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民工潮催生的农村之痛:留守儿童存在的系列问题

作者:雨晴   来源:产业人网  

1.jpg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受农村贫困及城市利益的驱动,涌现了民工潮及农民外出经商、学习等普遍的社会现象,人口迁移流动也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大部分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体——乡村留守子女。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或不在父母身边城里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这样的现象极易造成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最明显的是以下三大问题。

生活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在家庭生活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差别最突出的是意外伤害。经过调查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达5.3、1.6、3.9和3.1个百分点。意外伤害的发生源于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和知识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监护人履责不到位。

学习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 情绪;在性格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管教,留守儿童在身心健康方面首先表现出来的是行为上不受约束。从调查看,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较其他学生多,在学校不遵守纪律,说谎、拉帮结派、欺负同学、小偷小摸、抽烟喝酒,在家不听监护人的话,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我行我素。其次是亲情缺失,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父母亲长期外出,不了解孩子的成长变化,无法给予孩子亲情关爱,孩子的成长心理容易出现问题。加之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监管,年龄差距悬殊,和孩子在情感、思想沟通上存在着较大障碍,造成留守儿童心理抑郁、性格孤僻、消极悲观、冲动易怒等心理问题,对其人格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容易沾染不良习气,缺乏管教的结果是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气。留守儿童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成为“问题儿童”。

还有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否则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都会想法设法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有时因为制度管理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挣到的钱还不能及时拿到手,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节俭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

明明悲剧的结局,却是喜剧的过程,生活的矛盾如此尖锐,很是嘲讽,农民工为了生活,为了下一代,拼命的从生存走向生活,生活物质的坑刚填满,精神教育的洞难以掩盖,尽管关爱留守儿童机制,农民工子女教育体制正在完善,但是孩子的童年本该是充满乐趣的,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难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就缺乏必要的乐趣。因此,父母在外出挣钱养家的同时,也应该多找出时间来陪陪孩子,不要孩子的生活中缺席。



//m.syxtk.com/wzzx/llyd/sn/2016-07-18/39027.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