也是错误的,对于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只能是有害无益。

无论是哪一个作家还是哪一部作品,如果民众不认可,这作品一定是可疑的。如果批评家的意见与人民群众的意见相背离,我们宁愿相信并尊重人民群众的意见。因为“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马克思语)。

党对文艺创作的要求,是“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如果我们的文艺创作岀现了与此相反的情形:“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同上),应当怎么办呢?当然是应当拿起批评的武器,开展理性的、学术的、具有斗争精神的批评,以期达到“邪”归于“正”、是非分明的目的。这样才能使得文艺创作沿着正确的道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文艺批评是手段,繁荣创作是目的。应当好的说“好”,坏的说“坏”。凡是一个人民的文艺家,对待错误的东西,就应当为公义而“横眉冷对”,而不应因私念而“远身避嫌”。斗争与妥协不能共谋,批评与褒奖须要分明。这才是文艺批评的常态。

纵观社会人生,“批评”与“斗争”是促使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或者说,社会是在斗争中发展的。古代社会如此,现代社会仍然如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告诫我们:“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也感受到了“不忘初心”的伟大使命。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并紧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战略部署,团结奋斗,发愤图强,让我们的文艺事业春风满园,百花齐放,红遍神州大地!

(作者系山东潍坊市作家协会原主席)



//m.syxtk.com/wzzx/llyd/wh/2022-11-08/78490.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