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习近平主席B20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给世界带来暖意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主席9月3日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B20)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明当今中国的历史坐标,并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展望中国未来发展方向,有力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方向和经济前景的关注,极大地增强了各方信心。

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

38年来,中国探索前行,“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开放之路越走越宽阔。如今,面对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以及深层次利益和矛盾,是畏首畏尾、举足不前,还是坚定步伐、勇往直前?这关系到中国发展前景,也牵动着世界的目光。

“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习近平主席话语坚定,“中国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不会动摇;中国改革的步伐将坚定向前、不会放慢。”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中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雄心壮志。

韩国中国经济金融研究所所长全炳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发展以中国方式推进,这表明中国对自身发展的信心,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有清晰认识。

“西方世界对中国个位数的经济增速过于悲观。”全炳瑞说,中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并展现出落实这些改革举措的坚定信心,已取得一定成效,如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6.7%,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73.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4.1%。

38年来,改革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新起点上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继续向改革要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绿色发展、推进公平共享、扩大对外开放,也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领域进行改革,寻找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分析员黄子璇认为,中国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向服务业和消费驱动增长,这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中国需要寻求新的增长方式,全面深化改革有很多方面,但核心在于提高生产效率,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主要表现是从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经济增长,转为创新驱动的增长。”欧洲经济学会主席、苏黎世大学教授法布里齐奥·兹里波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研发投入占本国经济总量的比重同欧盟水平相当,已经踏上了创新驱动增长的征程,这将帮助中国最终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兹里波提说,研发补贴政策和建立技术园区的措施能够增强创新能力,但创新不仅是一个从上而下的过程,还需要营造更加合理的竞争环境,比如取消准入壁垒、打破地区垄断、放宽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限制等,这些归根结底要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来实现。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国际上出现了不少杂音,“硬着陆”“崩溃论”等不时出现。中国经济能否实现持续稳定增长,这是世界关心的问题。然而就是在各种杂音中,中国不断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世界对中国充满信心。

阿根廷IDB发展公司董事会主席爱德华多·厄尔斯坦1985年第一次到中国,过去30年来过中国6次。“中国经济有着坚实稳固的基础。从与中国商业伙伴的合作来看,我们对中国经济有着非常积极的预期。”他说,更多的国际产品和品牌进入中国市场,这表明中国的内需市场越来越大了,而国内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将使中国不再只依赖出口,中国经济将更加健康。

除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外,中国还在持续推进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去产能、调结构、稳增长,中国主动作为。有了“绿色GDP”,中国经济更为健康。

兹里波提表示,未来的世界经济增长将更加绿色。很高兴看到中国和美国都批准了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短期来看,限制污染物排放会付出一些代价,但这是必要的投资,将给民众带来更好的福利,并为中长期经济增长打下基础。“我相信,环境可持续能力将是中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也能更好地打造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这既符合推进公平共享的目的,也有利于释放更多需求。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政策研究所所长哈立德·拉赫曼认为,收入不平等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方式。健康的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包括增进平等、扩大社会福利等内容。

塞内加尔中国问题专家阿达玛·盖伊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正在适应经济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为当前缓慢复苏的欧洲以及过度依靠原材料出口的非洲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非洲欢迎中国优势产能来到非洲,推动当地的工业化。一个联动的、真正的全球化进程正在形成。

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

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是中国的战略选择。38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进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

哈萨克斯坦德国—哈萨克大学社会与政治科学系教授布尔纳舍夫认为,目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也未能完全从危机中走出,因此中国与世界各国需要取长补短,进行更加深层的合作。

开放是一个“请进来”和“走出去”的过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货物贸易国、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未来,中国人员、资金、商品和服务等将更多“走出去”,进一步带动世界经济发展。同时,中国也将更好地利用外国资本和技术。此外,中国还会向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丝路基金等,使中国与世界发展进程深度融合。

“事实上,中国已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为世界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巴西中国和亚太问题研究所所长塞维利诺·卡布拉尔对本报记者说,“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亚洲、欧洲和非洲相关国家的贸易发展,为振兴世界经济提供重要动力。中国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巨额投资对当地发展有重要意义。“这些投资不仅帮助铺平了有关国家的经济发展之路,也有助于使全球经济更具包容性。”

埃及政治分析人士伊斯梅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成立亚投行等举措,为完善全球治理、促进经济发展搭建新平台,为加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提供更多机会。中国不仅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还带动世界经济发展,“这种充满包容和互利精神的发展理念令人敬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发展目标明确,动力充沛。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本报北京、首尔、华盛顿、柏林、伊斯兰堡、约翰内斯堡、阿拉木图、圣保罗、开罗、曼谷9月8日电 记者裴广江、黄发红、陈尚文、张朋辉、管克江、徐伟、李志伟、谢亚宏、侯露露、韩晓明、俞懿春)



//m.syxtk.com/wzzx/zyxw/gn/2016-09-09/39930.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