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刘仰:诺贝尔奖不全是世界标准

作者:刘仰   来源:红色文化网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又到了收获时节,自然又会引起国内不少议论。有媒体通过电话采访我,问对于诺贝尔奖的看法,我在电话里说了点看法,在这里简单整理一下。总的来说,诺贝尔奖就是一套标准,这套标准与西方的制度和利益是高度一致的。我们常常以为诺贝尔奖所代表的标准就是一种世界性的共同标准,这具有迷惑性。它的确具有世界标准的一面,但也同样具有只为标准设定者自身牟利,或者根本不能适合非西方国家的一面。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化理解。
    诺贝尔奖当中,有一类是自然科学。相对来说,自然科学建立的标准,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适应程度比较大,比较容易成为共同接受的世界标准,但也未必。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也有自然科学方面的奖项,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也被证明是有危害的,因而不值得颁发此奖的事情。但不管怎么说,科学由于主要面对的是自然界,相对来说容易客观,因而也便于被人们接受。
    诺贝尔奖中还有一些奖项与意识形态有关,这个问题便比较复杂。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西方的意识形态标准都是针对他人的阴谋,但我们同样不该天真地以为西方的意识形态标准就能成为世界共同的标准。由于人的复杂性、现实的复杂性与思维的复杂性,几乎很难有某种意识形态可以成为全世界唯一的标准,这一结论至少在目前看来是可以接受的。尽管诺贝尔奖有将其意识形态当成世界标准推广到全世界的企图,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在这个领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态难免会出现。尤其当社会现实差异很大的时候,意识形态的争论就会更加激烈。
    我在记者的电话采访中着重举例说了一个诺贝尔奖的标准完全不能成为世界标准的例子。诺贝尔奖中有文学奖,文学奖并不完全是意识形态,诺贝尔奖经常给诗人颁奖。诗歌既有意识形态的内容、普遍的人性,也有语言的技巧。在不同的文学形态中,意识形态、普遍人性都是一样的,唯独诗歌的语言技巧最为突出。我们必须承认,诺贝尔奖表彰的诗歌都是西方语系的作品,连印度的泰戈尔也是用英语写作而得奖。西方注音文字在展现语言技巧方面,与中国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差别,有些差别甚至是无法弥补或沟通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并不认为西方通过诺贝尔奖设立的诗歌语言标准就是对中国语言文字的歧视,我更愿意认为,那是因为西方绝大多数人不懂中文,因而无法理解中文诗歌的真正魅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歌我看过不少,由于外语的原因,看外语诗歌较少,主要看翻译的。不管是大家的翻译还是谁的翻译,至今我都没有看到获诺贝尔奖的诗歌有哪一个超过唐诗宋词。其实,做这种比较意义也不大,因为两者完全是不同的文字系统,其语言技巧几乎无法比较。
    相反,在诗歌理念上,从很早以前,就有西方诗人开始学习中国诗歌的理念,例如庞德对于意象的推崇。然而,在中国的现实是,近百年来,我们的中文诗歌几乎抛弃了自身语言文字的传统,放弃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特长,转而向西方诺贝尔奖表彰的诗歌学习。实际上,如果我们不像泰戈尔那样换成西方的文字写作,我们几乎学不到西方诗歌的真正精髓,永远不可能。只能在翻译诗的二道贩手中,学到假冒伪劣的西方诗歌。所以,就诗歌来说,诺贝尔奖建立的评价标准,完全不能用来要求中文诗歌,如果一定要用,只有削足适履,造成曾经的诗词大国,如今在诗歌领域几乎惨不忍睹的局面。
    当我们在脑海中建立了诺贝尔奖乃至于一切西方的其他奖项都是世界标准的时候,我们便很少再努力地发掘自身语言文字的技巧和魅力,而是沿着西方制定的标准去努力。其他方面不说,至少对于中文诗歌来说,用西方标准来要求中文诗歌,结果几乎可以肯定是没有出路的。当然,如果有人说中文也可以抛弃了,可以不要了,那又另当别论,是另一个话题了。简单来说,通过诗歌这个例子,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西方的标准,有的我们可以用,有的我们不能用。关键还在于我们自身的现实。



//m.syxtk.com/minxinsuoxiang/wangyou/2013-05-02/17705.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