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广州解封后的第三天。广州的这种开风气之先之举,获得了很多的支持,舆论一片叫好与欢呼,在胡锡进看来,这对全国而言是个积极信号。
但我们依然要看到,广州疫情形势依然严峻,12月1日广州新增本土感染者“654+5185”例,依然处于高位,人们不能选择性的无视,甚至完全不去考虑最坏的情况下,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不可控的结果。
作为目前单日新增感染者全国最高的城市之一,但是广州市坚决停止大规模封控,落实二十条,这种勇气令人钦佩。但同时,也有着越来越多的担忧。
广州解封了,出入自由了,各地围栏水马已连夜拆除、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密接者在转运隔离的路上又折返、多个区域、街道撤销核酸检测点,有市民的粤康码直接从红码转为绿码。但是防疫在持续,人们的生活依然处于疫情阴影之下。
据相关报道,当前广州大参林等多家药店均无抗原检测试剂售卖,多家药店称“正在进货中”。此外,连花清瘟胶囊供应充足,但连花清瘟颗粒仍比较紧缺。这意味着民众比解封前有了更多的担忧。
如果病毒传播链一直处于大规模攀升上涨之势,短暂的烟火气之后,疫情的动向是始终萦绕民众心头的乌云,人们也并不敢放肆的出入各种娱乐餐饮场所,接下来,如何做到精准防控,避免病毒大规模的感染,才是关键。
封控,是为了保护老人与小孩,解封,是为了平衡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为了保经济与民生。那么如果要做到解封之后的良好状况,一方面,是要提升老人的疫苗接种率,一方面,防疫措施还是要坚持,争取把曲线压平,别出现医疗挤兑。
街道人烟稀少,不安与担忧困扰着解封后的广州
笔者所处的位置是广州番禺区,虽然有人说广州的烟火气又回来了,地铁里面又回到人群拥挤的状态,但这或许是各区域情况不同,从笔者的目前的观察与亲身经历来看,或许是疫情与天气变冷的综合因素下,解封之后的城市大街,人烟比解封前更少了,但是排队做核酸的队伍依然还在。
解封之后,周边人们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热闹与开心。“感动,而不敢动”或是当前人们对待解封后的一种心态,同时恰恰也多了些沉重。尤其是昨天下午笔者所在小区的某一栋楼有大白在电梯消杀,并带走了人隔离,这让小区内各种小道消息在议论纷纷。
要知道,在广州疫情封控的这段时间,这个小区没有出现阳性病例,即便在过去的三年,也没有出现确诊的病例,但在解封后的第二天,就开始有大白来接人了。
这无疑给小区业主带来了一些焦虑与不安。
从目前人们的心态与社会面的景象来看,广州解封,目前暂时没有带给人们岁月静好,多数人还抱持着谨慎的观望心态,目前堂食是恢复了,酒店与购物中心、娱乐场所都宣布开放了,但是出来消费的人并不多,街道上依然没有恢复热闹的场景,其实这本质上说明人们是存在担忧情绪的,也普遍还是缺失了安全感。
这种担忧情绪何来?本质上,大多数人虽然渴望放开,但是他们内心又有矛盾性的一面。
奥密克戎的毒性大大减弱,这在大多数人心中已经成为共识,这或许也是广州解封的理由。从数据来看,这次广州疫情,截止到这个月的28号,已经发现了累积15万+的感染者。这些感染者者中,绝大多数都是无症状感染者,而有一万多是轻症状感染者,几百个是普通型的感染者,重症感染者只有4个,没有死亡病历。
但尽管如此,多数人仍然不希望成为阳性感染中的一员,病毒大规模扩散的传播链没有切断,人们头上的疫情扩散阴影还没有散去,许多人内心仍然是焦虑与不安的。
其次就是人们对隔离模式的担忧依然存在。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以及在与许多人的交流中、网友的情绪中,可以发现人们越来越抵触去方舱医院。因为从当前各地曝出的方舱实况来看,其环境让人触目惊心。如果奥密克戎的毒性大大减弱,类似于“大号流感”,无症状、轻症如果依然要去方舱隔离,在交叉感染下,轻症变重症,这似乎又与公众对于开放的平衡诉求相悖。
解封之后,自由还给了人们,从笔者所在小区的管控来看,确实是遵循了只封阳性楼层的要求,小区有确诊了阳性,各种群里小道消息在流传,但物业并没有通知,阳性的楼栋依然人来人往,只是在深夜人少的时分,阳性感染者被带走。
可以知道,如今的防疫模式是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对人们生活的打扰,但这种降低紧张感的自由,代价或许是更容易被感染了,感染之后的隔离治疗也需要自己承受,毕竟,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因此,不安与担忧的情绪也更浓了。
解封之后,广州的压力是如何压制病毒感染指数级爆发
因此,对于广州来说,在解封之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广州开天下之先,其实也是一种探索式的牺牲,成为一个真实世界的试验场,解封之后,它比现代医学遵循的随机对比,双盲试验的结果,更为准确和反映新冠病流行的真实情况。
但如此一来,大量民众其实就是在等待开盲盒,不确诊还好,确诊之后,所有该遭遇的麻烦一样也少不了。
当然,国内科研团队也已经实验验证,奥密克戎致病力和致死率大幅降低,在疫苗的保护下,危害性已经大不如前。这与主流观点也颇为契合,但是当前依然另一种关于反复感染后对于免疫力破坏以及后遗症的说法,这些方面需要广州相关的专家给出更加全面的解释与论证。
在民众看来,在疫情高位运行的时候解封,打开了一扇小门,这种意图的释放,会不会让防疫工作懈怠下来?病毒感染持续增长之下,民众是否能接受自己感染成为一种即将发生的事实,也有待观察。
在严防死守的封控下,广州的日均新增依然达到六七千例左右,暂停核酸、解除封控,更大规模的感染可能性更大。
虽然说广州现在强调精准防控,但在解除临时管控区,取消全员核酸之后,如何才能做到精准防控,如何避免病毒感染扩大化,才是当前广州需要关注并且需要做好的重心之一,也是人们的关注与担忧点。
毕竟,暂停核酸之后,即便是感染了,无症状不测核酸甚至自己都难以发现,广州又如何做到精准定位?
如果许多无症状在没有核酸无法被发现的情况下,出入各种场所,形成多点开花的传播链,广州想不躺平都难,那时候,如果在各区大规模新增无力减缓之下,是否又回到重新大规模严格封控的老路上?
因此,接下来如何通过精准防控将感染率曲线逐步压下来,而不是大规模爆发,可能才是事关成败的核心。
因为如果指数级爆发,医疗挤兑的冲击下,医护人员可能会被感染波及,这就会挤压其他病患的医疗资源,正如有人说到:这个城市本来每个人只有一小杯水,再缩减一部分,就一定有人喝不上水。
从目前来看,居家隔离与方舱医院,是当前针对阳性的两种隔离解决方案。如果发生大规模感染,到底什么情况是居家隔离,什么情况是方舱隔离?这些依然要有细化的标准与方案。
台湾的经验是,民众用新冠病毒抗原快筛自己检测,一旦检测出阳性,打电话给医院,医院通过快递送药,自己居家隔离,在居家隔离期间,做好检测与休息,与医院保持随时的联系,转阴之后,就可以主动汇报,撤销自我隔离。这其实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方式。
在笔者了解到的广州新的防控要求中,对符合居家隔离的,可以居家隔离,但是对于有小孩与老人需要照顾的家庭,还需要给出可以选择居家隔离的要求,尽量降低感染后对民众带来的困扰、担忧与焦虑、不适感,这需要有相应的解决方案来化解这个难题。
不要失去希望,需要理性认识与解决人们的担忧与现状
很多人觉得封控了,自己的生意不好,心生怨恨,但突然放开之后,生意也不一定会马上变好。目前广州的情况其实也在说明这一点。
民众的担忧、焦虑、恐慌没有去除,就不可能放心大胆的消费、娱乐,尤其是不少民众对于方舱混乱环境的抵触心理依然存在。
尤其是感染之后要核酸,要隔离,要检测,随着之后还有没完没了的变异病毒来袭,如果大规模感染,各地方舱又要持续、大规模运转,甚至还要继续大规模兴建方舱。根据某网友的说法是这其实是“从一个困难模式,转变到另一个困难模式。”
这是需要解决的诉求,也是需要重视的地方。
彻底放开之后,病毒指数级爆发,又有谁能相信岁月静好呢?如果无法解决民众对解封之后对病毒广泛传播的担忧与焦虑,以及感染之后在工作、生活方面的不便与歧视问题,开放其实也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原有的疫情防控问题,反而制造了更大的焦虑。
这是广州未来要破除的难点,也是广州在探索的方向,现在全国的目光都聚焦在广州身上,希望广州探索出一条实用的路子,可以让全国复用。
但对于身处于其中的个人来说,这其实是一场淘汰赛。
借用某个医生的观点来说,当前科学家对新冠全貌的认识依然有限,病毒依然在持续的变异与演进,这一切,都需要后续观察。比赛才刚开始,它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增加生存几率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晚点入场。晚点入场就有更大的概率等到有效疫苗或治疗药物问世。
晚点入场,这或许也是其他省市在做的。而这种各省市防疫政策的不同步与差别的存在,其实也给从广州返乡的民众带来了困难。对于其他疫情压力小的省市来说,其实有如锦州发布的《关于当前疫情防控措施的几点考虑》提到,“我们没有必要在可以清零、可以不形成大面积感染的情况下放弃防守”。
广州是一座流动人口就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春运即将来临,他们从广州回到疫情严格的家乡,又会遭遇怎样的针对外来人员的防疫隔离与劝返的政策呢?事实上,从日前被报道上线又取消的蓝码以及微博网友的一些反馈来看,各地的严控依然在持续。
因此,这些难题的存在,本质上意味着广州正在做出牺牲,这种牺牲与试验的结果,可能会在接下来一两个月才能看到成效。
在重压之下,是否会重新回到封控的老路上,又或者重新调控防疫政策,一切还不能定论。
在乐观派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验证,如果证明这种模式真的可行,其他城市跟进,那防疫真的进入了向好的阶段。但是这种模式如果失败了呢?这个代价到底有多大,也希望广州能够有相关的预案,拿出更加稳妥务实的精准防控方案。
广州在摸着石头过河,全国人民在观望广州探路,如何在精准防控方面做到出色,将高位运行的疫情数据压下去,广州有压力,人们在深切期盼。
在肖申克救赎这部电影中,安迪说: “希望是件美好的事,也许是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我们不要失去它。” 安迪给我们诠释了内心的希望的力量,上演了一个个漂亮的“人生反转”。
但广州疫情反转的前提是,需要在民众关注的焦点难题上发力,能够用理性、务实的办法与更加有实效的模式,让人们的担忧被重视与解决,让人们真正看到希望。如此,广州才有可能真正走出一条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