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柏坡: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打印页面 - 红色文化网
返回 打印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引领下·红色足迹篇 | 西柏坡: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作者:   来源:新华社  

  开栏的话:中国革命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滹沱河畔到宝塔山上,从遵义古城到沂蒙老区,习近平总书记的“红色足迹”遍及多个革命纪念地。3月19日起,新华社开设“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引领下·红色足迹篇”专栏,以融合报道方式探访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17个革命纪念地,追寻初心使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继承和发扬红色革命传统,重整行装再出发。

  阳春三月,革命老区西柏坡,湖水荡漾,春意盎然。西柏坡纪念馆广场上,“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几个大字,总是引人驻足、拍照。

  1949年3月,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进京赶考”。如今,每到3月,西柏坡就会迎来一个参观热潮。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追寻红色足迹,重温革命历史。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为西柏坡纪念馆 2020年9月16日 梁子栋摄

  2013年7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毛泽东旧居、中央军委作战室、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并在著名的九月会议旧址主持召开座谈会。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泽东同志当年在西柏坡提出“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为2021年2月9日拍摄的坐落在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的中宣部旧址(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总书记对‘两个务必’的深刻思考,让我记忆犹新。”参加座谈会的西柏坡村老党员闫青海深情回忆。

  今年76岁的闫青海经历了中国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见证了老区西柏坡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1948年秋,3岁多的闫青海得了一场重病,奄奄一息。绝望的父母把他包裹起来,放在石碾子上,本想就此放弃。没想到,住在西柏坡的董必武夫妇发现了他,并将他送往医院进行抢救。

  改革开放后,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闫青海,带着村里壮劳力外出“闯荡”,还开了全村第一个“农家乐”,经营起第一艘观光船,成为西柏坡村首个“万元户”。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为闫青海(中)给孩子们讲述西柏坡红色故事 2019年4月8日 梁子栋摄

  如今,西柏坡村人均年纯收入早已过万元,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

  “共产党救了我的命,还带领我们彻底摆脱贫困,过上了小康生活。”闫青海激动地说。

  曾参加座谈会的西柏坡镇梁家沟村村委会副主任陈素梅清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

  “我一直把总书记的话记在心里。”陈素梅说,“作为一名老区党员,在老区发展上,要顾大局。”

  10多年前,梁家沟村规划建设新民居,先拆谁家的老房子成了棘手难题。陈素梅率先站了出来,带头拆了自家房子。

  3年前,为提升旅游环境,西柏坡打造“红旅小镇”,陈素梅又一次率先关掉经营多年老餐馆,响应号召进“小镇”重新开张。那一年,受到村民广泛认可的陈素梅,高票当选为梁家沟村村委会副主任。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为平山县西柏坡镇梁家沟村 2019年8月16日 梁子栋摄

  2018年,集山区、老区、库区特点于一身的平山县实现脱贫摘帽。现在,平山县正立足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突出全域旅游,聚焦绿色产业,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努力让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平山县委书记董晓航说。(记者闫起磊)



//m.syxtk.com/wzzx/zyxw/gn/2021-03-21/68270.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