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小学考试题目难到要延时,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作者:左玮   来源:底线思维  

近日,“深圳一区期末试卷太难延时20分钟”冲上热搜。这次考试时间原计划90分钟,信息量极大的36道题满满当当挤在6张A4纸上。这意味着,在不要求正确率的情况下,要想做完卷子,每道题从读题、理解、思考、计算、书写仅有150秒钟。很多家长在看到试卷后既心疼又崩溃,成绩还没出来,已有老师在安抚家长:“千万不要责怪孩子,数学老师们也做不完。”

相关词条评论区,许多围观网友也惊呼“这是小学四年级的数学题?那我是文盲。”“这不是数学,这是阅读理解。”

一场小学期末考试为何变得这么难?迷茫困惑的师生和家长们该怎么办?

01

“实际上,我真正在意的根本不是分数。”一名家长告诉我。很多受访家长同她一样,担心的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会导致孩子从小学开始便产生严重挫败感和厌学情绪。

一位小学家长举例,有一次孩子在拿到成绩后情绪崩溃,撕了自己的考卷。“他哭着说,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考出来却那么差!我鼓励他结果不重要,学习的过程才重要。但是……”她五味杂陈,面对现在教材和考试的脱节,迷茫的成年人也不知究竟该对孩子说些什么。

随着此次考题的舆情逐渐发酵,越来越多网友参与其中,翻出了近些年的各地真题试卷,难度、题量及“推陈出新”的程度令网友们瞠目结舌,并编出了许多段子。例如,“学时一粒沙,考试撒哈拉;教材一滴水,考试太平洋”;“我重生穿成小学生只求拿到小学毕业证”。

同时,也有部分网友认为,这些“高度生活化”的题目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理念,也符合当前教育“选拔而非培养”“教育的本质是竞争”的大趋势。持此类观点的网友们理由也很充分:“自从大学扩招后,眼高手低、没有动手能力的大学生还少吗?回归以前少部分继续深造读书,大部分重实业轻理论也挺好的”“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读书,家庭教育比如补课这些成本又高,还不如早点上难度,不适合读书的早点去另谋生路、承欢膝下,国家重点培养尖端人才。”

网友们对此次南山区考题众说纷纭、意见不一。实际上,小学考试与教材分离的问题在各地皆存在,而且不单单来自于数学一科。

“比如近两年主城区语文考试,几乎没有任何字词句基础内容,卷子第一页就是阅读理解,字词句的考察穿插在大量文本信息之中,阅读速度慢的孩子甚至连题目都读不完,更别提做题了。”一名骨干老师痛苦地说。

“但学生不可能不学基础字词句啊,所以老师要求我们寒暑假内必须把下学期的基础知识都学会了,开学后老师只会讲阅读理解和作文。”很多受访家长反馈,这并非某个学校某个班级的特殊情况,“超前学习”或“基础学习靠父母”在很多地区是普遍现象。“太苦了!这书读得太苦了!心疼孩子想躺吧,又不敢躺,他/她才小学,难道就让他/她躺着不学了吗?”

提到“各学科融会贯通”,家长们更是觉得没处说理去。“强如韦神,应该也不会要求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吧?人的知识面总是有限的,为什么每科不能专注于该科上呢。我认识一个孩子,语文都要分两个机构补,在甲机构补语文,在乙机构补‘大语文多学科融会贯通’。这种让人崩溃的学习生活,也许就是青少年越来越多心理问题的根源吧。”

总而言之,很多家长反馈的矛盾焦点,集中在“难度大题量多”、“教的又不考,考的课外教,减负却加考”和“要求海量阅读量、广博知识面、跨学科”上。

02

而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教考分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内容和考试难度不匹配。

许多教师反映,小学教材内容相对简单,但考试难度却很高,给学生群体带来了诸多困惑和压力。这种现象在数学和英语学科尤为明显,此次南山区考题便是典型,而且并非孤例。C市一名数学名师告诉我:“我们区统考,数学有道题是明显超纲的。我和那次考试的命题老师恰好属于当地一个名师工作室的,后来我问他为什么要出超纲的,他顾左右而言他,打哈哈过去了。”

二、教学方式与考试要求不一致。

不仅教材和考试难度不一致,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老师多年教学方式、内容和改革考试风向也较为脱节,这使很多老师在教学时感到无所适从。而在严格执行“双减”政策的地区,困惑和迷茫则更加明显——一二年级很多学生没有书面作业和期末考核,一二年级所有学生非书面评测各科都是优。“这一届的孩子,既遇到双减又遇到新课标改革,一二年级要求快乐教育,三四年级难度陡然提升,打得大家猝不及防。”

三、教材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忽远忽近。

“这几年命题改革,要求理论联系实践,要贴近生活。”一名国家级数学双金教练告诉我。“宗旨是好的,但落地到基层,有些命题组扯着大步走太快了。”比如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去算怎么下载资源最省流量,要知道大多数小学学生是没有手机的,连什么叫流量、MB和下载资源都不清楚。“有些命题组又裹足不前,等之后变革风刮到自己区时,学生们又一脸懵。”

他坦言,前些年,小学教材内容虽然覆盖广泛,但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削弱了学习的真正价值——“解决问题”。“所以近两年考试的新方向,就是‘情境化、跨学科、增加阅读量’。但我觉得凡事要有度,出题不能脱离学生对应年龄段的学习情境、生活经验和思维模式。”一名小学老师补充:“我知道现在提倡学习内容生活化,但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了,比如南山区这种出题模式,感觉就是一次命题重大失误。”

四、教研组与一线教师脱节。

一名教育界媒体人吐槽:“教书的是一拨人,编书的是一拨人,出题的又是另一拨人,三波人合起来搞得考试的那拨叫苦连天。”

个别教研员在命题时已脱离了一线多年,导致教材内容与实际教学需求不符。一名老师气愤地说:“比如我这里有个小学教研员原来是高中老师,但在高中只带了一届就调到了教研室,然后就一直负责小学的教研。试问一个从来没有给小学生上过课的所谓‘专家’,凭什么给各个年级的小学生出卷子啊?”

而部分教研组出题时,也倾向于参考往年较难的题目,互相参考难题偏题的结果便是考题越来越“稀奇”。“这些年还有个特点就是考试出的偏题怪题越来越多,一线老师们日常教学的重难点很少考。孩子们辛辛苦苦学了一学期,最后发现学的东西几乎考不到。”

03

针对师生和家长们的“吐槽”,一名业内人士告诉我:“我知道师生和家长群体会对这种新方向新模式反应大,但它确实是未来考试和选拔的大方向。诸如深圳南山区、广州海珠区、成都青羊区这些地区,作为重点试点区,它就是该省市的中高考风向标。此次南山区引发热议,主要还是步子太大题量太夸张了,但只看单独的每道题,说实话这次南山区的数学题质量是很高的。”

那为什么近几年的小学考试会出现“体量大、跨学科、重拔高”等新风向呢?这背后隐藏着教育理念带来选拔机制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其实早在2021年,新标准出来后,阵痛就已经开始了。比如新高考数学题量减少了,但难度加大更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倡导师生日常‘多想少算’、‘多读少刷’。”一名教研工作室的老师告诉我。“这种变化是从新中考、新高考改革开始的,慢慢延展到了小学,其最终目的还是想让中高段小学生们逐渐适应新中考新高考模式,因此,短期内小学老师和家长不习惯不认同也很正常。”

部分业内人士指出,新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的能力。颁布以来,国家义务教育的质量监测命题方向和重点都发生了较大转变:

一、基础知识VS举一反三。小学教材教授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考试却在基础上予以整合和延伸。这便是家长和老师反映的“一个大题第一问还在四上,第二问就在五下”——考试会设计一些超出教材内容但基于同种原理的问题,来评估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二、题海战术VS天资聪颖。过去,尤其是小学阶段,题海战术是公认的取得高分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很多专家表示,大量做题虽然能在短期内提高成绩,但到了更高阶段,则局限了学生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现在小学考试的题目设计,也往往会包含一些“变种题”,去倒逼学生思考、打击学生机械刷题的动力。

三、偏科独秀VS融会贯通。现在的考试设计“跨学科”格外明显,比如数学里面有大量阅读材料,语文里可能会考二进制,英语里面会考物理、天文等等。“现在的普遍现象是,小学阶段,主科通常并行,要么一起好要么一起差,很少见到以前主科成绩云泥之别的情况了。因为跨学科打破了各科界线,不会融会贯通的每科都学不好。”

四、教材即世界VS生活是教材。新标准出来后,考题设计越来越多包含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生活问题的能力。“比如这些年,小学考题都注重当地特色非遗、景点、历史人文等,或是情景化要求孩子用知识去处理每个事。”

一名奥匹林克数学教练坦言:“说句难听的,以前靠题海战术刷出来的优等生跟不上了——不回归知识内核,再怎么刷题都刷不完各种基于‘教材原点’又无限延展或变形的题。而且现在考题设计,还需要孩子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缺乏常识的孩子会觉得特别难。等于是既要学生脑子灵学得好,还得学生日常耍得好,耍得好指的是他/她和社会接触得多。我个人理解,国家是不需要那么多死读书的人,倾向于搞学术的搞学术,搞技术学技术。”

04

对于上述变化,一名老师建议,既然此次新标准引发了大量讨论,家长与其崩溃抱怨,不如“顺风而行”早做规划。

“孩子的身心健康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反内卷和躺平还是不一样的,我个人建议不要和时代洪流激烈对抗。”她指出,仍旧打算卷成绩赛道的,不要再占据孩子大量课余时间去刷改革前的旧题库,而要从小培养孩子大量阅读的习惯,并且要带着思考和目的去阅读,“好读书、读好书”;多参与当地社会活动、了解当地风俗民情等。同样,觉得自己孩子不是读书料的家庭,在降低期盼的同时挖掘孩子其他方面的闪光点,追求不同的发展方向。

“读个大学又怎样呢?毕业找不到工作的一大把。说实话,除了就业形势严峻,这几年应届生里动手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弱,同时觉得自己苦读十多年毕业就该一步登天的也很多。”一名反诈警察告诉我,“参与电诈或电诈受害群体比例最高的就是大学生,远比老年人和孕妇宝妈还多。你说大学生聪明吧,智商都读到大学了,但很多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抵御诱惑性虚假信息的能力都没有。”

“就说当下,现在缺的不是坐办公室的人,缺的是实践和动手能力强,缺的是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人,更何况未来呢?”某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一位享有诸多荣誉同时基层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告诉我。“我们本市的话,在小学高段引入了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课程,有些孩子可能读书上很吃力,又有来自父母学校的压力,那我们希望能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不唯分数论成败,而是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重学力而非重学历,因为教育本身就该是育人不是育分。”

但“育人而不育分”在目前阶段太难了——不管新中、高考改革初衷和落地效果如何,不管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何,当前最大的弊端还是整个社会的教育评价太粗暴单一。

“我下社区带着小朋友做活动,请孩子们说一件近期开心的事。只有两个幼儿园小朋友最开心的是踢进了几个球、学会了什么东西,大多数学生开心的都是某次考试考好了。而且开心是因为最后结果带来了表扬,不是意识到‘自己努力的过程’。几乎还是唯分数论,即使双减后等级制的换算也是基于分数的;但同时又不允许公开成绩和排名,家长们更难以看清自己孩子的前景。所以教师、学生、家长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不得不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应试准备中,忽略了更重要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小结

综上所述,为什么出现“教考分离”风向?或许是因为多地围绕着新课标改革的具体要求,如注重“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回归生活”等,义务教育的质量监测命题方向也随之出现较大改变。落地到学生期末考试层面,便集中表现为教考分离,并可能在未来形成大趋势。

但如果不改变整个社会和教育执行体系“唯成绩论”的价值导向,教材和考试、培养和选拔机制再怎么改革,最后只会变成“既要又要还要”,层层压在最弱势的孩子们身上。



//m.syxtk.com/wzzx/llyd/jy/2025-01-14/92023.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