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中国需警惕,不收割全球美国难以度过这次危机

作者:肖  磊   来源:肖磊看市  

中国需警惕,不收割全球美国难以度过这次危机

  

  最近有太多的国际重大事件需要关注,但我们不能忘了这一次加速国际局势变化的根本诱因,那就是关于新冠疫情问题。如果不能回到疫情本身来剖析,可能就很难看得懂未来所要发生的更急促和深远的变化。

  我一直想再写写关于美国疫情的问题,但又担心一些人会说我幸灾乐祸,给他们心中的“普世道德观”添堵,所以就拖了一阵子。

  然而,美国人首先受不了了,开始站出来为死去的人发声,继《纽约时报》5月24日头版“千人讣告”后,5月27日《今日美国报》(USA TODAY)头版刊发因新冠肺炎去世的“百人照片”。这实属罕见。

打开APP 阅读最新报道

  于是,关于美国新冠疫情所带来的重大危机,我不吐不快。当然,我不仅仅是为了分析疫情,请大家耐心看完全文。

  

  如果按照美国官方的数据(最保守数据),美国因新冠病毒而死去的人,已经超过10万,要知道过去十八年美国发动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美军死亡人数还不到8千。更重要的是,由于效仿美国,百分之百学习美国的巴西,目前日新增病例超过2万,累计病例已经仅次于美国,成为全球第二。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美国不仅自己抗疫失败,而且还导致了效仿者的失败,也就是说,美国的抗疫模式,将成为人类抗疫史上最失败的记录之一。

  当然,很多人并不认为死亡10万人,在采取自认为合理的措施两个月之后,依然每天有超过千人死亡,万人确诊的美国,依然不能认为是抗疫失败,那我也无话可说。

  请注意,我这里并没有说中国做得有多好,不然这些维护美国模式的人就更急眼了。就算拿德国、新加坡、韩国等来对比,美国抗疫失败的事实也是无需争辩的。

  请大家继续往下看,我的分析,并不是为了贬损美国,而是我们要从疫情本身的影响,来真正分析所引起的重大变化,这才是对所有人有用的东西。

  现在大家的焦点放在特朗普身上,美国一些媒体,也开始攻击特朗普,但特朗普仅仅是美国此次抗疫失败的其中一个小原因。

  那事实是什么呢?

  如果一个美国人说白宫抗疫不利,那白宫完全可以站出来说,本来要死200万人,现在只死了10万,你们还有啥不满意的?如果真按照中国的方案,封城、隔离,你们愿意吗?

  就像纽约,市长直接说,要是对纽约进行强制隔离,那就是相当于开战。加州的居家令,就被民众斥其为限制人身自由。在这种根深蒂固的制度逻辑下,实际上就是每个人都需要自己承担责任,绝对的个人主义最终成了美国抗疫失败的真正原因。

  大家想想,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美国各级政府就不会承认自己失职(官员也要保护美国的根本制度),美国民众也不会承认自己对疫情大爆发负有责任(民众要捍卫自己的自由选择权),这就导致双方都无法深入的互相指责,因为政府很清楚民众不会全听政府的,而民众也很清楚,政府不会拿自己怎么样。

  这种背景下,双方就有了一个心照不宣的办法,那就是都需要一个甩锅对象,否则就变成了大家集体质疑美国制度的问题,这在美国人和美国政府内心深处,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这就是为什么白宫可以肆无忌惮的甩锅中国,美国两党在指责中国这件事情上出奇的一致,众多民众也立马跟随的原因,因为这符合美国所有人的内心世界,没有人愿意质疑自己根深蒂固的信仰和当下做出的选择。

  但问题是,最终所有美国人都会发现,政治的归政治,经济的必将归于经济,就连一天到晚只知道吹牛的特朗普,都说这次疫情给美国造成的冲击,比珍珠港遭袭和911恐怖袭击还要严重。

  那具体严重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个严重性在于,美国感染和死亡人数被严重低估。

  我仔细看了一下美国各州的感染人数,很多人紧盯纽约和加州,但我觉得纽约和加州不足以观测美国疫情的严重性,因为纽约和加州湾区毕竟是千万人口级别的城市,人口的流动性是世界最高的,人口密度也是数一数二的,按照美国应对疫情的逻辑,确实控制起来难度比较大。

  而我注意到的是,美国感染人数最少的阿拉斯加州,截至目前感染人数已经超过了400人。阿拉斯加大家应该都知道,是美国的一块飞地,靠近北极,总计1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72万人口,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中国的西藏,123万平公里,人口是343万。

  另外,西藏有数个机场,有铁路,有数条公路,而阿拉斯加基本上只依赖于机场,也就是说,跟外界的交互,是非常低的,尤其是在冬天,旅游人数就更少了,每年十月至来年四月(半年)的机场运量,只相当于六月至八月的一半。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此次疫情爆发的时间点,正是阿拉斯加人流量最低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连阿拉斯加都能确诊超过400例(逐步增加,而非一次性确诊),意味着什么呢?对比一下中国的西藏,人口是阿拉斯加的接近五倍,而且还是在春运期间,这次疫情,中国西藏只确诊了1例。

  看完阿拉斯加的疫情数据,再跟中国西藏的数据做个对比,就已经不需要什么科学依据来推算美国疫情的严重程度了,按照这一对比,美国被感染的人数,可能是一个天文数字,粗略估计是中国的数百倍。

  那阿拉斯加的数据,是不是一个偶然呢,其实并非如此,美国的另一块飞地夏威夷,人口121万,确诊人数超过了600;人口只有90万的蒙大拿州,确诊人数接近500。而且这三个周,至今没有治愈病例。

  也就是说,美国各地疫情的感染,已经不是简单的偶发性输入,而是早已在所有的州“落地生根”。

  那为什么美国公布的确诊人数,目前还不到200万呢?

  我看了一下整个美国的检测逻辑,按照纽约和洛杉矶的检测规定,明确建议医生尽量不要给患者做病毒核酸检测,除非检测结果“有助治疗”。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如果医院没有办法收治感染者的话,就不要做检测了。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日确诊人数大部分时间总是徘徊在1万到3万这个区间的原因,因为这个数字是美国医疗承载力的极限,而不是检测能力的极限。

  那美国被确诊的大部分是什么样的群体呢?实际上美国除了按照医疗系统的承载力,还执行这样一个检测逻辑,那就是所有无症状,以及有症状,但身体健康且年龄不超过70岁的人,都不需要检测。就算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只建议回家休息,多喝水,不要与人接触就可以了。

  如果美国大规模的建立类似方舱医院等模式,无条件的收治病毒感染者,我相信按照现在美国的检测能力,一天之内新增50万感染者都不算奇怪。

  按照《大西洋(600558,股吧)月刊》发起的“新冠肺炎追踪项目(COVID TrackingProject)”统计,到美国东部时间4月18日早3点,全美共检测357万人,其中约69.7万结果为阳性,即平均每5个接受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人中,就有1个结果为阳性,检测阳性率高达20%。

  另一个关于流感的数据是,美国疾控中心今年2月底发布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9年冬季开始的流感季美国估计已出现至少3200万流感病例。

  流感当然不是新冠肺炎,但新冠病毒的传染性比流感高出接近一倍(按照美国疾控中心和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数据,美国流感病毒平均一个人感染1.3个人,新冠肺炎平一个人感染2.2个人),也就是说,如果不做干预(美国初期几乎没有什么干预,截至目前,干预措施也并不严格),在同样的周期内,新冠肺炎的感染者,将会是流感患者的数倍。

  那为什么美国不去建立方舱医院等模式呢,或征用闲置的酒店等,改造成集中收治点呢?原因非常简单,除了政府没预算,以及缺乏执行力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这么干的时候,被美国政府和民众骂做是“集中营”,如果现在美国这么干了,就相当于承认了中国做法的正确,这同样是挑战美国人的信仰,是难以接受的。

  因此,这次疫情在美国几乎可以说走向了“群体免疫”,如果仅仅是流感的话,影响并不大,因为流感致死率0.1%,新冠病毒在美国现在的致死率是6%,不可同日而语。再者,流感本身并不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转,新冠病毒则需要付出更大的社会和医疗成本,尤其是对美国医疗系统的消耗是前所未有的,而这种状况可能还会持续数月。

  中国有句古话,说“长痛不如短痛”。如果接受不了“短痛”,长痛所带来的资源消耗,那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往往会改变社会发展的趋势。

  美国的疫情应对方式,看上去巩固了自己的政治权信仰,但失去的将是巨大的经济利益,而巨大大的经济利益,反过来又会改变政治权利。也就是说,最后可能的结果是,既失去了经济利益,也失去了政治利益。就像如今被点燃的种族歧视,我想这应该是大部分建制派精英都不想看到的。

  

  美国疫情的第二个严重性在于,美国是一个更依赖“老人”的社会,这次因新冠病毒死去的,更多的是美国的“中流砥柱”。

  美国经济服务业占比高达80%,非常依赖高端产业的国家,虽然低端劳动力稀缺,但这并不会影响美国的竞争力,因为美国最值钱的是脑力劳动的行业,而这个行业的竞争力,实际上跟年龄成正比。也就是说,教授这类职业,肯定是年龄越大越值钱(诺贝尔奖获得者平均年龄接近70岁)。

  因此,我们做一个残酷的,纯理性的假设,比如墨西哥、巴西和美国,都同样采取了群体免疫,那哪个国家最后的损失更大呢?当然是美国,因为新冠肺炎致死率最高的是老年人群,墨西哥和巴西等主要的竞争力是青壮年劳动力,也就是年轻人,而年轻人自愈率很高,所以如果逝世的大都是老年人,依赖于高龄脑力劳动者的美国,其损失将是墨西哥和巴西等的数十倍。

  我目前拿到的数据是,因新冠病毒去世的全球50多位名人明星里面,美国有超过30位,而这些人都是美国服务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

  很多时候,大家对美国的了解,其实还仅限于认知和宣传惯性,实际上目前支撑美国整个国际战略意志,以及各行各业文化、科技和政治影响力的,依然是那帮老人,也就是婴儿潮的最后一代。

  比如特朗普,是美国有史以来年龄最大的总统,目前已经73岁,而准备跟特朗普竞争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拜登,已经77岁,此前跟拜登在党内竞争的桑德斯,年龄是79岁。这都是美国政坛有史以来创历史的存在。美国这种各行业核心人物高龄化的趋势并不是一个偶然。

  除了政坛,你去看美国现在的教育界、科学界、投资界,其实也都高龄化了,美国精神的代表,“美国信用”的捍卫者,股神巴菲特,已经89岁了。每当美国要重振市场信心,拯救股市的时候,巴菲特就会勇敢的站出来维护美国的利益。前一阵的股东大会,巴菲特就明确表示,“如果你要做空美国,你要非常的小心,我一直相信美国。”巴菲特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永远不要做空美国”。但在防御新冠病毒方面,巴菲特就曾明确说,不打算在家办公,会按照原计划完成旅行。

  我要表达什么呢,我的意思是,此次疫情,将加速美国“中流砥柱”一代,也就是国家意志最为强烈的这一代人的逝世。

  这会导致什么呢?将会使得美国更加的追求虚无主义,更加的强调意识形态,而不是尊重现实。大家可以对比一下中国的香港和中国的台湾,当老一辈逐步老去之后,年轻人的时代,已经没有太多的历史使命,但已经被意识形态教育严重洗脑,走向彻底的虚无理想主义。

  我这里并不是贬低这些地区的年轻人,而是历史走到了一个关键时刻,你可以选择追求家国理想,创造和见证一个新的时代,你也可以选择无畏的愤怒,脱离现实去追求虚无,把自己变成一个“废青”。

  而中国大陆正处在什么样一个时代呢?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一下。

  大家应该知道最近美国又出了一个所谓的“实体清单”,这里面就包括中国多所大学,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13所中国大学。那我要告诉你的是,中国航天工程(603698,股吧),以及C919等大飞机工程,主要的团队组成,就来自这些大学。

  更主要的是,他们的平均年龄也就35岁。

  月宫一号核心骨干平均年龄35岁

  而你再看看美国航天团队的整体年龄水平(白头发白胡子)。

  NASA朱诺团队

  如果说科技竞赛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是百年的长跑,那么中国有着足够多的年轻人和源源不断的大学人才,以及更大规模的人口基数。美国除了歇斯底里的制裁,已经失去了安全感,也就是说,美国跟中国的科技竞争策略,已经不再是各自比拼研发的问题,而是利用遏制对手的方式,来延长自身的优势。

  请注意,我并没有说美国的科技已经不行了,我要表达的是,中国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跟美国做科技竞赛,而美国除了会拿国家安全、知识产权等看上去冠冕堂皇,实则越来越没有说服力的东西来打压中国之外,已经开始无理取闹了。

  早在九年前,美国宇航局前局长米切尔·格里芬就说过:中国航天最令人羡慕的在于它所拥有的一大批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当时我们的天宫一号、神州飞船等核心骨干年龄不到40岁,而美国同期相关团队核心骨干年龄超过50岁,俄罗斯则超过60岁。

  

  这次疫情对美国的第三个重大冲击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危机。

  美国目前申领失业救济金的人数已经超过了4000万,失业率已经超过了14%,这是自1948年有记录以来最高的。

  一季度美国GDP下跌了4.8%,这看上去并不是很严重,但请注意,这是一季度的GDP,要知道美国疫情最严重的纽约市,直到3月22日才发布居家令(离一季度结束只有八天),也就是说,整个一季度,其实美国经济基本上还是正常运转的。

  那大家再想想,美国经济陷入停滞的四月和五月份,会给二季度带来何种影响呢?如果按照高盛的预测,美国第二季度GDP将下跌34%,其他官方和民间机构的预测都高于高盛的预测,有的机构直接预测二季度美国GDP将萎缩40%。

  失业率方面,特朗普总统的高级经济顾问哈希特预测,第二季度美国失业率将达到20%。按照刚刚公布的数据,美国4月商品出口环比下降25.2%,进口下降14.3%。

  其他的数据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现实的情况就是,历史最高的失业率,历史最低的增长率,历史罕见的出口萎缩,这对于美国这样繁荣了上百年的超级大国来说,所带来的震动是历史性的。

  如果二季度美国GDP下跌超过了30%,中国GDP增速只要不低于0,中国GDP就将可能超过美国,这恐怕也是一次标志性的事件,意味着中国时隔三百年,再次登顶GDP世界第一。

  假设二季度中国GDP超过美国,虽然这属于非常时期,并不具有持续性,但美国和全球都将再次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国家是中国,而不是日本、德国、印度等等。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第二超越第一,不总是由于第二发展较快,还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第一犯了致命的错误,遭遇了重大挫败。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美国更加因自己的失败而记恨中国,就会促使美国将采取更加极端的方式来解决经济问题和出台更多针对中国的负面政策。

  

  好,上面的部分,我只是跟大家说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这次疫情对美国带来的冲击,是美国自建国以来都未曾遇到过的。

  很多人可能又要反驳了,难道美国的南北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年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越南战争等等,对经济的冲击都没有这次疫情严重?那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大家耳熟能详的这些历史重大冲击,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没有此次疫情的冲击大。

  比如1861年至1865年的南北战争,在战争进行得最激烈的1862、1863、1864这三年里,美国GDP的名义增长率分别是11.8%、18.4%和18.3%,这样的增长率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你去看历史数据,这样的增长率往前十年没有,往后三十年也没出现过。

  等南北战争结束的时候,1866年的GDP,是南北战争开打前1860年的两倍。也可以这么说,对于美国这样的国家来说,战争从来都是解决危机的方式,而不是简单的制造危机。

  如果再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那大家也可以去看看历史数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具体时间是1914年7月~1918年11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十年里,美国GDP的增速连8%都不到,1913年只增长了4.7%,1914年是负的6.8%,但请注意,等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激烈的1915年至1918年,美国GDP的增速分别达到了6%、28.3%、20.3%和27%。更神奇的是,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经济增速迅速滑落,1919年美国GDP增速跌到了只有3.3%。

  如果美国的南北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还不能说明问题,那我们再来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爆发,美国参战是在1941年,在美国参战之前的1937至1940年这四年里,美国平均GDP增速是5.1%。我们再来看看美国参战之后的1941年至1944年这四年,美国GDP的平均增速达到了惊人的21.2%,增速是未参战之前的4倍多。

  这就是至今为什么美国那么热衷于战争的根本原因。

  

  当然,美国还有两次大危机,一次是1929年的大萧条,另一次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越战危机。

  越战危机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是战争危机,而是财政危机。因为道理很简单,越南根本无法给美国带来实质性威胁,所以美国介入越南战争,是非常主动的消耗,这就类似于打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说白了,就是一个愿意花多少钱的问题,全民参与感不高,跟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或南北战争等调动起来的工业规模和民众参与度,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到最后,表现出来的是财政危机。

  因此,我们要分析越南战争,以及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等,给美国带来的危机,就不能参照一战和二战这种战争,以及南北战争,更应该参照的是1929年大萧条。

  那我就告诉大家,美国是如何度过1929年大萧条,以及越战等财政危机的。

  如果说要分析1929年美国大萧条的问题,大家一下子会想到“罗斯福新政”,但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的是,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内容,那我告诉你,罗斯福新政的第一条就是,“整顿银行与金融系,下令银行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并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

  请注意,这里面关于整顿银行与金融系等等,都是很常规的做法,重点是最后一句:“放弃金本位,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

  罗斯福新政是在1933年开始实施的,在此之前的三年里,美国GDP平均增长率是负的17%,而罗斯福新政实施的第一年,美国GDP就迅速反弹到了负的4%,后面三年,也就是1934至1936年,美国GDP的平均增长率已经达到了15%。

  很多人可能会说,罗斯福新政有很多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振兴等等,但其实这些措施,在胡佛时代就已经在搞了,那个时候本身也是美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黄金年代。著名的胡佛大坝1932年建成。

  至于工业振兴等,振兴什么呢?美国当时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工业产出国,还要怎么振兴呢?很简单,要振兴的是出口,大萧条本身的背景就是产能过剩,你还要振兴继续加大生产?不是的,要振兴的是输出过剩产能,带动国内就业人口,才能刺激消费,经济复苏。而这一切都需要疯狂的印刷货币,但货币放水又受制于当时的金本位,所以废除金本位就变成了整个问题的核心。

  说完罗斯福新政,我们再看看美国是如何走出越战危机的。

  在说越战危机之前,大家还应该了解一个事情,那就是1944年,美国为了让美元成为唯一的全球储备和结算货币,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要求其他国家的货币跟美元挂钩,美元跟黄金固定比例兑换,这就使得大家不得不相信美元,因为一方面二战结束后全球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挑战美国的政治意图,另一方面美国承诺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可以拿着35美元,到美国换取1盎司黄金。也就是说,我(美国)要求你们相信美元,不仅是因为我足够的强大,还因为美元跟黄金挂钩,你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于是,美元走向了世界,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货币。但随着越南战争的消耗越来越大,而收益越来越低,美国只能依靠多印美元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可是全球各国都非常清楚美国这么做意味着什么,于是大家就开始把手上的美元,拿到美国兑换成黄金,然后运回自己的国家。这使得美国的黄金储备从二战结束时的2万吨,迅速下降到了不到1万吨。

  然而,美国既不想自己的黄金储备全部流失,也不想自己多印货币,促使美元贬值的策略遭遇阻碍,因此,到了1971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宣布放弃布雷顿森林协议承诺,也就是不再承诺35美元就能在美国兑换1盎司黄金,黄金价格自由浮动。

  结果就是,美国开始采取更大规模的货币刺激计划,黄金价格在而后的十年里,飙升了接近20倍,原油价格也飙升了5倍。与此同时,美国逐步走出了越战危机,自美国宣布放弃美元跟黄金的固定兑换比例之后,从1972年至1979年,美国GDP年平均增速达到了11%,而在此之前的十年里,美国GDP平均增速只有不到7%。

  类似的,再比如2001年开始的阿富汗战争,以及2003年开始的伊拉克战争,美国是如何解决这种消耗的呢?其实也非常简单,你去看美元走势,从2001年至2004年,美元贬值了超过30%(这是美元哦),黄金和原油的价格都翻倍的往上涨。

  因此,美国解决危机的办法,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和气生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择手段的。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有点乱,一会说美国疫情很严重,一会说美国经济遭遇重创,一会又说到战争和美国经济增长,最后又扯到了黄金和美元。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如果没有这些铺垫,你就很难搞清楚,美国正在陷入什么样的危机,而最有可能会采取什么方式来完成经济复苏。

  首先,我已经明确的分析了,这次疫情对美国带来的影响,远比我们所看到的要严重得多,对美国经济的冲击是史无前例的。

  其次,美国应对自身发展瓶颈和摆脱重大危机的方式总结起来无非是两种,一个是参与战争,另一个是利用金融货币货币工具。

  而这两种选择,必将给人类,或全球经济,带来极大的冲击,对于正在高速发展,还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中国来说,全球经济和政治层面的任何改变,都是巨大的风险,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搞清楚这里面逻辑关系的原因。

  关于战争的问题,至少我目前看到的很多分析,是很难跟美国的战略思维契合的,我等会详细说。先说一下金融货币的方式,这一方式美国目前已经非常明显的在使用。

  美联储大幅降息,购买各类资产,财政领域扩大赤字等,我就不用多说了,这是最基本的常规操作。我重点讲一下美国下一轮会如何在金融市场割全球韭菜的问题。

  说白了,就是美国在国内需求无法复苏,出口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如何向世界其他国家“搞钱”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抓住了核心,也是不难理解的。

  大家可以去看看特朗普这次对美元态度的大转变,特朗普的原话是,“现在是美元走强的大好时机。所有人都想持有美元,因为我们保持了美元的强势。”

  问题是,自特朗普上台以来,就一直要求美联储采取更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明确要求美联储制定促使美元贬值的策略。

  可能很多人又不理解了,在前面的内容里面,不是说美国解决1929年大萧条、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越战危机,以及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带来的财政消耗,不都是用美元贬值这一招吗?怎么现在又说美国搞强势美元就成了割韭菜呢?

  请注意,1929年的大萧条,以及70年代的越战危机,实际上更大的背景是,美国的竞争力主要是实体出口领域,这种背景下,货币贬值可以刺激出口,对美国是有利的。阿富汗、伊拉克战争期间,全球诸多国家都支持美国,美国国债也不愁卖,所以美元贬值可以降低美国的负债成本。

  但现在不同了,你看2008年的金融危机,美国用美元贬值来解决问题了吗?没有,反而是用强势美元的方式解决,2008年至2016年,美元飙升了超过40%。

  道理很简单,现在的美国,指望实体出口来解决危机已不太现实,而强大的资本市场,就成了美国度过危机的重要抓手,这种背景下,美国更多的是要用强势美元吸引资本回流美国,而不是用美元贬值来刺激出口。

  如不出意外,美国至少还要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的强势美元,来稳定股市等资本市场,然后等到实体经济全面开工,出口企业开始运作的时候,再抛售股票,然后美元再贬值,刺激出口。

  这相当于是割了两波韭菜,一次是用强势美元割全球股票投资者的韭菜,另一波是用美元贬值来割全球实体消费者的韭菜。

  

  当然,金融货币领域的操作,仅仅是美国运用比较娴熟的一种。美国为了摆脱危机,以及更进一步的实施全球战略,可能借此疫情之际,正好把针对中国的,已经发动起来的美国“民意”,进一步放大,然后出台一些非常极端的政策,从而来刺激中国,甚至搞乱世界,而后再从中获利。

  但请注意,美国目前使用的策略,不是简单的发动战争,因为大部分人总是低估美国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历史“智慧”。

  美国是一个非常需要盟友的国家,非常需要“民意”和“合法性”的国家,什么意思呢?我举个例子,比如就拿我们个人来说,我们身边总是会有这样的朋友,这些人属于那种,情商特别高,没有朋友就过不下去的人,所有的事情,都希望通过朋友来完成某些操作,比如通过朋友来表达自己对其他人的不满,通过朋友来说出自己无法说出的话等等。当然,急眼了也会自己亲自上阵。

  美国的性格也类似,这主要是传承了英国的外交和国家战略,很多人经常会提到这样一个事情,比如英国殖民过那么多的国家,欺负过那么多的民族,但很多国家和民族并不记恨英国,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英国尊崇的是实力政治和现实主义,比如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国绝不允许美国独立,但随着美国人民反抗足够激烈,英国发现镇压这种反抗的成本巨大,就会迅速改变策略,比如不仅会承认美国独立,而且迅速会跟美国交好,成为盟友。那你还怎么记恨?

  后来美国的南北战争,刚开始的时候英国大力支持南方,最后发现南方开始溃坝,北方获胜,于是很快就开始跟北方做起贸易,支持联邦政府。

  因此,这种外交策略之下,其根本的逻辑是,我首先要打压你,如果打压不下去,我不会硬干,不做自不量力的事情,我会转过头来立马跟你做朋友,然后再联合去打压别人。

  拿美国来说,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首先宣布“中立”,然后“坐山观虎斗”,给交战双方都出售武器,等到双方都消耗得差不多了,在1916年参战(同时把流感带到了欧洲,就是著名的西班牙流感),最后变成了战胜国,并拿出自己的一套解决世界问题的办法,占领道德制高点,提出“威尔逊主义”,也就是民族自决,这一下子赢得了全世界,成为“灯塔国”,结果威尔逊主义(世界和平纲领十四点方案)在国际社会获得强烈反响的同时,在国内被否决。

  一战结束后,英美担心欧洲大陆法国一家做大,这样欧洲大陆就没有谁能制衡法国了,于是让华尔街和美国的工业系统大量支持德国,等希特勒上台的时候,这种支持力度依然在持续,最后缔造出来了一个魔鬼。现在很多人只谈美国资助了苏联,但从不谈资助了希特勒。

  更关键的是,当希特拿下波兰、法国等的时候,美国还是“坐山观虎斗”,后来等到苏联反攻,希特勒败局已定的时候,美国才开始行动。更搞笑的是,最近苏联攻占柏林的照片,被美国社交媒体删除,还P上了美国国旗,意思是美国打败了希特勒。

  关于这段历史,我一般不会跟人讨论,因为我衡量这种历史事实的依据,并不是谁的声音大,谁在意识形态上占优,而是最简单的一个事实逻辑,那就是谁的牺牲最大,谁的获益最多。很显然,苏联的牺牲更大,美国获益更多。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在前面的篇幅里,重点说一战和二战等期间,美国经济增长问题的原因。

  所以,请不要自己看了点西方媒体的传播,或从什么西方历史中学了点皮毛,就跟我来辩论二战等历史,我是不愿意接这种茬的。这就类似于现在香港的教育,竟然引诱学生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利大于弊。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发展下去,再过一代人,香港和台湾的教科书会写,是日本侵略导致了中国今天的强大,所以得感谢日本当年的侵略。

  你会跟这种历史观的人辩论吗?一旦参与到这种辩论当中,你本身就已经输了。

  因此,我从来不参与什么谁对二战的功劳最大,是谁打败了希特勒拯救了犹太人等。我只分析谁获得的利益最大,谁的牺牲最多,这才是历史真正的事实。

  

  好,那这跟美国未来的国家战略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关系很大,只有你理解过去美国在全球重大事件当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采取行动的先后,以及策略使用的“艺术”,你才能更好的预测美国未来的举动。

  基于这种理解,我个人的推测是,美国将会无限的刺激全球进入混乱状态,而不是正常秩序状态。因为只有乱起来,爆发类似一战、二战这样的欧亚陆地乱局,美国才能重新获得绝对的出口地位,以及绝对的削弱中国等竞争对手。

  这方面,美国一方面就是刺激对手,另一方面就是放大盟友跟对手的分歧,从中制造矛盾。

  美国国防部现在针对中国的刺激方案之一是,更分散的军事部署刺激,以及未来无人化的飞机和舰艇。这样只要一个点爆了,美国就有更大的理由来争取盟友加入制裁中国的行列,而多点部署的无人飞机和舰艇就算被打掉,对美国的损失也不是很大。

  除了军事部署的分散和武器的无人化,另外一个战略就是尽可能多的让世界陷入军备竞赛和政治混乱。比如退出各种限制军事和武器扩张的组织,退出各种军事信任和透明机制等等。

  美国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当年蒋介石退到台湾,朝思暮想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然后反攻大陆,而且蒋介石本身十分的相信第三次世界大战一定会爆发。

  美国现在的心态跟那时的蒋介石非常相似,也就是说,美国非常相信,当自己退出现有世界秩序的时候,地球上其他国家之间一定会爆发矛盾,对中国等不满,然后打起来,美国再回到一战或二战之前的状态,出售大量武器装备,刺激美国经济,然后坐山观虎斗,最后渔翁得利。

  所以,在这个阶段,美国是十分需要盟友的,也就是说,如果在这个阶段,谁愿意挑战中国,美国会全力支持,直到打起来。也就是说,美国会用各种办法来挑拨中国跟其他国家的关系,美国认为这里面本身存在巨大的可操作性空间。

  然而,美国的手段不管如何高明,从历史的角度看,其真正起作用的,并不是手段本身,美国在过去一百多年里的国际政治策略之所以起到了完美的效果,主要的原因并不是策略本身,而是基于处在历史性上升期的美国工业和金融实力。美国现在的问题是,误以为美国过去外交和政治策略的成功,是取决于策略本身,甚至以为是某个政治家的一己之力。

  中国有数千年的政治智慧,要是比套路,估计比美国要多得多。很多人可能对自己数千年的历史智慧都嗤之以鼻,那我给你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中国应对地缘政治方面的逻辑。

  比如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当时的背景是,美苏正在爆发古巴导弹危机,核大战一触即发,这个时候美苏谁还顾得上印度和中国,于是中国毫不犹豫的进行了自卫反击,要知道中国等这一天,等了将近十年,因为在此前的十年里,印度屡次进犯,中国都选择了忍。

  再比如,1979年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大家知道是什么时候吗?请记住这个时间,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这个时间有什么意义呢?我来告诉你,因为在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高调访问了美国,然后升华了跟美国的关系,向美国通报了要教训一下越南的决定。也就是说,在邓小平访问美国回来两周后,中国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教训了刚刚屠杀柬埔寨,正准备要侵吞中南半岛各小国的越南。而苏联当时支持越南,为什么苏联也没敢动,就是因为邓小平刚刚访问了美国,苏联认为得到了美国的支持。

  自新中国诞生以来,中国从来就不打无准备之仗,很多时候中国的忍耐,并不是懦弱,而是时机还不成熟,如果美国要打乱原有的世界秩序,想让世界乱起来,然后从中找到削弱中国的方式,恐怕有点想当然。

  所以很多时候,关于地缘政治的问题,大家不用太着急,比如最近印度就有点狂躁,又在中印边境搞事情。那中国怎么做的呢?一方面增加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面对印度这种动不动就想搞点小动作的国家,中国有的是牌。

  大家可以看看上面三条消息,基本都是在印度此次挑衅之后发生的,如果还不明白这代表什么,大家可以去看看地图,尼泊尔、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都在什么位置。

  更有意思的是,此后,眼看着事态逐步平息,特朗普却跳出来说,他愿意为中国和印度的边境争端调停。结果印度首先拒绝了特朗普的提议。

  

  中国的外交和政治智慧,并不是策略导向的,而是真正的互利共赢,目前中国的工业产值远远超过美国,如果说世界要乱起来,真正能获得更大市场的,反而可能是中国。

  美国之所以依然享受着一战和二战的地缘政治策略成就,那是因为在欧洲大陆,数百年来,都习惯了政治实力的均衡,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接受单独一个民族国家的强大,这就给外部的干预和介入带来了可乘之机。

  而东南亚地区正好相反,数千年来,都习惯了一个强大的中国,大家都围绕中国来做生意,相安无事,而整个东南亚陷入到战争和不稳定状态,恰恰是因为清朝后期中国的衰落,使得包括日本在内的诸多国家,都想在这里寻求影响力,而西方众列强,要在东南亚寻找代理人,才导致整个东南亚陷入无尽的战火。

  所以,如今当中国开始绝对的成为东南亚头号强国的时候,东南亚反而会进入真正的稳定状态,美国就没有了介入的绝对缝隙,这种情况下就会变得十分急躁,从而走向冒险主义。

  现在整个东盟已经超越了美国,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中国从未强求通过什么贸易协议,也从未制定过什么排除第三方的政治协议,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实力的角度,还是道德理性的角度,整个东南亚国家都没有跟中国发生绝对冲突的理由。就连南海问题,中国的主张依然是共同开发。

  所以,美国想用退出世界秩序,搞乱世界格局,最后等待亚欧大陆大乱之际,自己再发横财,最后“谁赢了帮谁”,获得最终受益者的逻辑,恐怕就类似于蒋介石当年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然后反攻大陆一样,只不过是黄粱一梦。

  最后,我想用德国总理默克尔本周三在柏林的部分演讲内容,来结束今天的评论。在默克尔的演讲当中,关于中美,她是这么说的:

  “新冠疫情已经让整个世界天翻地覆,与美国的合作比想象得更加困难,欧盟与特朗普政府在贸易、气候变化和世卫组织方面都存在分歧。与中国的关系必须成为外交重点,不仅在贸易范围内,要有决心承认中国在国际机构当中占有的一席之地,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以及卫生安全领域也可以而且必须与中国更进一步的合作。在当前与美国关系的艰难时刻,欧盟应在新冠疫情危机里承担更多全球责任。”

  如果在搞乱世界,妄图亚欧大陆打起来,削弱中国等陆域国家方面,美国在东方找不到机会,在西方也可能会碰钉子。因为历史发展到今天,似乎再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碍亚欧大陆贸易再现辉煌,这本是人类千年历史的常态,而被一些空洞的政治家硬要理解为可以扭转的偶然。



//m.syxtk.com/wzzx/llyd/aq/2020-06-01/63221.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