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李慎明: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

作者:朱旭旭   来源: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  

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李慎明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繁荣发展是中国道路和中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是党和国家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也是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现实要求。围绕这一主题,本刊记者就学界关心的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李慎明研究员。

访问者: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时代课题,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您能帮我们分析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吗?

李慎明:首先,我想谈一谈文化的内涵。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应先把文化的内涵探讨清楚。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宽泛。可以从以下四个不同层次进行分析和定义:一是从人类历史发展长河积累的总成果形态界定,这是泛文化的概念,即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进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的总称,即物质成果加精神成果。二是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精神生活特指界定,这是大文化的概念,即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说是自然科学加哲学社会科学。三是从一定社会形态结构的构成界定,这是中文化的概念,即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形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形态。比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分别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形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相应的政治和经济形态。我们现在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分支。四是从一定社会的观念形态中的意识形态界定,这是小文化的概念,即一定的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宗教、道德、文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态。一定意识形态的内容,是对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反映。一定的理论是一定的意识形态乃至一定社会文化的核心。因此,泛文化”“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其根本前提是要高度重视坚持和发展正确的理论。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只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经济、政治、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才有正确的方向与灵魂。

其次,我再谈一谈文化与文明的关系。要真正弄清文化这一概念,也必须连带弄清文化和文明的联系与区别。不同的社会形态都有不同的文化与文明。在阶级及有阶级存在的任何形态社会的文化中,总是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同社会形态文化中的精华,组成了人类历史中的文明。对于社会主义新文化诞生之前的所有文化,我们都应批判地汲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同社会形态文化中的精华,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但其中的糟粕,也必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最终被人类新的进步的文化抛弃。而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可特指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自然科学和哲学、宗教、法律、文学、艺术、教育等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精神财富,亦可指社会从低级逐步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文化有先进落后、精华糟粕之分,但文明仅有程度上的高下,没有先进落后、精华糟粕之分。如任何时候也不能把“1+2 = 3”这一常识说成是落后和糟粕,更不能把其与时俱进“1+2 = 4 5”

最后,我们来谈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和文化而言的整个大社会中的文化,主要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上层建筑。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是党领导人民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产生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是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四是我国积极借鉴过来的世界各国、各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但这四个部分,并不是并列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即我们的指导思想,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厚土壤,积极借鉴过来的世界各国、各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益滋养。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访问者:近年来,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明确要求不断夯实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您认为,我国可以从哪些方面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

李慎明: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文化软实力。我认为,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感召力、社会凝聚力、价值吸引力、思想影响力等的文化资源。国家文化软实力带有鲜明的国家意识形态属性,它是我们国家整体的文化显现,是我们国家利益的独特呈现方式,体现了我国国家利益与国家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着力发展的作为软实力的文化,源于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作为软实力的文化和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中国革命和建设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视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国革命传统的伟大的精神力量。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重要时代命题,揭示了文化的深刻内涵及其对国家民族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而确定了文化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维持,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凝聚与团结,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存在与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第一,要切实增强国家文化安全忧患意识,自觉捍卫文化安全。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针对当前我国文化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我们要审时度势,居安思危,正确应对,真正筑起抵御各种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思想防线。我们应该记住一个国家被消灭了,只要这个国家的文化依然存在,这个国家迟早要复兴如果一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文化被同时消灭了,这个国家也就永远被消灭了。

第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借鉴世界各类文明、抵御西方腐朽文化和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提供了牢固的经济基础。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对经济基础具有一定的反作用。社会主义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它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所决定,不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又极大地反作用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国必须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文化,并通过社会主义文化的反作用,来维护我国的经济基础不受侵害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才能在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中牢牢掌握主动权。

第三,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为借鉴世界各类文明、抵御西方腐朽文化提供理论支撑。理论正确,党就坚强,政策就正确,思想就统一,经济就发展,社会就稳定。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在党内,而且根源在于思想理论,是其逐渐脱离、背离马克思主义所致。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灵魂和旗帜。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繁荣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关键,也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只有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真正在国内外各种思想、理论、思潮的相互激荡中不迷失方向,在和世界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学习、借鉴、扬弃、升华,丰富和发展我国文化软实力。

第四,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借鉴世界各类文明,抵御西方腐朽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观,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的主体观,并把这一思想统一和落实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人民执好政的全过程,统一于我国文化软实力丰富发展的实践中。

第五,正确处理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与积极借鉴世界各类文明包括西方文明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文明的存在,使世界文化丰富多彩。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有其长处,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世界文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应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多样性中达成共识,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中。但所有国家和民族,尤其是处于经济弱势地位的国家和人民,必须首先对本国的文明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立,维护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文明。因为文化和文明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绝不能仅仅把科技和物质发展水平作为衡量文化先进与落后、文明高下与优劣的尺度,否则就会把西方个别超级大国所刻意构建的意识形态作为所谓的普世文化和普世文明顶礼膜拜,把西方个别超级大国在全世界的文化扩张当作向未开化国家和民族传播的文明去推行。其实,当今世界那些所谓的普世文明,说到底是西方霸权主义对全世界实施文化侵略和统治的工具。这种观念的侵蚀,使发展中国家中的一些人产生了文化自卑感,有意无意地对西方文化如痴如醉,而对本土文化苛求甚至鄙视。实际上,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我国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生生不息。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十分注意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文明。但是,对于那些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与文明存有敌意甚至妄图摧毁的行为,我们的一贯态度则是威武不能屈

访问者: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要求到2035年把我国建成文化强国。您能否针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谈一谈您的观点?

李慎明:我认为,维护文化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前提和必然要求。维护文化安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国家根本制度安全。国家根本制度是一国软实力的核心,是保障国家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石。维护国家根本制度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前提。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维护国家安定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应当看到,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与问题相互交织,引起社会震荡的因素仍然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安全在文化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第二,意识形态安全。即一个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政治意识不受威胁与侵害,能够稳定存在和健康发展。一个主权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是该国的立国之本,如果放弃了对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必将导致该国既有政治和经济制度衰落甚至消亡。当前,国内外敌对势力在社会意识形态上不断加强对中国的渗透和颠覆在经济上宣扬自由市场经济和私有化,在政治上企图颠覆中国国体、政体与政党制度,在历史上否定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新中国的巨大成就。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第三,价值观念安全。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本质内涵,体现了人们对社会与自然现象的是非判断和基本态度。每个社会都有占据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体系,它规定着社会的性质。价值观念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念能在社会和公民中得以保持、延续和发展。影响国家价值观念安全的因素很多,如来自家庭、社会、政府等不同方面的教育因素,国外的文化影响与文化渗透因素等。维护价值观念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重视的问题。

第四,优秀传统文化安全。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特性,都积淀在该国家、该民族的骨骼里,奔腾在该国家、该民族的血液中。因此,所有国家和民族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和民族应高度重视维护和弘扬本国和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维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安全,包括本国、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安全和生活方式安全,坚持和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此外,我认为文化安全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他又指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他还指出: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文化安全,十分重要。一个社会,就是由经济、政治和文化三部分组成。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是社会的基础,政治是社会的支柱,而文化则是社会的灵魂。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曾说过: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苏联亡党亡国,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从意识形态的解体开始的。我们一定要加强文化安全方面的研究,要抵御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决不能步苏联亡党亡国之后尘。

访问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向全世界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过程中,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范围和领域也不断扩大与深化。请问,从国际视角来看,我国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及实施策略有哪些?

李慎明: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由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又由于从建立新中国之日开始,全国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勒紧裤腰带,逐步建成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拥有了以两弹一星一潜艇为标志的强大的国防实力,特别是打赢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为对手的抗美援朝等正义之战,这对我国而言,就迎来了和平与发展的时期。现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深知用硬实力遏制中国越来越不可能,更多的是采用软实力和巧实力,从而加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力度。因此,我们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我们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情况下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必然受到国际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围剿,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迫在眉睫。

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仅靠军事、经济等硬实力最终是行不通的。国家间的友好合作,更是需要文化力的发挥,要靠自身文化的吸引力。当今中国绝不保守,恰恰是一些发达国家坚持顽固的保守主义。我们翻译引进多少外国版本的著作及文化产品,他们把中国作品翻译介绍过几本我们讲文化走出去,孔子要走出去,老子要走出去,烹饪要走出去,太极、少林要走出去,中医药要走出去,但是也应该夹杂点新中国的文化走出去,其中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点十分重要。有的人羞于谈新中国文化,羞于谈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文化,归根结底,中国文化就没有了根和魂,从根本上说也说服不了世界各国人民。以文化软实力做支撑,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彰显中国气派。发展中国家对本土文化和文明必须固本守源,坚持自尊、自爱、自信、自立。霸权主义文化,过去、现在有,将来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仍会有,甚至在特定的时期内还可能发展。因此,所有国家和民族尤其是处于弱势的国家和人民必须首先对本国的文化和文明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立,应首先维护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文明。文化和文明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绝不能仅仅把科技和物质发展水平作为衡量文化先进与落后、文明高下和优劣的尺度。

在国际交往中,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培育与交流要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有这样才不会照抄照搬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文化并与之区别开来,才能最终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

第一,要尊重和维护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是一个国家文化、文明的核心和本质所在,是这个国家其他文化和文明形式所依附的本体和灵魂所系。一种文化和文明一旦失去了作为其母体所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失去其适合本国国情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无论对其文化和文明怎样提倡甚至斥巨资去保护,都会从根本上失去生机与活力。这种文化和文明在本质上只能成为人类历史博物馆中的标本,或者成为受资本逻辑支配的现代旅游业、娱乐业的景点,成为聊供强国和富人奢侈消遣的后花园。这就需要在尊重和维护文化和文明多样性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维护基本经济制度与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政治的多极化,从而反对世界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单边主义。国际垄断资本和单边主义政治无视世界各国的历史传统、民族关系和社会环境的多样性及复杂性,肆意扩张,粗暴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为自身的战略利益任意发动战争,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也就根本无从谈起。仅靠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不可能改变经济和政治上的单边主义缺少了经济和政治的多样性,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也就根本无法单独存在。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最终依赖于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多样性。

第二,要坚持和维护不同文化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发展模式。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为共同构建几千年的人类文明的历史大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都是全人类、全世界的精神遗产。承载文化和文明的国家与民族有大有小,不同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有先有后,但绝无优劣高下之别,这就如同联合国每一个成员国都有平等一票的投票表决权一样,都应获得平等的尊重和人类共同的保护。坚持和维护不同文化和文明间平等对话的权利,不仅从根本上彻底否定了各文化和文明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观点,而且也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要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之间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要真正做到平等对话,关键是强国、大国的态度。2000多年前,中国的哲人老子说,大者宜为下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这就是说,大国尤其应谦下,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天下河流在这里交汇。老子的这一思想,可能是中国最早反对大国霸权主义的思想胚芽。善待他国,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与文明的标尺,而且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文明长盛不衰的决定性条件之一。历览人类历史文明的兴衰更替,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文明在兴起之后,若是与其他文明平等相处,并能积极学习借鉴,常常是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并走向世界若是企图侵蚀甚至用强力铲除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则必然会使自己发生异化,并逐步走向衰落直至最终被毁灭。这一现象,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绝不鲜见。环视当今世界,个别超级大国所奉行的文明逻辑不正在造成更多的流血、苦难和冲突,导致更多恐怖主义吗?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特性,都积淀在这些国家和民族的骨骼里,奔腾在这些国家和民族的血液中。这些传统和特性,并不是外来文化能够随意更改替代的。所有国家和民族都应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同特色和风格的文化、文明。国际社会对于地区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应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和支持。可以说,随着全球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全人类思想文化水平的极大提高,全球的生产方式、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最终会实现大同,但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多元性将不会随之消失。经济全球化使人类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更加复杂。各国都应以开放和平等的精神,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加强不同文化和文明间的对话与交流,以和平方式处理国际和地区争端,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收并蓄的和谐世界。

第三,要坚持各种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世界上不同文化和文明不仅需要各个国家与各个民族代代相传,需要相互平等地交流,而且需要相互之间学习和借鉴,进而通过糅合产生自己新的文化和文明,从而为全人类的共同繁荣与发展提供和平的国际环境和智慧保证。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平等对话和交流的深化,不仅是对世界上其他文化、文明与传统的鉴赏,更是对世界上其他文化和文明之精华的汲取。这就需要世界上不同文化和文明都应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同样,任何一种文化与文明,也不应凭借自己经济、政治和科技上的优势,封锁其他人类文明精华的传播。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这是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世界各种不同文化和文明振兴与发展的重要途径。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明是在完全封闭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与其他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过程。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来自东方的四大发明,近代西方文明赖以自豪的地理大发现和工业化进程将根本无从说起资本主义文明没有过去奴隶制文明及封建制文明的传承和积累,同样只能是空中楼阁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制度、文化方面的进步,也有不少是在与社会主义文明的竞争、学习、借鉴中取得的。当然,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样是学习借鉴包括资本主义特别是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关文明在内的世界文明的结果。在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夜郎自大、闭关锁国,否则就必然落后甚至挨打。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必须结合各自国家和民族的特点,坚持趋利避害的原则,有所取舍,而绝不能照抄照搬,否则同样会从根本上危及自己的生存。

总之,文化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文化的培育、发挥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需要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优秀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放出的异彩,必将与人类永存。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承接前人的智慧,中国文化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李慎明简介

李慎明,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党组副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国际问题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政治组成员;中国政治学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党的建设、民主政治、国际战略及党史、新中国史和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主要著作:《忧患百姓忧患党——毛泽东关于党不变质思想探寻》《对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社会主义的体悟》《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主编《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且听低谷新潮声》(系列)、《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系列)20多部学术著作。先后在《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光明日报》 等中央重要报刊发表文章300多篇。数部作品获国家有关奖项。

作者简介

朱旭旭,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引用格式

朱旭旭.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李慎明[J].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2022(2):3-12.



//m.syxtk.com/wzzx/llyd/wh/2023-05-09/81662.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