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

作者:红色文化网   来源:红色文化网  

概述

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

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

古蔺太平渡,位于赤水河上游与古蔺河交汇处的太平镇,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最重要的渡口,约1.5平方公里,全镇古街道的清代民居建筑保存完整、鳞次栉比,充满了古朴的韵味。四渡赤水战役期间,中央红军机关全部驻扎在镇上,因此,所有的古建筑都是红军长征的重要遗迹和遗址。大娄山下、赤水河边,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太平镇的长征街上,一座小青瓦的三层小楼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1]。
四渡赤水之战是红军在战略转移中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毛泽东用兵如神的生动体现。为了缅怀牺牲的红军,教育后代不忘今天幸福生活是用烈士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史实,继承先烈的遗志,四川省古蔺县在四渡赤水主战场太平镇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再现了红军四渡赤水的辉煌战绩。

地位


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文物

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文物

太平渡是“四渡赤水”的轴心地区和重要渡口,第二和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就发生在这里,进行大小战役近十余次。镇上建有红军长征四渡赤水陈列馆,馆内有毛泽东同志的故居,在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600多平方米展厅里,陈列着200多件当年红军留下的弹药武器和日常生活用具,向不远千里、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参观者展示着当年金戈铁马的历史。

历史

1935年春,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以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巧妙地与敌周旋、转战在川、黔、滇一带的高山河谷中。从当年1月28日至3月22日,红军来回4次渡过赤水河,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彻底扭转了战略转移中的被动局面,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中央红军曾3次进出古蔺县境,历时54天,遍及大部分乡镇。
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长征的伟大胜利,弘扬红军精神,1958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太平镇建起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近半个世纪,太平渡陈列馆先后接待了20多万名海内外的参观者。

文物

“失命不失谱,失谱必失命”,这是写在绝密号谱上的誓词。号谱原由红军司号长谢金成保存,四渡赤水时谢金成不幸负伤掉队,号谱来不及交给上级,他就秘密保存下来,直到解放后才将由密码和五线谱号码组成的号谱上交给当地政府。现在它的原件保存在中国军事博物馆。
“国共合作”时制造的盆子,是红军从扎西回师东进途中,于1935年2月10日驻古蔺时,为感谢女尼吴二师,将红军这一烧水用的盆子送给她。吴二师又传送给其干女儿夏传荣,并一再赞颂红军纪律,夏传荣精心将这个“红军盆”保存了下来。盆壁有“掬我赤心,与寇拼命,溅彼热血,膏我弹刃”等字。

现况


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文物

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文物

1996年10月,泸州市人民政府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的大会在太平渡陈列馆召开,数千名党员在这里发出的“继承长征精神、为家乡建设再立新功”的铮铮誓言响彻赤水河两岸。同年,古蔺电视台、贵州仁怀电视台等单位共同举行了“蜀南黔北大寻访”的活动。新闻记者们寻访红军足迹,对比老区今昔变化,用文字、图片、电视等多种形式,对人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宣传红军走过的这块土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4月,四川省又将太平渡陈列馆评为全省精神文明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准备加大投入,进一步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职能。
陈列馆建馆以来,由于经费有限,人手紧张,这里一直只有一名解说员。这名唯一的工作人员和周围的群众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尽可能地向前来瞻仰圣地的人们讲述历史,传播红军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
近10年来,集陈列馆解说员、清洁工为一身的肖雪梅就多次和泸州市乃至云南、贵州等省的学校、单位一起,在陈列馆前举行过庄严的入团、入党以及成人宣誓仪式。不少年轻人伴随着肖雪梅的讲解和红军的故事开始了新的人生历程。为了让参观者详尽地了解中国革命史上那段神奇的历史,肖雪梅几乎没有过上一个完整的节假日。不管参观者是晚上敲门,还是节日慕名前访;无论参观者只有一个人,还是上百人的团体,肖雪梅都会耐心细致地讲解。这些年来,为多少人讲解过、讲了多少次,连肖雪梅自己也说不清楚,可她对这种周而复始的工作从没有厌倦过。有人不理解,肖雪梅总是笑着说:“你如果天天站在这块红色的圣地上,一样也会有让长征精神世代相传的愿望。”
陈列馆所在的长征街还分布着80多处当年红军短暂停留生活过的驻址。在这条光荣的老街上,只要稍上点儿年纪的老人对当年的历史都会津津乐道,他们几乎都是太平渡陈列馆的义务讲解员,而其中见证了红军四渡赤水的冯开珠老人就更是长征精神的忠实传播者了。
记者6月11日前往太平渡陈列馆采访时,78岁的冯开珠老人正给太平镇中心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上毕业前的爱国主义课。“红军二渡赤水时,曾住在我家里。在堂屋借宿一夜后,第二天一早就主动打扫卫生。”几十名小学生围着冯爷爷听得出了神。老人说,当年红军刚到镇上时,不少老百姓吓得躲了起来。他们一家见过红军后,发现这支队伍真是保护百姓的好部队。时年12岁的冯开珠逢人便讲红军教他识字写标语的故事。红军第四次渡赤水时,镇里的群众再也不跑了,还热心地为红军提供住房和粮食。几十年来,老人不但在学校、机关、部队讲当年的情形,只要有参观者来到陈列馆,他都会主动前来用自己的所见所闻阐释心中的“长征精神” 。
这些热心的“讲解员”用语言向天南海北的人们传播红军故事时,他们的行动也不断荡涤着人们的心灵,“长征精神”正不断地在人们的心中传递、延续。1998年,泸州市农业银行、古蔺县计经委的职工在参观太平渡陈列馆时,听说附近的小学生上学很困难。几十人当即决定,在陈列馆前开展为走马小学、黄家沟小学献爱心的扶贫助学活动。
从深圳、温州前来古蔺投资洽谈的商人们,有的慕名前往太平渡陈列馆参观后,回县城毅然决定将资金投给老区。他们说:“看到长征精神在这里能世代相传,对这里的前景,我们充满信心。”


//m.syxtk.com/wzzx/gmdb/2013-12-28/24342.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