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西:边疆的幸福之花

作者:王 岩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8-05-06 2223

达西:边疆的幸福之花

 

达西村名片

达西:边疆的幸福之花

达西村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尉犁县兴平乡,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北边缘、孔雀河畔,全村共有村民2000多人,其中维吾尔族人口占61%,汉族人口占39%30多年来,达西村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实现了从一个贫困落后的盐碱村到“南疆第一村”的华丽嬗变。2015年,达西村集体总资产达到4200万元,全村经济纯收入3575万元,达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2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75万元。达西村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中国十佳小康村等50余项荣誉称号,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的缩影。

每到周一的清晨,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北边缘的尉犁县达西村,总要举行一场庄严而神圣的升国旗仪式。冉冉升起的旭日、鲜艳的五星红旗、雄壮激昂的国歌、翘首仰望的眼睛,构成了这个西部边陲小村的独特风景。

当然,让达西村名扬天山南北的,不仅仅是这个坚持了多年、雷打不动的升旗仪式,还因为那一座座雅致的别墅,一处处婆娑的绿树,一朵朵盛开的鲜花,一片片飘香的果园,一张张欢快的笑脸,以及挂在村委会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全国十佳小康村”等一块块耀眼的匾牌。

更为重要的是,达西村先后获得过党中央两任总书记的关注:习近平、胡锦涛曾经多次复信达西村,鼓励达西村民建设更加富裕幸福的新达西。

被誉为“南疆第一村”的达西村,在大漠深处演绎了一个从贫困落后盐碱村到美丽富裕小康村的传奇。

从“三靠村”到小康村

达西,其维吾尔语的意思是“盐碱地”。地如其名,这里曾经流传的一首打油诗,成为昔日达西村的真实写照:达西碱地白花花,庄稼歉收日子苦。大人肚子饿常唱歌,巴郎子露着光屁股。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达西村成为当地有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

1980年,沙吾尔•芒力克被选举为达西村党支部书记。上任第一天,在村党员大会上,沙吾尔•芒力克郑重宣告:“我们都是共产党员,每个人必须豁出去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不能改变村里贫困落后的面貌,就是我们的失职。”

在沙吾尔•芒力克带领下,达西村民挖渠排淤、治碱改田、平整林带、植树造林。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把贫瘠的戈壁荒漠改造成近万亩的良田。

解决村民温饱后的沙吾尔•芒力克,又把目光瞄准了工副业。为了找到发家致富的门道,沙吾尔•芒力克带着村干部和党员代表到外地考察、取经。考察中沙吾尔•芒力克深深感悟到:一个村不但要有人管事,更要有钱办事。怎样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那就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1987年起,沙吾尔•芒力克带领支部成员集资办起了砖厂、农贸市场、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子。

2014年,达西村实现集体经济纯收入360万元,集体资产达2950万元,其中流动资产65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5000元。2015年,达西村集体总资产达到4200万元,全村经济纯收入357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为42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75万元,位居全疆前列,比达西所在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全州平均水平高出1万多元。

沙吾尔•芒力克认为,发展集体经济的目的是带领群众共同富裕,党员干部在致富路上,要走在前面,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

为此,达西村党支部制订了《帮带致富承诺书》,建立了党员结对帮扶制度,干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长辈带晚辈、老户带新户;宗教人士带信教群众……沙吾尔•芒力克带领全村49名党员干部先后与困难村民签订了帮扶协议,从资金、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帮扶。从1991年至今,被帮扶对象全部脱贫致富,49名党员被群众亲切地称为“49面流动红旗”。

除此之外,达西村还通过免费选派村民外出培训、免费上农广校等措施,建立了棉花、香梨、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使达西村户户有科技“明白人”,人人忙着上班、创业、致富。

沙吾尔•芒力克常说:“一个村不但要有人管事,更要有钱办事。大河有水小河才满,村集体经济越强,村民享受的‘排档子’才越多。”

沙吾尔•芒力克所说的“排挡子”就是“免费”、“补贴”、“奖励”的意思。在达西村,村民们能够享受到18项“排挡子”。这18项“排挡子”是达西村党支部随着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增长,年初向村民承诺的包括水电费、书报费、合作医疗补助、安葬费、上大学奖励等在内的18项惠民福利政策。

在达西村村委会办公大厅,18项惠民福利政策的宣传牌格外引人注目:每个村民每月领取200元补助;村民自来水费、有线电视收视费、在村小学上学的学费等都由村里负担;村里给65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补助100元,村民去世后村里补助安葬费1500元……据统计,1991年以来,达西村累计兑现惠民政策奖励金近2600万元,约占人均纯收入的13%。这项福利政策不仅让达西人感受到了集体富裕带来的实惠,也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为突破发展瓶颈、推动达西村持续发展,达西村提出的“智慧达西”计划,在“荣誉村民”——福建籍青年企业家、品牌策划师黄昌辉的帮助下,运用先进的数字和互联网技术管理村务、改造产业,向更广阔的市场推介达西。如今,“达西民族风情街”、“达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项目落户达西,促进了达西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使达西成了全州乡村旅游明星村。

达西村也因此搭上互联网快车。达西电子商务协会已发展企业会员和个人会员200个。达西电子商务协会与淘宝网天天特价官方平台合作,推出首款上线产品达西罗布羊。达西村的土特产也通过电商平台“本地本物”进行重点推介。同时,达西电子商务创业基地正式营业,村里的年轻人在家门口就可以开网店创业。

如今,达西村全村350户都住上了砖混或砖木结构的新房,近30户住进了别墅,近40%的村民在城里购买了楼房。全村年收入超过50万元的有60多户,超过百万元的有20多户,近300户村民拥有私家车,户均一辆。

昔日的盐碱地,如今已成为富甲一方的小康明星村。

民族团结硕果累累

达西村共有村民2000多人,其中维吾尔族人口占61%,汉族人口占39%。上世纪70年代,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一批汉族群众来到达西村,开荒造田,安家落户,成为达西村的一员。

汉族群众刚来到达西村时,生产条件差又人生地不熟,甚是困难。沙吾尔•芒力克认为,汉族群众把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带进了村,要求大家以包容的心态,拧成一股绳建设家园。在他的号召下,村里为汉族群众分了土地、马匹、耕牛、种子、粮食等生产生活物资,又帮助汉族群众修建新居,让汉族群众在达西村深深扎根。

今年60多岁的达西汉族村民刘存河,40年前从山东老家来到达西村时无依无靠、一无所有。靠着村民东家送点米、西家送点馕落户下来,后来凭着一手种植棉花技术,成为村里的棉花种植大户。富裕后的他时刻不忘帮助乡亲们,经常帮助村民进行棉花种植指导,并与村里维族困难户结成帮扶对子,无偿提供棉种,免费帮助播种,不辞劳苦地进行种植指导,使这些贫困户也一步步成为棉花种植大户。

达西村民杨生章,1994年怀揣100多元钱从甘肃老家只身一人来到达西村,村民买买提•沙吾尔借给他1万元,帮他承包土地种植棉花。之后连续多年,买买提每年都借给他资金用于扩大承包地。现在杨生章承包地达六七百亩,年收入50多万元,盖起了180多平方米的大砖房,在县城里也买了套楼房、门面房。他由衷地说:“没有达西村维族兄弟的帮助,就没有我今天的好日子。现在达西村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民族团结的兄弟情,像阳光一样洒满小村庄,让达西村在迈向小康的道路上如虎添翼。

生产上,汉族村民指导维吾尔族村民农机、种植、果树嫁接新技术等,维吾尔族村民教汉族村民养殖、干果加工、民族刺绣等。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致富。

生活上,每逢古尔邦节、春节等传统节日,村民们都会相聚在一起,相互品尝馓子、烤包子、饺子等美味佳肴,村民把这称为“邻居节”。在达西村,各民族家庭相互结对子已成为团结相处的一大特色。

村民关系上,维吾尔族村民艾合买提•肉孜十年如一日照顾汉族孤寡老人;马全福与吐尔逊•艾山成了亲戚,两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亲如一家人;张富贵与邻居热合曼•买买提结成了互帮对子,互相帮助,互相提高。

每年民族团结月,达西村都要召开村民结对帮扶大会,结对双方在会上相互戴红花,兑现民族团结奖励金。1991年以来,达西村表彰奖励民族团结模范近3000人次,累计发放奖金近300万元。20099月,达西村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在达西村繁华地带,竖立着一块“民族团结像空气一样,一分钟都不能少”的巨大宣传板。

达西村人说,达西村能有今天的收获,全靠民族团结。只有民族团结,社会才稳定;只有民族团结,村里才和谐;只有民族团结,大伙才能过上好日子。沙吾尔•芒力克说,全村人始终“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只有民族团结好,达西才会更发展,才会更富裕。

达西村民族团结的氛围、开放的视野,让达西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四方宾朋。达西村的“荣誉村民”黄昌辉,就是被达西村这种氛围和精神打动,从而甘愿扎根达西,助力达西村走出新疆、走向全国。

达西村良好的发展氛围和空间引起了有着“天下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村的关注。20156月,华西村与达西村签订结对共建框架协议,双方将建立跨地区和长期性战略合作关系,发挥各自优势,早日实现“东有华西,西有达西”的发展目标。

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表示,将从民族团结、金融产业、新能源开发、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推动华西与达西两村互利共赢、携手共谋发展大计。沙吾尔•芒力克说,达西要以华西为榜样,学华西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精神,学华西千方百计闯市场的思路,在华西的帮助下,争取早日把达西村变成“新疆的华西村”!

“口袋里要鼓囊囊,精神上要亮堂堂”

春末夏初,徜徉在达西村干净整洁的村道上,感受到处处生机勃勃,让人耳目一新。雪白的梨花与碧绿的棉苗交相辉映,行走在达西街头,葱茏的绿树,清新的空气,整洁的房屋,干净的街道,幸福的老人,快乐的孩童,处处洋溢着古朴祥和、和谐文明的氛围。这一切与达西村长期以来坚持“口袋里要鼓囊囊,精神上要亮堂堂” 的村训分不开。

沙吾尔•芒力克说,“口袋里要鼓囊囊,精神上要亮堂堂”,是达西村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具体措施。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达西村长期在村民中突出主题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集体主义、爱达西村的教育;突出道德、法制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同时,为了严格规范村民的言行,达西村制定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公约》《爱国卫生公约》《生产合同》等“两个公约、四个合同”,充分发挥村民自防意识,减少了发案因素,开创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局面。在达西,出门不锁门,借钱不打条,已成为村民的习惯。

在达西,不仅有沙吾尔•芒力克这样思路新、能力强、作风硬、一心为群众的“班长”,还有一个团结、奋进的基层“班子”。几十年来,达西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像吸铁石一样把乡亲们紧紧凝聚在一起。他们坚持“五带六同步”党建带团建思路,完善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全面开展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同时创新激励机制,建立村干部报酬增长机制,推行“民评官”制度,建立村干部绩效考核管理机制,履行党支部书记责任制、村“两委”班子成员职责制度、三会一课制度、财务管理制度。

同时,达西村不断开展“党员干部联系贫困户”;党员“义务爱心帮扶日”,富裕户结对帮扶困难户等活动,提出党员干部“五标准”和“五带头”,让党员与群众聊在一起、干在一起、心贴在一起,让“红色达西”旗帜更鲜艳,示范引领作用更加显著。

2014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号召全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向达西村学习。尉犁县委在全县倡导争创达西式党组织、争当尉犁先锋,重点在农村、社区、机关、学校和企业等5个层面打造党建示范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达西村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36条黄金法则”,已从尉犁县推广到了巴州各县市的村(社区),并入选中组部的《组织工作教学案例素材》。

达西村村民吐尔逊•艾山说,村党支部就是群众心中的“红太阳”,时刻照亮、温暖着全村群众。沙吾尔•芒力克说,作为基层干部,我们一定要带领村民坚定跟党走,真正做到“口袋里要鼓囊囊,精神上要亮堂堂”!

总书记回信了

达西村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仅让全村人欢天喜地,也让南来北往的客人知道了在西部边陲的戈壁滩上,竟然有这么一个欣欣向荣的小康村。2005年的一天,村民凑在一起畅谈村子的变化。有人说:不知道党中央知不知道达西村的变化。有人建议村民买买提•沙吾尔代表全村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写信汇报一下。2005413日,买买提•沙吾尔给胡锦涛同志写了信。54日,胡锦涛总书记给达西村回了信,鼓励他们不断学习知识技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巩固和振兴祖国西部边陲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收到胡锦涛总书记的回信,全村人奔走相告,表示要一年一个新台阶,3年后再给总书记去信报喜。

3年后的20085月,受大家的委托,买买提•沙吾尔再度给胡锦涛去信。200869日,他们收到了胡锦涛的回信。胡锦涛对达西取得的新成绩表示祝贺,并祝愿达西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新疆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达西村的发展也引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长期关注和关心。

20096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深入达西村考察基层党建工作,他走进村党支部书记沙吾尔•芒力克的家,在葡萄架下与各族群众亲切交谈,共同畅想达西村的美好未来。

20144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说:“记得2009年到巴州,有个村党支部书记叫沙吾尔•芒力克,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口袋里鼓囊囊,精神上亮堂堂’。我们要通过抓发展、惠民生,让群众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不断增强党在各族群众中的凝聚力,不断增添爱国爱疆正能量。”

消息传到达西村,沙吾尔•芒力克和全体村民十分激动,立即召开村民大会,决定给总书记写封信。村民们在信中汇报了近年来村里的发展变化,表达对民族团结的珍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痛斥暴恐分子的恶劣行径,表达坚定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的决心。

2014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沙吾尔•芒力克和全体村民回信。习近平在回信中说,你们的来信收到,看后感到很欣慰。5年前,我到你们达西村,同乡亲们交谈得很好,至今记忆犹新,一直惦记着大家。得知在村党支部带领下,近年来村里又有了不少新变化,各族群众像沙漠里的胡杨一样根连着根、心连着心,日子越过越好,我为你们高兴。达西村的发展变化说明,有党的好政策,有各族群众齐心奋斗,就一定能让乡亲们过上舒心幸福的生活。兴疆稳疆,重在基层。希望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像吸铁石一样把乡亲们紧紧凝聚在一起,坚定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把党的好政策落实到每家每户,把生产搞得更好,把民族团结搞得更好,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好。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犹如雨露洒在达西人的心田上,为达西村更好更快地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两年来,在复信精神指引下,达西人发扬“爱国、勤劳、团结、进取、感恩”的达西精神,围绕“民族团结、宗教和谐、文明发展、长治久安”的目标,村党支部带领村民抓住历史机遇,激发创新精神,释放创造活力,站在更高起点谋划达西村的明天,使达西村处处萌动着生机和活力。

在民族团结方面,达西村倡导的“万户结对一家亲”活动,在全县实现了全覆盖。在民生建设方面,达西实施了农民工暖心苑工程,新建多栋住宅楼,着力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住宿条件。在环境建设上,村里投资300余万元建成达西村主题街及农户观光游项目,成为全县乃至全州农村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同时,达西村全体村民还一致决定,把每年99日定为达西村“丰收节”,以此表达丰收的喜悦和爱国感恩之情。

特别是达西的经济发展,不仅更加多元化,势头也更加迅猛。他们建立了达西村纺织服装就业培训中心,建成了达西村针织服装产业园,打造了达西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形成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有机结合的体验式旅游产业。达西村与华西村首个共建项目——华西村新能源项目也已开工建设。达西村与华西村、河北银行的金融产业合作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

同时,达西村依托“品牌达西”,以打造“新疆第一村”“新疆农村信息化第一村”“西部跨境电商第一村”为目标,积极主动融入“互联网+”时代,以电子商务发展推动“智慧达西”建设。如今,达西村已成为新疆第一个“淘宝村”。

经过30多年的发展,达西村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文明村镇”“全国 小康建设明星村”“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和“自治区奔小康先进村党支部”等60多项国家、自治区、自治州级荣誉称号,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目前,围绕“红色达西、品牌达西、智慧达西、和谐达西”的奋斗目标,达西人正在描绘着更加灿烂的蓝图。

沙吾尔芒力克治村名言

我们党员干部在致富路上,要走在群众前面,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一定要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大家富了,村子里才能好,村子好了,才是村民们真正的幸福。

大河有水小河满,村集体经济越强,村民享受的福利才越多。

口袋里要鼓囊囊,精神上要亮堂堂。

社会稳定是致富的基础,民族团结是基础的基础。

民族团结如空气一样,一分钟都离不开。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