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作者:忽培元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7-03-23 1107

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忽培元

3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要选派好驻村干部,保持基层扶贫干部相对稳定,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有效性。现在所有扶贫地区的领导干部都要坚守岗位,要保证人员的稳定。”总书记心系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体现了党的宗旨,更彰显了中共崇高的执政理念。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扶贫攻坚,既是我们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短板。习总书记作为全党领导核心,近年来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驻村干部在扶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和要害。扶贫方案要靠驻队干部和村干部一起发动群众群策群力来制定,落实措施更要依靠驻队干部一起撸起袖子加油抓落实。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指引和部署下,近年来,全国老少边穷地区精准扶贫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扶贫住队干部。堪称是我们的时代楷模。被中组部延安干部学院确定为教学范例的安塞县原副县长,现任安塞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的马志强就是其中一位。近期笔者采访了这位优秀驻队干部。采访内容附录如下。

四年前年,安塞贫困的刘塔村被确定为马志强的包扶对象。如今,四年过去了,去年此时《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您的事迹,下面听听马志强介绍的情况。

刘塔村位于安塞县高桥镇政府以东10.5公里处,山大沟深,自然条件差。全村有4个村民小组,143户、705人。无主导产业,收入靠传统种植和外出务工。2011年人均纯收入2870元。2012年,延安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千名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活动。此项活动是解决农村发展的“短板”问题,加强干部实践锻炼、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落实省委“三问三解”(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解民忧、解民怨、解民困)活动要求的重要举措。我被确定包扶这个村。我们突出农民增收,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优化发展规划,“输血”与“造血”并举,大力发展苹果产业,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强群众实用技能培训,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收到了较好成效。山地苹果面积由600亩增加到1633亩,人均2.7亩;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提高,发展活力和后劲明显增强。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381元。

在包扶工作中,我感觉最大的困难是,村上自然条件差,没有区位和资源优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带动能力不强;集体经济“空壳”,缺乏自我发展能力;部分群众拥有一定产业,但规模较小、水平低、效益不明显;大部分群众无技术、无产业,创业致富热情低,“等、靠、要”思想严重。为了摸清底子,避免包扶工作“拍脑袋”决策,我和10名帮扶队员分组入户,带着自己设计的7大类71小项调查表,进农家屋,吃农家饭,聊农家事,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看看群众到底急什么、想什么、盼什么。仅半个月,包扶队跑遍全村4个村民小组143户人家,一座座山头,累计跑了4000多里路,走访群众367人,填写调查表154份,召开村组党员会12次、群众代表会8次。这样一来,刨出了刘塔发展滞后的“穷根”。我们根据调研的结果,制定了具有很强操作性的《2012—2016年刘塔村发展规划》和《刘塔村包扶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抓眼前、谋长远、跑资金、争项目、打基础、兴产业、强培训、学技术、调结构、促发展”的包扶思路,优先发展劳务输出产业、做大做强苹果产业,适度发展草畜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村,力争到2016年,刘塔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5万元以上,将刘塔村初步建成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解民忧、解民怨、解民困”,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赢得群众支持、提振致富信心之要务。自包扶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先后协调14万多元、铺设自来水管网600余米、修缮扩建蓄水池4座,让群众喝上“安全水”;争取资金107万元、维修改造乡村公路老化路段7公里、修通山上果园生产道路9公里,修建4座过水桥,为群众铺平“脱贫路”;协调资金10万元和柴油1.2吨,购买旋耕机20台、果树修剪机4台、果树复合专用肥30吨、开展果树生产技术培训18次、承诺全村新建果园连续6年每亩每年补贴200元,协调为去年免费发放给村民的20台旋耕机解决燃料问题,为群众架起“致富桥”;争取资金209万元,治沟造地219亩、新修沼气池53座,协调价值6.6万多元的新品洋芋籽4.4万斤,种植洋芋1000多亩,为群众建起“果、畜、沼、薯、草”五配套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由此,刘塔产业发展形成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种养结合、以短养长”的“刘塔模式”。协调资金15万,解决了张虎、段云花等4户困难群众、6名贫困大学生的生活费、医疗费和学费问题;帮助困难退伍军人刘俊(现已成为脱贫致富典型)盖起了6间新房、娶回了“无房不嫁”的儿媳妇、发展棚栽业和养殖业;赠送村民们掌握农时必需的日历年画180张(套),过好春节急需的大米40袋、面粉40袋、现金3000元、春联300副,发展苹果主导产业急需的果树修剪工具150套、化肥22吨;赠送17家低保户电磁炉20台、暖水瓶30把;投资5万元修葺文化舞台,完成7户农家示范院改造(每户补助5000元),完成退耕还林2295亩(每年可给群众政策兑现资金33万元)。争取资金15万元维修改造了“三委会”阵地、培养4名入党积极分子,在工作中落实党员干部带头完成任务,在发展过程中勇当群众“主心骨”。

在工作创新方面,在包扶刘塔村工作中,我们推行了这五项制度,即党员承诺制度、党员中心户制度、干群连心制度、包扶调查制度、一户一法制度。在全村党员干部中形成“支部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群众奋发有为、积极向上、脱贫致富的豪情和斗志。

在包扶刘塔村的两年来,最大的感受是,一是群众消极思想严重。多数农民小富即安,对发展产业缺少想法、怕担风险,认为挣起赔不起,畏缩不前,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农村青壮年劳力流失严重。留村的多是60岁以上劳力和妇女儿童,文化程度较低,体力不济,只能从事低劳动强度的农活,几乎不懂产业技能。近年来,虽然苹果面积扩大,但缺技术缺经验,产业难以获得应有效益。老、弱、病、残人员无力发展产业,农村产业发展缺乏动力。进城的务工农民难融入城镇,主要靠从事简单体力劳动获得收入,又无稳定产业,年老体力减退后生活难以保障。三是农村基层社会保障标准低。一些群众重视教育,倾全家之力供子女大学毕业但很难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背负债务,因学致贫;一些群众因患大病无力发展产业,长期贫困;一些群众因缺少经验和技术,盲目负债创业,最终创业失败致贫;许多农民外出打工,一些留守的老人、妇女、儿童遇到不法分子侵害自卫难、遇到疾病就医难,低龄儿童上学难等等。这些问题,事关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社会不稳定因素,带有一定普遍性,依靠基层党组织较难解决。

对于基层干部来讲,我觉得最重要的素质应该是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始终要把群众当作是自己血脉相连的亲人,在群众面前不打官腔、不摆架子、不说空话。始终把群众当做亲人、当主人、当老师,让群众说心里话,道烦心事,讲真想法,提好建议。始终把群众当亲人,诚心诚意地为老百姓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努力让群众心平气顺、发展生产、过上舒心幸福的好日子。

马志强驻村扶贫的经验,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习总书记讲的“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这是对精准扶贫最精确的诠释。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0
2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