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中国“西进战略”军事方面动作不小

作者:张志坤   来源:乌有之乡  

 中国正在贯彻“西进战略”,这一点,从习近平主席最近由中亚到南亚的大巡访中可见一斑。但是,人们所关注的,往往是“西进战略”在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动作举措,这些方面的内涵、意蕴一般都能得到比较细腻的解读剖析,而对于其中的军事问题,一则因事涉秘密,常人所知甚少;二则有畛域之别,出于行山之隔,不便置喙,所以议论甚少。

  其实,仅仅公开渠道的消息就已足以让我们对“西进战略”的军事内涵有所管窥了。最近,有三则这方面的消息相当重要。

  一是中国海军潜艇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巡逻护航的消息。这个消息是在中国潜艇停靠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公开之后披露出来的。中国国防部证实说,有一艘中国的潜艇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与中国海军护航编队一道执行护航任务。“中国潜艇已经在印度洋巡逻”是由此所得出的一个直接的结论。

  二是中国海军编队访问伊朗并与伊朗海军举行联合演习。中国海军舰队抵近霍尔木兹海峡,与伊朗海军走的如此之近,这是空前大胆的行动,也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密切关注,激起了深刻的反响。

  三是中国派遣作战部队到南苏丹。据报道,中国已经决定派遣一个步兵营赴南苏丹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所派出的最大一支维和部队,更重要的,这是一支成建制的正规作战部队,虽然只有一个营700人,但对于像南苏丹这样的国家来说,这已经是相当可观的一支作战力量,因而被国际上有关专家评述为“一次前所未有规模的行动”,同样反响热烈。

  把三件事情联系一起,可以看出,中国在印度洋方面打出了一套密集紧凑的军事组合拳。基于中国的国情,笔者敢断定,这种部署一定是出于最高领导人的决策,军事上的这一布局同前一个时期的外交动作有机关联,构筑了中国“西进战略”的全息图景。

  窥一斑可知全豹,那么,在窥视了上述三“斑”之后,可以得出哪些基本的结论呢?

  大概有如下几点:

  其一,中国准备在印度洋及其周边作战

  如果说,派遣水面编队到印度洋护航只具有潜在正规作战意义的话,那么,潜艇在这里出现所针对的就不是什么索马里海盗了。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潜艇的作战用途,说用这个东西护航对付海盗简直就是笑话。更重要的是,在派遣一艘潜艇执行护航任务的公开说辞背后,隐藏着的是一个庞大的军事计划,比如,什么时候开始的第一次;通讯与航海保障是怎样解决的;在常规潜艇之外有没有核潜艇;仅仅派了一艘还是多艘一起行动而只其中一艘亮相示形,等等。所以,一艘潜艇亮相科伦坡,其实只是故意露出的冰山之一角。

  至于派作战部队执行维和,不能说这不是维和,但也不能认为仅仅就是维和,在维和之内或者之外执行的必要的作战任务,显然是派遣作战部队的题中应有之义。而这支小小的作战部队并非孤悬,有航行在印度洋上的水面与水下力量保障它与祖国大陆的联系通道,因此能够得到必要的支援。

  其二,目标指向值得回味

  任何作战筹划都有特定的假想敌,这是基本的军事常识,所谓有的放矢是也。中国也不例外,中国之所以开始谋划在印度洋及其周边作战,所针对的是可能挑战危害中国的势力。究竟谁是这样的势力,现在大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其三,这样的军事部署是可行可信的

  俗话说,有想法没办法是不行的,军事上尤其如此。中国之所以要贯彻上述战略企图,是因为自身的军事能力与客观条件已基本具备。从自身的军事能力来说,中国造船以及相关方面的技术进步和长期的印度洋护航经验积累使中国具备了前出印度洋的军事实力;从客观条件来说,中国在印度洋及周边拥有一定的战略依托,此次中国潜艇所停靠的只是其中的二等角色,真正拥有潜力可在战略上供给中国的,是巴基斯坦和伊朗的海军基地,其中特别是巴基斯坦,如果未来中国以巴基斯坦为战略依托前出印度洋,那么不仅可无虞当年德国斯佩舰队的危险,而且还能得到以陆地为基地空中力量与远程导弹力量可靠而有力的支援。

  军事上还有一条原则,就是军事投入必须获得足够的战略效益。以此衡量,中国在军事上对印度洋做一定的投入,预期的战略效益相当可观。假如进入战时状态,只要中国在东印度洋地区摆上那么几艘潜艇,就能对潜在敌人的海上航构成巨大的压力,发挥明显的封锁作用;只要霍尔木兹海峡海峡外围有中国潜艇活动,其所产生的战略威慑就是巨大和惊人的;而在西印度洋非洲东海岸,如果需要中国舰队出现并支援在东非地区的军事行动,笔者相信,目前除了美国以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力量能够对此予以狙击。

  中国的“西进战略”不能缺了军事这条腿,否则就是残疾战略。现在看来,有关方面在实际贯彻中做得还是不错的,动作幅度着实不小,必须给点一个“赞”。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这算什么呀,比起霸权大国在中东的存在,中国的这点东西能摆上台面来和人家比拟争衡吗?

  须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凡事都点一点一点来,从来都没有一步登天的事情,战略上尤其如此。



//m.syxtk.com/wzzx/llyd/js/2014-09-29/28226.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