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塘约书记:塘约过去穷,穷在没把村民组织起来

作者:叶方青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  

1.jpg

走进塘约村,放眼望去,错落有致的红顶农家屋掩映在青山绿水中,连片种植的蔬菜基地长满翠绿的大白菜、洋葱,宽敞的硬化路蜿蜒至家家户户。农家乐红红的灯笼迎风飘扬;广场上,绿树成荫,村民悠闲地坐在树荫下聊天;庭院里,红花爬上墙壁,老人提着水壶侍弄着花草……

塘约村在左文学的带领下,抢抓历史机遇,立足自身实际,以“党建引领、改革推动、村社一体、合股联营、村民自治、共同致富”为主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农村社区治理,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脱贫攻坚新路子,被干部群众称赞为“新时代的大寨”。

 2.jpg

一场洪灾引发的思变

2014年6月3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打破了塘约村的宁静——田地被淹,房屋被冲毁,让本来就贫困的村庄雪上加霜。

这场洪灾,群众财产受到了严重损失,但在以左文学为班长的村两委带领下,果断转移受灾群众,没有发生一起群众伤亡事故。洪水退后,顾不上自己的家,村党总支成员齐刷刷地站出来,为村民们忙上忙下,重建家园。洪水冲垮了村民的房屋,却凝聚起了村民们的心。

洪灾过后,村庄一片破烂,村民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如何带领村民度过难关,成为摆在村干部面前的一道命题。没有资金、没有产业,怎么办?

“穷则思变,不想办法发展,怎对得起群众的信任?”看着家园一片狼藉,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下定决心要带领村民作出改变。

围绕塘约村今后的发展,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组织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商讨,经过几天的酝酿,村两委最后决定,成立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塘约村合作社,村民可以流转土地,或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走村社一体、抱团发展的道路。

2014年底,塘约村合作社正式成立,拉开了塘约村改革发展的序幕,一场改变塘约村命运的战斗正式打响。这场洪水引发的深沉思考,成了塘约村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3.jpg

发挥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

“宁愿苦干,不能苦熬”是左文学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面对受灾严重的状况,左文学认识到,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村干部和党员必须振作起来,最重要的事,不是修个什么桥或办个什么厂,而是通过土地入股把全体村民重新组织起来,紧紧依靠集体的力量实现抱团发展,携手脱贫致富。

党组织有魄力能服众、有思路敢改革。班子能担当——合作社成立之初,没有启动资金,村两委10个成员共贷款100多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管理有方法——支部管全村,村民监督党员。现在的塘约村,村委会、合作社、老年协会、妇女产业联合会、产权改革办、红白酒席理事会负责人都是党总支委员兼任,都在党总支的领导下发挥作用。群众按“工作表现”定期给村干部打分,分值与其报酬、奖惩、去留挂钩,让村干部不敢懈怠。

村党总支经过认真研究,根据10个自然村寨的分布情况,将相邻的村组划为一个网格,在网格设立党支部,在村民小组设立党小组,全村组建了网格党支部3个、党小组11个,负责收集群众意见建议,落实村里的决策,组织群众开展活动,受理群众代办事项,维护社会稳定,将大事化小、小事解决在萌芽状态。通过网格化的方式,党的力量延伸到了村组农户,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左文学提出了党员百分制评分量化考核办法,对全村52名党员进行考核。要求每名党员结对联系10户群众,村组路管护、清洁卫生等实行党员包保责任制,明确了每位党员的“责任田”,把职责落实到了人头上。每个月一次积分,激发党员发挥作用,党员良好形象在群众中广泛提升。

近几年来,塘约村党总支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10余件,修机耕道32公里,危房改造110余户。所办的实事好事,群众都看在了眼里,赢得了群众的赞许,凝聚了民心,增强了党组织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4.jpg

塘约村村史馆

组织起来,抱团发展

以前,塘约村的村民大多外出打工,全村30%的田地撂荒,很多人宁愿田地荒着闲着也不愿意流转或入股。

左文学一直在想:“塘约村过去贫穷,穷在没把村民组织起来,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必须将土地集中起来,由村集体进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全村村民脱贫致富。”

左文学坚信塘约村必须走土地集体经营、抱团发展的新路子。

合作社打破单一从事农业生产的常规模式,下设劳务输出、建筑、运输等分支经营主体,村民以土地入股,以技艺创业,有效解决了村民就近就业问题,村民既领股金又领薪金,总收入由股份资产分红+劳务工资两部分组成,改革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创业就业。

谈到塘约村的变化,村民杨成凯兴奋地说,2015年,他家的3.5亩水田和2.5亩旱地都流转给了村合作社,每年参与分红。以左文学为班子的村干部们敢闯敢干,把全村2800多亩土地集中起来搞集体经营,效果确实好。2016年,他家通过分红就得了将近4000块钱,比起把田流转给私人一年只得600块钱好得太多了。

 5.jpg

塘约村新貌

“红九条”带来新风气

“过去的塘约村,滥办酒席之风盛行,村民大部分收入都用在了吃酒上,有的低保户甚至借钱吃酒,很多村民负债累累!”左文学心情沉重地说。

为了把村民从“吃酒”的人情负重中解放出来,治理滥办酒席的陈规陋习,在左文学的倡导下,塘约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新风气管理九条规定,村民们称它为“红九条”。

“红九条”规定以户为单位,户户签订“承诺书”,规定除红白事外一律不准操办其他酒席,提倡节约,不搞浪费,红事统一为八菜一汤,白事统一为大盆菜,提倡礼金100元以内,且酒席的办理由村红白理事会服务队统一提供“一条龙”无偿服务。村民违反九条规定中的任何一条,经组委会核实,一律列入“黑名单”管理,考察期为三个月。

整治滥办酒席一年下来,全村村民的礼金钱、误工费等节约了三四百万元。风气正了,村民心气顺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谋发展的劲头更足了。

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村庄的变迁虽然不同,但在沐浴新时代的春风、分享新时代的成果方面,每个村庄的机遇都是相同的,塘约村的变迁也昭示着全国广大农村的变迁。

“农民的出路,还是要到赖以生存的土地上去找。”这是塘约人坚守的信条。

组织起来后,塘约村的变化,从数据中体现得更本质:抛家舍口外出打工人数2014年为860人,2015年为352人,2016年降到50人;贫困人口数2014年为643人,2015年降到82人,2016年则全部脱贫;村集体经济2014年不到4万元,2015年增长到81.4万元,2016年倍增到202.4万元,2017年则达到了312万元;村人均收入2014年为3786元,2015年翻一番达到7943元,2016年涨到了10030元,2017年更增长到了11300元。

如今的塘约村,在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的带领下,人们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一条条道路笔直洁净,一座座农家院漂亮整洁,一排排内容丰富的文化墙吸睛夺目,广场上笑声连连,村民们安居乐业,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一曲曲和谐的乐章,无不彰显着组织起来后塘约村群众生活的惬意。

塘约村短短几年时间就走出了贫困,踏上了康庄大道,这是新时代的新气象。

(作者:叶方青;来源:昆仑策网,根据央视科教频道、安顺日报社有关报道综合整理)


 



//m.syxtk.com/wzzx/llyd/sn/2020-01-14/60790.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