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惊讶《新京报》歪曲事实
——关于《读书》事件的几点说明
李少君
6月20日下午,《新京报》的一位见过一次的记者打电话给我,说《读书》杂志主编马上要换人了,我说换谁,他说不知道,不过很快就会有消息了。然后他问我对此有什么看法,我说你若是作为采访,我不能回答此一问题,评价同行是不道德的。对《读书》我不能谈。他说那你谈谈办《天涯》的体会吧。我说可以。他问一个杂志是不是应该有立场、倾向,我说当然,否则一个杂志有什么锋芒呢?我们《天涯》就一向有自己的立场,并且从不掩饰。他又问《天涯》现在情况如何,我说发行量略有上升,但《天涯》也办得很艰难,主要是网络的冲击太厉害,网络传播速度快,限制少。此外从编辑的角度,作为一个媒体,既要考虑读者,要考虑可读性,又要保持较高的水准,思想性学术性很重要,是一件两难的事。而且杂志还有经营的问题。他说沈昌文、范用他们说《读书》现在看不懂。我说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我们《天涯》也经常遇到此类问题,比如温铁军的文章,比较专业,对于一部分读者可能不好读,但其思想含量学术含量远远超出八十年代那些空洞的喊几句口号的文章。甚至影响了学术潮流和思想潮流,并成为国策依据,你说这样的文章要不要发?至于一些老读者说看不懂的问题,我觉得每个人读书,本身也要与时俱进吧,要活到老学到老吧,不能说你看不懂就不好吧?沈昌文不是一直自以为是以前的《读书》办得好吗,他后来不是又办了一本类似的,不是办垮了吗?可见时代本身在发生变化。公正地说,九十年代以来,《读书》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并引起广泛反响,如“三农问题”、环境生态问题、女性问题等等,岂是八十年代可以比的。
结果,21日报纸出来,变成了我批评《读书》办得太闷,我谈《天涯》的内容变成了谈《读书》,而且断章取义,倾向性明显。我在网上看到后,马上向记者抗议,他表示道歉,说是编辑搞成这样的。我说那你们得纠正,否则我只能自己在网上纠正。他说好,让我发一个想说的内容过去,他们再发个报道。我中午立即发给了他,内容如下:“我在很多媒体上公开说过,《读书》无疑是国内目前最好的思想文化刊物,多少号称办得好看的同类杂志,没有一本能超越它,甚至很快就垮下去了。说到个别文章比较专业的问题,要具体分析,比如温铁军的文章是比较专业,但所讨论的问题非常重大,我们《天涯》也发过很多,其思想含量与学术含量,没有多少文章可以媲美,他提出的‘三农问题’等话题,甚至影响了学术潮流和思想潮流,并成为国策依据,你说这样的文章要不要发。至于一些老读者说看不懂的问题,我觉得每个人读书,本身也要与时俱进吧,要活到老学到老吧,不能说你看不懂就不好吧。”他很快回信说:“我把这段话全放到稿子里”。但到了五点多钟,他又打电话说可能发不了了,因为要等到《读书》主编更换的消息确实才能再发。我说那我只能自己发在网上了。到了快六点钟,他们一个编辑又打电话来表示道歉,但他们还是说要以后再弥补。而谎言仍在扩散。所以,我只好自己出来说明,并对这种歪曲事实的新闻报道表示谴责。
附录:
《读书》杂志酝酿换帅
三联书店欲调整《读书》管理层,杂志现任主编汪晖、黄平称不知情
发布时间: 2007-06-21 16:28 新京报
换帅传言将一直面临杂志发行量下滑压力的《读书》两主编汪晖(左图)、黄平(右图)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本报讯(记者张弘)近日,《读书》杂志编辑孟晖博客写文章暗示《读书》即将更换主编。三联书店副总经理樊希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回应,由于《读书》订户量下滑严重,他们正酝酿调整。《读书》前主编沈昌文证实曾被征求意见,他赞同更换主编。《读书》两主编汪晖、黄平表示未听到换帅消息。
当事人 汪晖、黄平不知要换帅
《读书》杂志编辑孟晖6月16日在博客中暗示《读书》将更换主编,她在回答博客访客提问时写道,“马上会听到让你意外的消息的”,“我想,我非常幸运的事情之一,就是能够在汪晖和黄平的手下工作。“记者就此联系了孟晖,她回绝了采访。
记者随即向《读书》杂志主编黄平、汪晖求证,黄平称刚从上海回来,不知道有什么消息,也没看到孟晖的博客。
汪晖也表示不知此事,“我目前还在主编《读书》,不知道有人员调整。”
管理层 樊希安:正在想办法调整
《读书》杂志上级主管领导,三联书店副总经理樊希安没有正面回答主编调整问题,但他称《读书》确实遇到了困难,今年的订户量下滑严重,引起了管理层的注意,正在想办法调整,“我们正在酝酿,目前确实没有定论。”
前任们 沈昌文:我赞同更换主编
三联书店前总经理、《读书》前主编沈昌文肯定了消息的真实性,“我听到过传闻,说《读书》要换主编。三联书店的领导前不久来征求过我的意见,我同意更换主编。”而沈昌文的接任者,三联书店前总经理董秀玉表示,“是汪晖、黄平自己想辞职了,他们出‘《读书》精选’丛书的意思,就是对这十多年来《读书》的总结。但是,由谁接手主编正在讨论之中。”
三联书店前总经理,《读书》创办人之一的范用表示不知情,但支持更换主编的做法。
“我不知道《读书》有人员变动,但是我希望《读书》能调整得更容易读懂。现在的《读书》,我只有少数文章能读懂,希望《读书》调整以后,学术性不要太强,资态放低一些。”范用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表达对《读书》不好读的看法。
范用还推举了自己心中的主编人选,“如果要调整主编人选,吴彬就可以,她编《读书》有几十年了,李学军也行。”
■老作者
“希望《读书》能回到从前”
学者朱正是《读书》的老作者,他回忆自己给《读书》写文章还是在沈昌文时代,这十多年来没有在上面发表文章,“主要是看不懂,所以就不关心了。如果《读书》做出调整,我希望能像以前一样,大部分文章能看懂。在内容方面,既关心现实问题,有思想性,同时也能体现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历史学家何兆武表示了对沈昌文时代的《读书》的怀念,“这十年来的《读书》有些文章我看不懂,我想一般读者也不会看。真正专业的文章会在专业杂志发表,这些年来的《读书》没有抓好自己的定位。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希望《读书》调整到前两个时期的方向,大众化,趣味化,也有思想性和启发性,一般读者都能看,对他来说既有知识传播,又有启发。”
■同行说
“现在谁接手都不容易”
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天涯》主编李少君,李少君认为现在的《读书》不太好读,汪晖、黄平把《读书》办得太闷了,一个杂志有主编自己的思想倾向很正常,但作为一个大众媒体,也要保持一定的平衡。
另外,李少君还表示,杂志的好读和学术化之间有冲突,怎么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确实是一个问题。像温铁军的一些文章就不太好读,但涉及的问题很重要。《读书》杂志面临比较重的经营压力,这也许是要换帅的原因之一。
李少君对《读书》的未来有些担心,“现在谁来接手《读书》可能都不容易,因为网络媒体的力量太强大了。”也有媒体人士对记者表示,《读书》的问题不仅仅是两位主编的问题,时代正在变化,《读书》想回到从前谈何容易。
■《读书》三时代
从大众走向小众
自创刊以来,《读书》先后经历了三代主编的更替:1979~1986年,陈原、范用;1986~1996年,沈昌文;1996年至今,汪晖、黄平。
在陈原、范用时代,《读书》以《读书无禁区》发出了压抑之后的呐喊,并引起了人们的共鸣。金克木、吕叔湘、张中行、董鼎山、黄裳、王蒙等在《读书》上发表了大量文章,文学类文章比例相当大。
在沈昌文任职的十年里,《读书》延续了注重文学的特色,开设了大量专栏介绍各国文学。这一时期,为增强思想性和可读性,沈昌文引介了新学人,如赵一凡、钱满素、张宽、崔之元、汪晖、樊纲和刘军宁等人。
从1996年至今,汪晖、黄平执掌的《读书》文学类文章大量减少,学术化倾向明显,关注的学科领域大大拓宽。思想类、政法类、建筑、考古、人文地理、国际关系、女性主义、大众传媒研究一类文章增多,关注的重点包括三农问题、全球化、亚洲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