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中国科技发展道路的探索及其成果

作者:李桂花 高博 来源:毛泽东研究 2016-09-14 913

毛泽东对中国科技发展道路的探索及其成果

毛泽东和钱学森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漫长历程中,不仅从宏观上探索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还从微观上具体探索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发展道路,从而形成了自己既博大精深又高屋建瓴的科技发展战略思想。

一、毛泽东对中国科技发展道路的探索过程——经历了从长沙求学到新中国建设时期

毛泽东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研读中国这本最难啃的大书,并且身体力行地把研读的结果付诸实践。他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不仅创立了中国共产党、缔造了新中国,还在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具体探索了科技发展道路问题。理论界一般认为,毛泽东对中国科技发展道路的探索主要是在建国后,其实毛泽东的探索早在长沙求学时期就开始了,后来经过延安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发展,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建设初期已经发展成熟。具体而言,毛泽东对中国科技发展道路的探索经历了孕育、形成和成熟三个阶段。

孕育阶段:长沙求学时期。毛泽东于1893年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10年秋天,17岁的毛泽东到湘乡东山小学堂就读,正式开始接触自然科学知识。1912年秋到1913年春,毛泽东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修期间,广泛阅读了近代欧洲资产阶级学者的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论著,特别是潜心钻研了严复转译的《天演论》和《物种起源》。这使毛泽东更深入地了解了自然科学。1913年到1918年间,毛泽东来到湖南一师求学。在这里,他除了以主要精力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外,也更多地涉猎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随着毛泽东对自然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他更加坚信:“不信科学便死”,只有不断学习科学,研究科学,发展科学,中国才有希望和未来。1921年8月,毛泽东在湖南长沙与何叔衡创办湖南自修大学。自修大学的办学宗旨是研究各种学术,发现真理,造就人才;自修大学的研究范围包括科学、哲学、文学三类,科学是其中之一。

形成阶段:延安革命根据地时期。此时,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总负责人,已经认识到,不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就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也就担负不起指导中国革命的历史重任。这样,在毛泽东及其他领导同志的倡导和带动下,延安成立了自然科学研究会,开展自然科学的学习与研究工作。在成立大会的讲话中,毛泽东明确指出:自然科学是很好的东西,它能解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问题,所以每一个人都要赞成它、学习它和研究它。有人认为中国历来就没有自然科学,这是不对的。中国自有人类生活以来就要解决吃饭问题,而要吃饭就要进行生产,就有自然科学的萌芽,只不过后来没有把自然科学发展成为一个体系罢了。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人们为着要在社会上得到自由,就要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当然,自然科学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要在社会科学的指导下来进行,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然科学的发展却受到了限制,所以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毛泽东还说,马克思主义包含有自然科学,大家都要来研究自然科学,否则“世界上就有许多不懂的东西,那就不算一个最好的革命者”。在自然科学研究会的影响下,延安先后成立了十几个学会、创办了十几所学校。这些学会的成立和学校的创办,不仅普及了自然科学知识、促进了自然科学研究、培养了自然科学人才,还促进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军工生产,也为而后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干部储备和人才保证。这一切都和毛泽东一向重视学习与研究科学技术、重视选拔与培养科技人才是分不开的。

成熟阶段:建国后到“文革”前这一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华民族也焕发了青春的活力。在抗美援朝和“三大改造”结束后,毛泽东在领导我国经济建设的同时,开始着力发展中国的科技事业。1956年4月,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由周恩来、聂荣臻等具体负责,成立了科学技术规划委员会,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这个规划调整了全国的科研力量和机构设置,确立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基本框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也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特别是在尖端科学技术方面,60年代

我国已经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70年代初成功地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毛泽东还希望将来的中央委员会会有许多科学家、工程师担任国家的领导人,那时的中央委员会将是一个“科学中央委员会”。正是在毛泽东科技思想的指导和毛泽东的号召下,我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综上所述,毛泽东对中国科技发展道路的探索历经半个多世纪。尽管毛泽东晚年对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的认识存在一些失误和偏差,甚至有些方面还背离了他原来的初衷。但是必须承认,毛泽东的科技思想及重大部署,还是为我们今天的科学技术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毛泽东探索中国科技发展道路的理论成果——形成了毛泽东的科技发展战略思想

毛泽东对中国科技发展道路的探索,其理论成果是形成了毛泽东的科技发展战略思想。通过对散见于毛泽东许多著作、批示和信件中的有关论述,我们认为,毛泽东的科技发展战略思想言简意赅,寓意深刻,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科技发展地位论:认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毛泽东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科学的力量是一种生产力”的思想,对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1940年2月,他在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的成立大会上说道:“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毛泽东强调只有在科学实验中,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然;也只有把这种认识转化为科学技术并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人们才能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获得自由。这反映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思想的认同。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把学习科学技术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他曾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全党同志要适应这种新情况,钻进去,成为内行,这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新任务。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强调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从19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共计105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结束。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现在,“我国社会制度变了,第一个原因基本解决了……第二个原因也已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但要彻底改变,至少还需要几十年时间。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为了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发展,也必须努力学好科学技术,所以毛泽东一再重申:“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正是基于对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毛泽东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从而迎来了我国科学发展的第一个春天。

科技发展方针论: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出发、依靠群众并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而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1945年8月,毛泽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我们强调自力更生,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一切中外反动派。”1958年6月,毛泽东在一个批示中写道:“没有现代化工业,哪有现代化国防?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因此必须“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当然也要“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可见,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自力更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争取外援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或次要方面。在中国探索自己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前者是起主要作用的,后者是起辅助作用的。事实上,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和蓬勃发展,正是遵循了毛泽东提出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才不仅顶住了帝国主义的侵略、霸权主义的干扰,坚定不移地走上了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还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取得了“两弹一星”等辉煌的科技成就。历史充分证明也将不断证明,“走自己的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排除万难、勇攀高峰,是我国发展科技事业的立足点,也是在今后任何发展阶段都必须坚持的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

科技发展新路论:强调“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科学技术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对此,毛泽东是十分清楚的。1953年,他明确提出了“在技术上起一个革命”的思想,很快就被党和国家所接受和采纳,并迅速转化为具体实施的规划与措施。1956年春,毛泽东依据对当时中国所处的国内外形势的客观分析,为了使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不再受制于人,为了保卫国家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就开始有了中国也要研制原子弹和氢弹的想法。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被确定为中国科技发展规划中的最大重点,也就是重中之重。毛泽东还满怀信心地预言,我们用10年的时间就能研制出来,并请周恩来、聂荣臻等人来亲自制定规划与担任负责组织实施的领导工作。在科学家们积极研制原子弹和氢弹的同时,毛泽东在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又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重要指示,要求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制定发展火箭和卫星的具体计划。以上这些关于科技发展的真知灼见,足以说明毛泽东一直在执行他所探寻的“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的科技发展新路。实践证明,这条新路是符合当时中国科技发展现状的,也是切实可行的。“两弹一星”的研制及其爆炸、试验和发射成功,就是最好、最有力的明证。

科技发展主体论: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队伍。毛泽东经常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一到,何事不成”。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就不间断地向广大人民群众灌输这样的思想,并一直在反思和追问:为什么西方资产阶级能够做到的事,东方无产阶级就不能做到呢?更何况,中国人民是以勤劳勇敢和富有智慧而闻名于世的,中华民族还具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愿望、能力和水平。毛泽东这些充满激情、振奋人心、寓意深刻的教导和对国人的殷切希望,不断地深入到全国城市和乡村的每一个人心中,培养国民树立了只要西方资产阶级能够做到的事,东方无产阶级必定能够做到而且还会做得更快更好的气概、决心和毅力。这种勇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雄心壮志,能把一个民族的潜在能力和创造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但是,仅有这种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志气是远远不够的,为此还必须在实施中造就一支中国无产阶级自己的宏大、优秀和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大军。毛泽东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而“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在毛泽东看来,无论是搞工业的还是搞农业的、无论是搞商业的还是搞文教的,都要学一些技术和业务,并且特别强调:政治和业务是对立统一的。正如他所说:“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只有“又红又专”,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科技工作者,这也是毛泽东对科技人员的基本要求和殷切期望。

总之,毛泽东的科技发展战略思想是毛泽东对中国科技发展道路进行探索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揭示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社会主义科技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而对中国科技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全局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三毛泽东探索中国科技发展道路的实践成果——奠定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毛泽东对中国科技发展道路的探索,在理论上形成了毛泽东的科技发展战略思想,在实践中也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从而为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开创了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这也正是毛泽东科技发展战略思想实践价值的重要体现。

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硬件基础。这里的硬件主要是指研究机构的设立和研究中心的建成。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就任命郭沫若为中国科学院院长,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开始正式办公。当时,中国科学院只有20个研究所,到1956年发展到44个研究所,而到1965年则发展到106个研究所。也是在1965年,全国各地成立的科学研究机构已达到1700多个,基本上形成了遍布全国的、学科比较齐全的自然科学研究基地。与此同时,各个产业部门也都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设备条件比较好的科学研究中心。这样,国家层面和各个产业部门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中心相继建立起来,使新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基础科学研究体系,从而为调动各种资源开展科学研究、为取得重大科技突破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硬件基础。

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软件基础。这里的软件主要是指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和科研管理经验的积累。1956年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及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为了全面地引导科学技术研究为国家建设服务,在毛泽东的指示以及周恩来、聂荣臻等牵头的基础上,我国成立了科学技术规划委员会,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即“十二年规划”)。随后,我国又制定了《1963—1972年科技规划纲要》。客观地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组织制定并实施的这两次规划,都是将规划和计划融为一体的实体性规划,都包括了要实施的重大项目,因此取得的成效都比较好。特别是第一次即《1956—1967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不仅是新中国第一个,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规模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中长期规划。后来的事实证明,“十二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我国各项科技事业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它是国家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一次成功管理实践,因而也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管理经验。

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这里的人才主要是指科技人才,它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就质来说,科技人才是“优秀的”,即在世界观方面,它既要树立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又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在政治方面,它要“红”,也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决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在业务方面,它要“专”,也就是要掌握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就量来说,科技人才是“数量足够的”,即越多越好,也就是要培养大批知识分子。毛泽东的伟大功绩之一就是努力造就一支“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队伍,为开展科技革命服务。应该说,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科技人才,大多数是在这段时间里培养出来的。以中国科学院为例,1949年建院时,只有300多名研究人员,到1956年发展到2500多名研究人员,而到1965年则发展到24000多名研究人员。也是在1965年,全国专门研究人员已达到12万人。这些科技人员为建设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了自己光辉而战斗的一生。

总之,毛泽东对中国科技发展道路的探索以及所形成的科技发展战略思想,不仅使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并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当然,毛泽东的科技发展战略思想,对于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主要是起了根本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2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中国的科技、经济和社会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极大地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国防力量也得到不断增强,从而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建国后27年间打下的基础,包括各种设备条件、设立的各种机构、各种研究成果、培养的各类人才、积累的管理经验,等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科技方面的顺利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我们取得今天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7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