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建设大美新疆,习近平强调这两种精神

作者: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点击进入下一页

  △2020年9月25日至26日,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9月25日至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积极响应总书记号召,勇于进取、埋头苦干,用行动诠释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如今的新疆,从广袤的塔里木盆地到高耸的乔戈里峰,从雄壮的帕米尔高原到富饶的吐鲁番盆地,处处孕育着蓬勃的希望。

点击进入下一页

  “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烂。”胡杨是新疆最古老的树种,又称“沙漠英雄树”。人们赞美胡杨,不仅因为其风姿,更因为胡杨的生命力中蕴含着扎根边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精神。

点击进入下一页

  2020年7月7日,习近平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118名毕业生回信,肯定了他们“奔赴新疆基层工作,立志同各族群众一起奋斗,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的人生选择。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每每想起这句话,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陈腾辉的心头总会涌起波澜。大一暑假,他跟随暑期社会实践团驱车九个小时穿过沙漠公路来到了塔中作业区,在参观塔中植物园时遇到了沙尘暴,能见度不足10米。一路上,大家摸索着回到驻地,嘴里、耳朵里、头发上、衣服里全都有沙子,抖一抖身体和衣服,地上就能堆成一堆沙子。

点击进入下一页

△陈腾辉和同学们在塔中镇参与社会实践时留影

  “常人很难坚持下来的事情,石油工人却是司空见惯。无数石油人就是用天不怕、地不怕的壮志豪情,拓荒探油采油,奋战荒漠戈壁,践行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庄严承诺。这是无数石油人的人生信念和精神写照,我也希望自己的人生不荒凉。”最终,陈腾辉选择前往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分公司工作。

点击进入下一页

点击进入下一页

  “我坚决要求组织把我分配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把我分配到祖国的边疆去。”1956年,兰州大学生物系毕业的刘铭庭主动请缨支援边疆建设,投身治沙事业,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治沙植绿。

点击进入下一页

△刘铭庭(左一)扎根新疆沙漠植树治贫

  在新疆防沙治沙这条艰苦的道路上,刘铭庭一干就是60余年。为了摸清沙漠“脾气”,他曾绕着塔里木盆地转了7圈,走了约40万公里。经过反复考察研究,刘铭庭成功培育出既能防风固沙又能创造经济效益的红柳肉苁蓉。通过大规模种植红柳肉苁蓉,新疆策勒县、于田县已摆脱“沙逼城下”之困,曾经深度贫困的农户靠着它盖起了新房,买上了汽车。

点击进入下一页

  退休后,刘铭庭依然在大芸种植基地里忙碌着,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培育红柳。只要当地农民需要技术指导,他依然会到现场帮忙。

  “ 我从未后悔过当初的选择。”忆往昔,87岁的刘铭庭语气依旧坚定。

点击进入下一页

  肩负着屯垦戍边、造福一方的光荣使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60多年来,逐渐形成了兵团精神。进入新时代,兵团精神引领着越来越多的人挺进沙漠边缘和边境沿线,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各民族团结共进作出了特殊贡献。

点击进入下一页

  1949年11月底,新疆和田发生反革命暴乱。盛成福和战友们从阿克苏出发,日夜兼程15天徒步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及时进驻和田,平息了暴乱。

  进驻和田后,“沙海老兵”成为兵团的军垦战士。他们吃煮麦粒,用人拉犁,在亘古荒漠上建起四十七团。“和田苦,一天要吃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再来补。”盛成福说,刚来时,团场没有一条路、一块田、一片林、一栋房,到处都是盐碱滩,住的是地窝子。

  几十年来,他们把根深深扎进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驻守边疆,用生命书写了一部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军垦诗篇。

点击进入下一页

△盛成福为团场学校学生讲解1949年进疆老同志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

  2014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第六师五家渠市考察,就做好兵团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会议结束,总书记亲切地和我们在场的干部职工一一握手,总书记还特别嘱咐我要继续发挥余热,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回想起当时的场景,盛成福老人特别激动。

  如今,兵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作为兵团一名老兵,盛成福内心感到自豪,“党的十八大以来,团场发展非常快,请总书记放心,我们生活在这里很幸福”。

  离休后,盛成福积极参加团场组织的活动,担任团场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还经常到团场学校为学生们讲述兵团人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故事。“只要我们在一天,在沙漠,在和田,我们就会始终坚守。”盛成福坚定地说。

点击进入下一页

点击进入下一页

  远在5000多公里外的浙江永嘉人戴豪杰,主动放弃了在福建顺昌县郑坊镇政府干部的工作岗位,来到新疆皮山、叶城乡村学校支教。

  “我一直在等一个机会重回属于我的‘本职岗位’,当时听说新疆缺老师,我想也没想就去了。”戴豪杰说。

  虽然有过农村支教的经历,也对“援疆支教”做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但是恶劣的生活环境、极大的昼夜温差、支教小学落后的教育情况还是让他“大吃一惊”。

  朝九晚八的工作时间里,因支教老师数量有限,戴豪杰作为班主任要担起一整天八节课的教学任务,几乎是“全科教学”。班上有的学生家离学校300多公里,只好选择寄宿。戴豪杰白天负责上课,晚上还要照顾孩子们的生活。

点击进入下一页

△“90后”援疆教师戴豪杰和学生们

  虽然环境艰苦,但戴豪杰觉得这比回家乡当老师“更有用”。“这里实在是太缺老师,太缺教育了。我见证了维吾尔族孩子们文化水平提高,也见证着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真挚情谊,值!”

点击进入下一页

  一代代各族儿女发扬胡杨精神、兵团精神,无畏艰险、勇往直前、甘于奉献,奋力为建设一个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作出贡献。



//m.syxtk.com/wzzx/zyxw/gn/2020-09-29/65286.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