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农村孩子不宜入大学”的建议说明了什么?

作者:zhang88   来源:红色文化网  

 “农村孩子不宜入大学”的建议说明了什么?  

                      Zhang88  

   

    曾几何时,无数农村孩子带着满身泥土,满怀未来的憧憬与希望,走进了大学的校门。有人喻之为春风,有人说这标志一个新时代,不管这些形容是否贴切,总之,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当此时节,农村孩子上大学不但成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而且也向中国社会注入了一股勃勃的生机,使中国社会绽放了空前的活力。穷文富武,农家孩子重苦读,也符合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历来也并没有什么可以争议的。  

    但是现在,农村孩子应不应该上大学却成了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据说,今年“两会”期间,一位政协委员提出,农村孩子不宜入大学,理由一是上大学很贵,“往往一个家有一个大学生就返贫了”,二是 “现在大学生找工作并不容易,农村的孩子上了大学也可能连工作都找不着”,一边是就业难,一边是米珠薪桂,如此一来,还不如读个中专、高中什么,回到农村,用该委员的话说还能“有技术,有目标,有幸福”。  

    此建议一提出,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热议,有赞成者,有反对者。赞成者认为,这个建议讲的是实际情况,现实如此,无所谓对与不对;反对者认为,这有违教育公平公正,这是让阶层固化,使中国社会本不该有的阶层金字塔更加坚固。  

    应该说,无论是赞成的还是反对的意见,他们各自都有各自的道理。笔者在这里也无意加入讨论、评价是非。但作为也曾是从农村里走出来的一员,闻听此议却不免心生感慨,以为这个建议无论对错,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至少说明了我们今天面临着许多突出问题。  

    说明的问题之一:接受教育越来越受限于自身的经济社会条件  

本来,按照人们的理想,教育是纯洁的,也是高尚的,所有青少年都应该“同在阳光下,共享一片蓝天”。不会也不应因财产地位差异而有所不同,中国最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有教无类”,其中也包涵有这个意思在内。这个理想,在我们中国有丰富的实践,差不多历朝历代都封为圭臬。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免费教育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不但上小学中学不要钱,就是读大学也基本上是国家承担,笔者当年就是这样。  

现在,精神依旧,原则照讲,但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很。以地域而论,有惊人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以对象而论,不同家庭条件的孩子实际接受教育的状况天差地远。学生竞争的起点越来越提前,所谓的“起跑线”已经划到幼儿园之前,学习的综合成本节节攀升,有条件的富人想千方设百计、利用各种关系择校,搞各种课外辅导丰富自己孩子的“素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节普通的课外辅导已经达到100多元,至于文艺美术之类,那就更多。日积月累,功夫不负苦心人,从来没有花钱的不是,青少年在成长中不知不觉地就要分层分类了,任何一个做点认真调查的人都可以发现,各级重点中小学的学生中少有底层百姓的子女,而水平一般的中小学中,则几乎找不到为富为官者之儿孙。中小学这样,现在幼儿园与大学也正在向这个趋势发展。  

    也许,这是市场法则在起作用,也就是说,不管我们主观愿望如何,接受教育已越来越受制于经济社会条件,对于这一点,大概中国每一个学生家长都有真切的感受。  

    说明的问题之二:普通老百姓的经济社会条件有越来越不利的趋势  

    那么,这样的状况是不是将有所改变呢?  

    看来这也不大可能。我们知道,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以及由此产生的贫富差距。问题在于,今后中国城乡及地区发展差距将越来越小呢,还是越来越大?毫无疑问,除了获得城市化发展的少部分农村地区外,广大中西部的农村地区与发达城市的差距必将越来越大,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将越来越小呢,还是越来越大?回答是,中国社会的贫富的差距还将进一步拉大。尽管全体国民的生活水准总体趋势是日益提高,但不同社会阶层各自提高的实际幅度,则差距甚远,因此,中国社会底层群众相对贫困的趋势只能愈演愈烈,最近一期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中国富豪迅猛增长的事实就很能说明问题。中国先富起来那部分人财富增长的步伐一直快于底层群众,这一特点,也早已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进程所证实。所以,尽管普通社会群众自身的经济社会条件尽管纵向比较一直都有提高、有进步,但横向比较下来却是越落越远,出境越来越不利,或者干脆点说,他们已越来被边缘化,其中,农村的部分将越来越失去参与城市生活的可能。这一点,只要比较一下农民实际收入与城市房价比就可一目了然。  

    也许正是看不到有这样的可能,所以这位政协委员才建议农村孩子应该躲避城市生存的竞争去回到农村。  

    说明的问题之三:教育也许并不能改变命运  

    教育改变命运。这句话曾经在得到广泛的认同,其内涵非常丰富,也有无数生动实例。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法则下,今天这句话即或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至少也将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如上述政协委员所言的农村孩子,就不可再迷信“教育改变命运”的说教,他们大学毕业如果想在城市立足,如果没有特殊的背景和机遇,能否养活自己,已经越来越没有把握。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公平又有什么意义呢?  

    现在,教育公平被摆到了突出的地位。在一些人看来,只要做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教育公平得到落实,人的发展公平就得到了应有的保障。  

    我们说,对于一部分人而言,情况可能是这样,但对于多数农村孩子而言,这很可能只不过是画饼充饥。事实上,社会分层,教育必然分类。在市场法则下,教育公平只能是“优胜劣汰”的公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会如此,教育也只能如此,让亿万富翁的公子与农民工的子女同校同吃同住,既是不道德的,也是残忍的,这样做既不会获得亿万富翁的认可,也将让农民工们浑身不自在。中国社会的剧烈分化,教育不是始作俑者,但是教育在推动和支持这种分化方面居功至伟,则是不争的事实。展望未来,农民工的孩子总体上还得继续当农民工,老板的孩子好要继续作老板,以此类推,阶层固化,代代相传,这即使不会成为中国社会未来的定式,但至少也是突出的特点。改变这样的命运,教育在很多时候将无能为力。  

    所以,一条简单的建议,却揭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笔者不能不为这位委员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洞察力而感叹,只是,这条建议在个别处最好做一点小小的修改:该建议说,农村孩子“他们不用来城里,在农村也许就发展起来了,有技术,有目标,有幸福”,“不是要鼓励农村人都进城才叫幸福”,笔者以为,将此取向称之为“幸福”,还不如说是“躲避”更确切些。  



//m.syxtk.com/wzzx/llyd/st/2013-05-02/18469.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