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当代西方社会的主旋律:政治生活化,生活政治化

作者:周德宇   来源:底线思维  

作为今年的爆款游戏,《黑神话:悟空》其实也搅动了欧美的游戏产业,甚至卷入了欧美的政治斗争中。在西方社会围绕着所谓的“多元性”、“代表性”、“觉醒”等概念不停进行着争斗的当下,好好做游戏和好好玩游戏都是一种奢侈,《黑神话》也不例外。

“黑神话”一棒子敲死了“政治正确”

虽然文艺工作和政治从来都分不开,但近年来的欧美文艺界,包括游戏界,其政治化的程度到了一种匪夷所思的地步。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奥斯卡奖现在要求硬性的人种性别性向配额,再比如英剧《安妮·博林》让一个黑人来演历史上的英国王后,还比如《乱世佳人》因为涉嫌美化奴隶制被电视台下架……

黑人出演历史上的英国王后。资料图

在游戏业,同样的情况也长期存在。和很多其他产业一样,一部分支持所谓“觉醒文化”的媒体人和社会组织垄断着话语权,审查那些他们认为不够具有“代表性”的游戏。而游戏公司内部也紧跟社会现状,吸纳了大量支持“觉醒文化”的从业者,接受着支持“觉醒文化”的资金。

虽然在一开始,大家也都相安无事,仅仅是游戏里面多几个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不同性向的人,这也没什么。但逐渐地,游戏的审美开始出问题,你再也看不见漂亮的女角色,因为会被质疑为“媚男”、“不够女权”。再后来,很多游戏为了加入所谓的“多元化”内容,开始扭曲剧情逻辑生搬硬套,做出给英国王后改肤色类似的事情……

所以很多玩家担心的是,到了最后,很可能游戏好不好玩不重要了,全看游戏到底够不够“多元”,能不能成为推广“觉醒文化”的工具。

在这个苦“政治正确”久矣的背景下,出现了两个游戏,一个是8月20号发售的《黑神话:悟空》,另一个是8月23号发售的《星鸣特攻(CONCORD)》。《黑神话》我们都很熟悉了,在发售前就莫名其妙被众多媒体打上了反女权、反多元化的标签,一堆人盼着它扑街。结果发售后,《黑神话》虽然被国内外各种势力以各种理由反对和抵制,仍然创下在3天销量突破1000万套的买断制游戏销量纪录。而且更出人意料的是,《黑神话:悟空》还创下全平台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超300万人,Steam在线玩家峰值突破222万,在Steam所有游戏在线玩家历史峰值中排名第二的成绩。

而与之对比的是,《星鸣特攻》作为索尼投入了数亿美元和8年时间并被寄予厚望的大制作原地扑街。这部游戏可谓是一个集“多元文化”大成的游戏,为什么这么说,你可以看一眼这个游戏的角色界面:

《星鸣特攻》角色。游戏截图

一眼望去,俊男美女是几乎没有的,全都是一些可以上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的多元审美角色。毕竟这游戏的制作团队,特别是角色设计师,就有众多支持多元文化的人。

结果是,这个LGBT神游上线就扑街,最高在线人数只有600多人,可能也就卖出去2万份。于是,索尼就被迫宣布这游戏将在9月6日停服。从上线到下线只有13天,创造了游戏史上一大笑话。

玩家为什么要给一个角色丑陋玩法平庸的游戏买单呢?大家眼睛又不瞎。你相信这种丑陋只是一种多元的“美”,但不代表别人也信。最幽默的是,《星鸣特攻》上线前在发售平台的页面上给自己打了“LGBT”的标签,销量扑街之后又偷偷把这个标签给撤了。

如果把《黑神话》和《星鸣特攻》一对比,那么《星鸣特攻》就是被“政治正确”逐渐毁掉的游戏界的一个缩影,是很多玩家内心深处恐惧的一个具象化;而游戏质量过硬、角色审美在线的《黑神话》,则是那个扫除“政治正确”妖雾的一股清风。

在一切都被政治化的大背景之下,《黑神话》不仅仅只是个游戏,更成为欧美当前文化战争的一个焦点,主流媒体们忙着批判《黑神话》的所谓反女权黑点,而保守派媒体则忙着欢呼《黑神话》的胜利就是“觉醒文化”的失败。

“去政治化”的黑神话三天卖出了1000万份,而“多元化游戏”尘路之旅和星鸣特攻则扑街了。网站截图

比如成天鼓吹反华的保守派媒体“联邦党人”(The Federalist),这时候就忙着把《黑神话》当成反多元化的工具了,写出了一篇报道:《“去政治化”的黑神话三天卖出了1000万份,而“多元化游戏”尘路之旅和星鸣特攻则扑街了》。

生活政治化,政治生活化

对于《黑神话》这个游戏来说,这一切的政治风波都是莫名其妙的,制作组只是想要做个好游戏,让玩家玩到好游戏,并不想关心什么“政治正确”,也并不想卷入政治斗争。然而这种无关政治的态度,在欧美可没那么容易做到。

《黑神话》在欧美掀起的风浪,就反映出来欧美社会当前的一大特征:一切都要政治站队,你不支持我就是反对我,在游戏上是这样,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这样。在欧美社会,你玩了《黑神话》你就是个厌女反同分子,你欣赏《乱世佳人》就是个种族主义者,你支持打疫苗就是意图破坏世界的阴谋家,你想要堕胎就是渎神的杀人凶手……

生活中的任何方面都可以成为某一方的政治话题,而你不管做什么都会变成对某一方的支持或反对。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到最后,就连最基础的家庭和婚姻也变成了一种政治话题。

在几十年前,美国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的结婚率都差不多,持有政见不同的两人也会结婚。而如今,由于更加反对传统家庭观念,民主党人的结婚率明显偏低,而共和党则相反。与此同时,越来越少的民主党和共和党人会选择与对方组成家庭。这就是整个社会生活变得极端政治化的一个最为直观的表现。

两党结婚率,GALLUP

在政客们长期的政治经营之下,普通人每天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住在哪里,到喜欢什么事物喜欢什么人,再到自己是谁,都可以被某一方的政治派别安排得明明白白。比如你是个红脖子,你就要吃传统高热量美食,开油车,住在郊区,经常去教堂,早婚多子……反过来,你是个所谓的进步中产,那你就要吃有机健康食品甚至素食,开电车,住在公寓,倾向于保持开放关系甚至有小众性取向……

为什么玩个游戏《黑神话》就要被打上厌女的标签?因为你的每一项生活选择背后,都有一套相应的政治叙事,告诉你为什么你这样做才是正义,而对方这样做就是堕落。

虽然西方社会总喜欢说中国政府干涉私人生活,但实际上私人生活被政治干涉得最多的,把每一项本该交给个人自由选择的事务打上道德烙印并被赋予政治含义的,就是西方人自己。这种生活政治化背后的原因,是政治也在生活化。因为这些琐碎的生活话题是激发选民热情、控制选民政治倾向最为简单的方法。

本质上讲,这些政党就是现代的教会,选民则是当代的教徒。想让教徒心甘情愿地为教会献上供奉的资金和选票,最重要的就是抓住教徒的身心,渗透进教徒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教徒在生活中就能无时无刻都能体会到教义的精妙和教会的温暖,也就更有动力去为教会做贡献,从而保卫自己宝贵的 “美利坚生活方式”和“美利坚核心价值观”。

所以为了维持这套政治教会体系的运转,欧美社会对“政治冷漠”极其在意,千方百计地激发民众的政治参与。

对于生活在世俗化社会,把生活与政治分得很开的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他们对欧美政治的这些状况,要么无法理解,要么存在滤镜,认为这都是很正常的。所以我建议所有看不清欧美政治的人,可以先去看看饭圈是怎么运作的,然后将欧美政治理解成大号饭圈,就可以理解很多东西(虽然并非全部)。很多看似不合理的、狂热的、愚蠢的事物,背后有着自己的道理。有些人是蠢,有些人是坏,有些人是又蠢又坏。

政治和生活的双重停滞

为什么如今的欧美政党沦为了教会和粉圈?因为他们只会干这个了。在《让美国礼崩乐坏的“觉醒病毒”,是怎么滋长出来的?》一文中,我简单提到了LGBT势力的壮大和政客们的政治需要有关。但这种政治需要的背后,在根本上反映了冷战后欧美社会缺乏变革能力的现实。

在特定历史时期,欧美的“保守派”还是有想要维护的传统价值观,而不是只会复读;而“进步派”也还有实质性地想要推动社会进步的意愿和能力的,而不是沉迷于什么“觉醒文化”这类议题。然而在当前的欧美社会,政治思想及其社会实践都陷入了停滞,并且相互锁死陷入恶性循环。

从思想上来说,冷战之后深入人心的“历史终结论”,否定了一切社会变革的合法性,铲除了所有阶级斗争叙事。但是如果整个体制无法变革,没有新旧的争斗,那么政治组织只能把自己的合法性建立在对现有体制的小修小补之上,通过人为地制造矛盾与分裂社会来创造自己在现有体制内的生态位。

从社会实践上讲,欧美社会长期以来亟待解决各项矛盾,从贫困问题到种族歧视到社会秩序的崩坏,在现行体制下都没有任何可以解决的空间。奥巴马一个黑人做了总统又怎样?他挖不动美国种族歧视的根。特朗普喊着再多的法律与秩序,也不可能搞出美国的虎门销烟,禁绝美国毒品和犯罪。

对于想要往前走的人来说,在无法进行重大变革的前提下,往前走的路已经到头了;而对于想要退回去的人来说,过去的物质基础也早就烟消云散了,再也回不去了。

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之上,就只能产出畸形的政治主张,让政治上的声势凌驾于这些主张背后真正的诉求和苦难。黑人运动从曾经的黑豹党沦落到现在这种走过场的抗议,就是这种停滞的社会基础带来的必然结果。而那些鼓吹代孕合法化的所谓女权,也不过是在帮助一个阶级的女性剥削其她女性。

如果整个社会都政治化,脱离了社会基础,也没有相应的思想指导,将政治上的胜利视为一切。那最后一切的变革和进步都只可能浮于表面,迟早被反动的政治胜利所取代。很多美国人实质上的堕胎权,就是这么丧失的。

欧美社会这种表面上开放多元平等,实则充斥着保守反动落后的现状,总让人不禁想起一百年前的魏玛共和国。在镇压了共产主义运动之后,在所谓的民主社会主义者执政的德国,也曾有着一段引领欧洲潮流的前卫时光。你现在能看见的什么多元审美和LGBT之类花里胡哨的东西,人家德国人当年早玩过了。

魏玛德国时期的性别研究所变装派对。资料图

但是后来发生了什么,我们都知道了……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一名素食主义者和环保主义者在德国当了元首罢了。



//m.syxtk.com/wzzx/llyd/wh/2024-09-08/89922.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