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互联网+”监管 让“舌尖”更安全

作者:   来源:新华网  

玩手机玩电脑,顺带下单“觅食”,等待送“食”上门,这是当今很多都市人的生活场景。当食品类消费阵地转向互联网,监管部门也步步紧跟,从大数据中排查“蛛丝马迹”、二维码上建可追溯体系,探索起了新的监管模式。

打开手机app,叫个外卖、吃个私厨,甚至还能叫个大厨来家为你烧饭;打开电商网站,甚至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里,不仅能找到漂洋过海来的境外美酒美食,还能订上自家制牛肉干、自家烘焙蛋糕,体验一下“小而美”的独家味道……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食品”行业近年来迎来爆发式增长。第三方研究机构预测,仅网络订餐平台一个细分行业,就有望在2017年突破2000亿元的规模。

新业态蓬勃发展,新的监管模式和制度规定正在“跑步追赶”。

去年底,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对网络订餐交易明确规定,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的,还应当审查其许可证。

而随着《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10月1日起正式实施,除了网络订餐平台外,在网络平台上销售的食品商家和以私厨共享模式运营的网络平台等也被纳入监管。

制度的“篱笆”扎得越来越紧,借助于大数据,监管部门的创新手段也越来越多。上海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与网络订餐平台“饿了么”合作,启动“互联网+信用监管”项目,探索政府数据与第三方平台实现数据双向流动。

标称“出生”在国外的洋酒真的是舶来品?现在,只要扫一扫洋酒身上的二维码“身份证”,是否真的是洋酒,“出生日期”是什么时候,“出生地”是哪里,又是如何“过五关斩六将”通过中国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的查验来到居民的餐桌上,上海市酒类流通安全信息追溯管理系统让一瓶洋酒的“前世今生”生动地展现在消费者前面,让假洋酒无处遁形。

上海市酒类专卖管理局局长居新平介绍,酒类监管部门上线了大数据监管平台,在事前许可的过程中,根据历史相关数据,对不同的企业给予相应的评价等级。事中事后监管则重点针对以往有“劣迹”的重点企业进行核查,实现“有的放矢”。



//m.syxtk.com/wzzx/zyxw/gn/2016-12-29/41859.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