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后代邓小岚倾尽生命培塑红色少年: 少年红,则中国红

作者:闫金久等 来源:中华魂网 2022-05-30 2797

20222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来自河北省阜平县马兰村的少儿用希腊语唱响奥林匹克会歌,质朴而优美的歌声,犹如天籁之音飘向世界、打动人心……

从太行山深处的一个村落,到北京冬奥舞台聚光灯下,44名少年梦想绽放的高光时刻向全世界传递的是:在阳光、富强、开放的中国,在一个都不能少的全面迈进小康新时代,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孩子出生于什么家庭,都有展示聪明才智的机会,中国少年迎来了追梦圆梦的难得人生际遇。革命先辈邓拓的女儿邓小岚,就是无数中国少年的筑梦人之一。

邓小岚生前应邀接受了《中华魂》杂志、《中华魂》网的采访,她退休后18年倾尽生命传承红色基因、培塑红色少年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了所有人。令人心痛和万分遗憾的是,就在接受采访后的第11天凌晨,邓小岚突发疾病,永远倒在了她支教的太行山崎岖小路上,采访时她动情演唱的《马兰花开》竟成了她的生命绝唱

清明时节,邓小岚的骨灰被安葬在她父母曾经战斗过的太行山区马兰村,与79年前曾经与她生死相遇的7名革命先烈再次相聚、直至永远……

革命先辈的夙愿就是当代人的初心

马兰村是一个有着700多户、2000多口人的山村,位于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镇西部深山区,由马兰、坡山、上庄等22个自然村组成。这里群山环抱,山路崎岖,风景优美,曾是《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前身)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敌人的围追堵截,社长邓拓带领报社同志一边打游击一边办报纸。《晋察冀日报》作为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的机关报,是我党在敌后根据地创刊最早、连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大区党报。

在炮火连天的抗日战场,邓小岚一出生就被寄养在马兰村附近一户老乡家3年。这里不仅是我出生的地方,更是父辈战斗过的地方,父亲曾在《燕山夜话》专栏署名马南邨发表文章,谐音马兰村,以表达自己对马兰村战斗生活的怀念。

19408月至19411月,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随后遭到日军的疯狂反扑。侵华日军华北司令官冈村宁次多次率数万日军采取 “铁壁合围梳篦扫荡对角清剿马蹄式堡垒战鱼鳞式包围阵等战术,对晋察冀边区展开覆灭战

随着《晋察冀日报》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渐引起了日军的密切关注与仇视,报社和社长邓拓成为日军每次扫荡的首要目标之一。当时报社驻在平山滚龙沟,本可以及早转移出包围圈,考虑到要及时把党的声音传到各地群众中,稳定人心、鼓舞士气,报社决定把转移时间推后10天,连续出了10期报纸后,原计划撤退路线被敌人截断,只能临时转移到位于山顶一个叫铧子尖的村子隐蔽下来。虽然离敌人只有5里地,但是在当地乡亲们的掩护下,就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报社又冒险连续出版23期铅印报,边区军民抗日士气一天比一天高涨。

这可把敌人气坏了,天天眼睁睁地看着我们出报纸,就是找不着。乡亲们就是我们的千里眼顺风耳,当敌人搜山,还没到山下,他们就推倒消息树,我们就迅速将设备坚壁好,报社人员藏起来或转移出沟。等敌人一走,我们又把设备挖出来,继续出报。”“‘七进七出铧子尖成为传奇,乡亲们和报社同志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邓拓每每向邓小岚讲起这段惊心动魄的办报经历时,眼里总是噙满对老区人民感恩的泪花。

194311月,日军冲进马兰村,举着刺刀逼问乡亲们报社人员和印刷设备下落。但乡亲们宁死不屈,没有一个人泄密。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挥动着刺刀,一连残忍地杀害了19位乡亲,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马兰惨案。在日军的疯狂扫荡中,报社先后牺牲了7位战友,都安葬在马兰村。邓拓曾作《题马兰烈士墓》诗,镌刻在墓碑上,颂扬烈士业绩,寄托对战友的衰思。

19431224日,邓拓的妻子丁一岚在一次突围后生下邓小岚。当地乡亲用四根木棍扎了个大担架,将虚弱的母女送到报社所在地。因为战争环境,丁一岚不能自己带孩子,只能把邓小岚寄养在老乡家。干爹干娘的悉心照顾,使战火中出生的邓小岚得到保护、健康成长。

1946年,抗战胜利后,邓小岚离开马兰村回到父母身边,但马兰村一直是她全家魂牵梦绕的地方。邓小岚一生珍藏着两枚印章:一枚是父亲的马南邨人,一枚是父母送给她的马兰后人

革命后代邓小岚倾尽生命培塑红色少年: 少年红,则中国红

父母的志向和经历深深影响着邓小岚

革命后代邓小岚倾尽生命培塑红色少年: 少年红,则中国红

邓小岚和养父母合影

1997年,邓小岚回到马兰村,找寻父母战斗的足迹。50多年过去了,乡亲们一见面就喊出了她的乳名,邓小岚顿时泣不成声、泪流满面……当时,马兰村还未脱贫,房屋破旧、道路狭窄,学校还是危房。看到乡亲们生活这么困难,孩子们上学条件这么差,心中的愧疚之情油然而生。

我想让老百姓知道,从这里走过的部队没有忘了他们,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始终心连心,为了劳苦大众翻身解放、过上好日子是他们的夙愿和追求;从这里出生的孩子也不会忘了他们,实现前辈夙愿就是革命后代的初心和使命。一定要为乡亲们做点事!邓小岚心中立下誓言。

幼小心灵植入红色基因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诗句,成为邓小岚牵挂马兰村的生动写照。

捐钱捐物,自己的力量非常有限;招商引资、办实业,并非所长。她一直在思索着如何迈出第一步,办好第一件事。

2003年清明节,邓小岚带领马兰村小学20多名小学生参加了为烈士扫墓活动。活动结束后,邓小岚想领着孩子们唱几首红色歌曲,可孩子们几乎都不会唱。我心里咯噔一下,感觉空落落的。”“没有音乐的童年是苍白的,马兰村怎么能没有歌声呢!我想让他们的童年变成彩色的!

邓小岚从小喜欢唱歌跳舞,积极参加各种文艺活动。高中时,师从中央广播交响乐团的老师学拉小提琴。她深知音乐的力量,决定通过音乐,在孩子们心田种下梦想的种子、植入红色的基因。

2004年退休后,在邓小岚的带动下,家里兄弟姐妹捐款4万多元,把马兰村4间破烂的小学教室翻盖成7间校舍。她又从亲朋好友那里募集一批乐器,自己当起了村里第一个全能的音乐老师,教钢琴、小提琴、手风琴、吉他……

革命后代邓小岚倾尽生命培塑红色少年: 少年红,则中国红

教学用的小提琴是邓小岚的孙女用过的。

支教使用的乐器,不少是她从家里带来或自费购买的。

从此,潺潺的胭脂河边不仅有追逐嬉闹,还有了悦耳的琴声;高高的铁贯山上,不仅有调皮玩耍,还有了动听的歌声。孩子们也变得自信多了。

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带着一束鲜艳的花环,这里埋藏着抗敌的英雄,这里的人们和你们一样坚强善良……”每逢清明和重大节日,邓小岚就组织孩子们到烈士墓前演唱经典歌曲。

在教孩子们唱歌的同时,邓小岚还经常给孩子们讲发生在这里的抗战英雄故事。当年《晋察冀日报》报道的《神枪手李殿冰》《爆炸英雄李勇在反扫荡里》《狼牙山五壮士》《回民英雄马本斋》《爆炸大王李勇》《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英雄王二小》《雁翎队 》等,以及各地群众开展地雷战麻雀战飞行射击等抗日事迹,通过她充满深情的讲述,浸润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田。

我长大也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孩子们有了英雄情结,心中就有了向上的力量。音乐基础较差,就苦练,一段歌谱几十次奏,一首歌曲上百次唱,一个弹奏动作成千次练。在邓小岚的精心培育下,孩子们从不识谱子的大白嗓到挑战外文歌曲,从独唱到合唱,从小提琴独奏到多种乐器合奏。

革命后代邓小岚倾尽生命培塑红色少年: 少年红,则中国红

75岁的邓小岚在为马兰村里第一次接触乐器的小朋友启蒙。

退休后,她每年都会来到马兰村,为当地孩子义务教授音乐课程。

2006年,邓小岚从亲戚朋友那里筹措到了各种乐器,组建了只有6个孩子的马兰小乐队,不仅能演奏《我爱北京天安门》、《红星歌》等红色歌曲,也能演奏出《欢乐颂》、《雪绒花》等世界名曲。2008年国庆节,邓小岚带着马兰小乐队第一次走出大山,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马兰乐队小型音乐会,为《晋察冀日报》社的老报人们演出。看到孩子们阳光自信的表演,听到一首首经典歌曲,这些革命前辈激动得热泪盈眶,拉着孩子们的手感叹:好样的,不愧是喝胭脂河水长大的马兰好后代!

20116月,孩子们登上了《红歌嘹亮唱响中国》演唱会大舞台,与著名主持人、歌唱家同台献唱,共庆建党90周年。在2012年北京卫视春节联欢会上,他们与将军后代合唱团合演的节目《我们的田野》受到广泛好评。他们还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欢乐英雄》等节目的大舞台,为全国观众奉献了精彩的文艺节目。

20138月,70岁的邓小岚发起马兰儿童音乐节,成为全国同类音乐节开创者之一。马兰小乐队同将军后代合唱团、清华艺术团乐队等20多个演出团体同台演出。孩子们空灵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演出视频被各大网站转载,收获无数点赞。城里孩子有迪士尼乐园,有公主城堡,马兰的孩子也可以有。”2015年,在学校旁的山坡上,邓小岚亲自设计、自筹资金打造了一座三层音乐城堡,孩子们在浪漫的城堡里,享受美妙的音乐,希冀灿烂的未来。

革命后代邓小岚倾尽生命培塑红色少年: 少年红,则中国红

邓小岚指导孩子们唱歌。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随着马兰小乐队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刷屏的网红。邓小岚心系马兰的故事,也深深打动了北京冬奥会组委会,他们决定让乐队的孩子们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闭幕式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颂》。这是首演唱难度极高的歌曲,从接受任务到开幕式只有短短的3个月时间,邓小岚与孩子们一起学声部、学希腊语,每天进行5个多小时的高强度合唱训练,包括春节都没有休息一天,最终孩子们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困难、超越自我——在北京冬奥会上,用纯真、质朴的歌声完美地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孩子们从太行深处的山村,走上北京冬奥会这个国际舞台,真了不起!邓小岚就是孩子们实现梦想的筑梦人!

孩子们的演唱很纯粹、很干净,带着泥土的芬芳。我觉得这是天籁之音,它真的是传递了我们今天新时代的新面貌——中国人民下一代的精神风采!总导演张艺谋动情地说。

用生命筑造山里娃奔向未来的舞台

马兰歌声越飘越远、越唱越响,但当时马兰村还很落后,老百姓生活还很困难,怎么样让乡亲们生活的越来越好?邓小岚又有了新的目标,这也是她父亲邓拓、母亲丁一岚生前的牵挂。

马兰村乡亲视邓小岚为亲人,其中也饱含着他们对邓拓当年在马兰村期间鱼水情深的情感寄托。

革命后代邓小岚倾尽生命培塑红色少年: 少年红,则中国红

为了适应战争环境,邓拓带领大家改造出轻便式印刷机。

抗战期间,邓拓带领报社人员在马兰村曾度过五六个春秋。他们一手握笔、一手拿枪,为了实现每日出报,创造了八头骡子办报三千字内著文的佳话,书写了在战火中出版铅印日报的传奇。在驻地乡亲们的掩护下,《晋察冀日报》共出版2800多期,成为射向敌人的炮弹。反扫荡中,他们与乡亲们并肩战斗、生死相依,在战火中建立了深厚感情。大洋马迎亲的故事至今在当地百姓中广为流传。

大洋马是八路军在击毙日军阿部规秀中将那场战斗中的战利品,这是一匹又肥又壮的石青色大洋马,聂荣臻将它送给了邓拓。有了它,邓拓不仅大大提高了外出开会、办事的效率,还经常借给老百姓婚嫁迎亲用。良马通人性,遇到陌生人,大洋马横眉冷对,又咬又踢,邓拓就亲自在前头牵马迎亲。每次看到小伙子骑着高大威猛的大洋马接回新娘的自豪劲,邓拓也由衷地感到高兴,还即兴作诗《咏黑骜》,表彰心爱的坐骑。在一次日军扫荡中,报社3位同志壮烈牺牲,大洋马也不幸中弹而亡……

一个个抗战故事鼓舞人心,一段段军民之情催人泪下,忘记就意味着背叛!打造红色文化,筑造月亮舞台,让一代代马兰少年在红色沃土中立志筑基、健康成长,在月亮舞台上展现才华、奔向未来。邓小岚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赓续红色传承,邓小岚不遗余力。为了收集、挖掘红色资源,20046月,她带头与原《晋察冀日报》的老同志共同集资数万元,代表《晋察冀日报》研究会,为马兰惨案牺牲的19位乡亲修了一座纪念碑。她是清华大学工科出身,从设计到丈量,从选料到下料,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她还带动家人筹资20余万元修建《晋察冀日报》展览室和游览广场。协调有关方面将马兰村列为河北省晋察冀精神研讨会现场观摩点,修缮红色记忆点位,丰富红色马兰内涵;树立指示标识,方便参观缅怀。2020年,全国疫情形势严峻,邓小岚坚持留在马兰村,与妹妹一起谋划寻路系列活动,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

老区交通、卫生环境较差,邓小岚几乎动员身边所有资源,从厕所革命入手,带动村民改变卫生习惯。帮扶马兰村修路、种树、整治排水沟,发展养殖和民宿等乡村产业。交通、住宿、卫生条件的改善,为马兰村开展红色旅游、弘扬红色文化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建设一个让一代又一代孩子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音乐舞台,是邓小岚多年的梦想。

2021年盛夏,年近八旬的邓小岚在铁贯山脚,亲自抡起抡镐铲锹,与乡亲们一起劈开了登山通道。经过前后8年的愚公移山,邓小岚精心设计、筹资建设的月亮舞台,于202110月展现在绿水青山之间。北京设计师刘阳感慨道:“‘月亮舞台只能建在马兰。干净、纯粹,符合小岚老师和马兰孩子的气质。

梦想成真,邓小岚站在舞台中央,笑得像个孩子。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孩子们在台上唱歌,人们在山坡上、山坡下观看,多美啊!从此,马兰村举办音乐节有了高端的舞台,村民们平时也可以来表演节目。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怀下,在邓小岚的助力下,通过红色旅游和音乐节的带动,村民收入越来越高。2019年,马兰村实现全村整体脱贫。

今天的马兰村有了三张响亮的名片——红色马兰、音乐马兰、生态马兰。

革命后代邓小岚倾尽生命培塑红色少年: 少年红,则中国红

小岚生前在刚刚竣工的月亮舞台深情告别

然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让乡亲和孩子们无比悲痛的是,2022319日下午,连续多日奔波筹办马兰音乐节的邓小岚,突发脑血栓,倒在了通向月亮舞台的崎岖山路上。在当地紧急治疗后她被连夜送往北京,两天后医治无效,溘然离世,享年79岁。

噩耗传来,马兰乡亲们悲痛万分。阜平县领导和马兰村民立即赶到北京向她做最后的告别,悲痛表示邓老师把所有牵挂和关爱留给了马兰村,她永远是我们最亲的亲人!希望把邓小岚骨灰安葬在马兰村。

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唱一首心中的歌谣,让孩子们知道爱在人间,情深的花朵,永远的童年……”太行山深处,马兰花合唱团的孩子们流着泪唱起了《马兰花开》,用歌声为至亲至爱的邓老师送别。

邓老师变成了天上最亮的那颗星,她会一直看着我们成长,为我们照亮着未来人生之路。我们想对邓老师说,您教的歌我们会一直唱下去。您植入我们心中的梦想种子一定会生根、开花、结果!孩子们仰望星空表达着心愿,泪花晶莹、目光明亮。

邓小岚走了,她若天上有知,应无遗憾。如今的马兰,红旗飘扬,绿水青山,鲜花遍野、歌声飞扬。一代代山里娃正通过月亮舞台实现人生梦想,走出大山、走向未来……

18年的坚守,成就了一批一批山里娃的梦想,培养了200多名学生,其中很多人上了高中、读了大学,有10余人或在大学里学习艺术专业,或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

18年的坚守,日复一日耕耘灌溉,使得这些孩子们像马兰花一样灿烂地绽放在了奥林匹克的舞台上;

18年的坚守,感动了无数的人,一个山村也因红色沃土滋养而走向振兴。

18年的坚守中,邓小岚付出了全部心血。从北京到马兰来回奔波合计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圈;因患糖尿病需把药常年带在身上,自己打针、用药;古稀之年,腿脚不便,山道崎岖,一次次跌倒摔伤都自己扛,从不让家人和乡亲们担心;退休金全部奉献给了马兰村,花钱花到乡亲们心疼;协调捐赠近500件乐器,数千册图书……

为什么马兰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在这片土地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前赴后继,打下了红色底色,留下未竟心愿。如何让新时代的孩子们传承红色基因,从小就有英雄梦、中国梦,这是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邓小岚一片丹心传薪火、倾尽生命育后人,交出最优秀答卷——少年红,中国则代代红!少年强,中国则代代强!

(作者:刘松峰 、闫金久、朱红升)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7
3
1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