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跟着总书记学历史:这座民族博物馆,道尽一部“壮”史

作者: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鉴往知来丨跟着总书记学历史:这座民族博物馆,道尽一部“壮”史

点击进入下一页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4月27日,总书记赴广西民族博物馆考察。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壮族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让我们跟随总书记的脚步,走进这座民族博物馆,寻访历史深处的根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

  “壮族三月三”,壮乡人民唱山歌、赶歌圩,以歌会友,传情达意。相传这是为了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所以也称“歌仙节”、“歌圩节”。

  三月初三,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对唱山歌,祭祀先祖、制作五色糯米饭、染彩蛋、抢花炮……这不仅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节庆活动之一,也是生活在广西的瑶、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的重要节日。2014年,“壮族三月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赶歌圩是“壮族三月三”节日的重头戏。(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广西拥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壮族铜鼓、桂派戏曲曲艺、京族独弦琴等民族文化活动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点击进入下一页

△广西民族博物馆内展示的壮族铜鼓(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2019年7月,他在内蒙古赤峰博物馆考察时,同《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他说,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这次在广西民族博物馆,总书记参观壮族文化展,观看民族活动展示,再次体现了他对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殷殷关切。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

  广西民族博物馆于2008年12月建成开放,它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重大献礼工程。1958年3月5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它最开始的称谓是“广西僮族自治区”。周恩来总理提议将“僮族”改为“壮族”,体现了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深切关怀、对于民族团结的高度重视。

点击进入下一页

△广西民族博物馆(图/视觉中国)

  2015年,新中国成立66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邀请13名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庆活动,并亲切会见了他们。这其中就包括来自广西的壮族代表杜丽群。总书记对他们说,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2017年4月,总书记赴广西考察,他强调,“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使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代代相传。”

  这次在广西民族博物馆,总书记也重点了解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方面的情况。正如他所说,“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

点击进入下一页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石头缝里种粮食,七分种,三分收,苞谷洋芋度春秋。”这曾是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群众的生活写照。

  毛南族也曾经有一个改名的故事:因为居住条件恶劣,过去曾有人叫“毛难族”,意思是受苦受难的民族。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了“毛南族”。

  2020年5月,环江县脱贫摘帽,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得知后专门作出了重要指示。

点击进入下一页

△广西河池,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村民庆丰收。(图/视觉中国)

  广西是革命老区、边境地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意义格外重大。2017年,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就强调,“脱贫攻坚工作做好了,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就有了坚实基础;边境建设搞好了,民族事业发展了,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也是极大促进。”

  在今年2月隆重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总书记在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的同时,还讲到了发生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件大事:“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点击进入下一页

△广西民族博物馆中展示的织锦机(总台央广记者潘毅拍摄)

  历史性跨越的背后,承载着百年大党的初心使命。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踏上新的征程,中华民族大家庭将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m.syxtk.com/wzzx/zyxw/gn/2021-04-28/68943.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