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刚:毛主席的统兵战略——随时掌握主动

作者:任志刚 来源:微信“往事越千年” 2017-04-13 929

毛主席的统兵战略——随时掌握主动

任志刚

任志刚:毛主席的统兵战略——随时掌握主动

上回说到,主席总结的战略,要求统帅高人一等,因为敌人也不是笨蛋。他们有各种资源可以利用的,自己水平不高也可以花钱请水平较高的。例如蒋介石就请了很多外国的军事顾问。

革命者并不代表着就一定水平高,比如共产国际指定的若干领导人就谈不上高人一等。所以主席说:

“在敌人第五次“围剿”时期“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和张国焘路线的战略指导之所以错误,主要地就在于没有作到这一点。”

每一步都需要计算的,就像下棋一样据说高手能算计九步。我听说过中国象棋有一个著名的残局叫做弃車算准九步杀。说的是一个高手,把车让给对方吃,算准了只要对方占这个便宜,第九步绝杀。战争的胜负在主席之前主要是看谁的优势明显。但是到了主席这里开始大概主要看谁算计的准确了。

所以主席说:

“总之,退却阶段时必须计算到反攻阶段,反攻阶段时必须计算到进攻阶段,进攻阶段时又须计算到退却阶段。没有这种计算,束缚于眼前的利害,就是失败之道。”

这就和俗话说的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打仗也是如此。本来是弱势,很难赢的,但是架不住天才会算计啊。会算计啊,弱旅也能胜强。当然了,本来就弱,还不会算计,那就只能失败了。我们就能看到,这里拼的是计算能力,也就是CPU,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主义和理想。即便有人不舒服不高兴,我们也要说实话,就是领袖不好当的,需要的条件非常高。

主席说:

“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这是反攻开始,即打第一仗时,不可忘记的三个原则。”

这还仅仅是反攻开始的三原则。

“第六节 集中兵力问题”

熟悉主席打仗的经历的人会产生一个感觉,就是似乎主席总是重复着某种东西,总是赢,赢到让人感觉似乎打仗也不是很难的。每回好像都是集中优势兵力,然后找一个占便宜的地形,然后就赢了。

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敌人不会,别人不会呢?原来啊

“集中兵力看来容易,实行颇难。人人皆知以多胜少是最好的办法,然而很多人不能做,相反地每每分散兵力,”

从诸葛亮的隆中对,后世文人赞之曰,未出茅庐三分天下。但是主席却认为隆中对暴漏了诸葛亮不会打仗,因为诸葛亮给刘备的建议就是让关羽这样的上将占据荆州,刘备自己带一彪人马,上手就是分兵的。所以主席说诸葛亮不懂集中。为什么呢?是要占便宜,舍不得放弃荆州啊。同样,蒋介石在解放战争一开始,兵力非常集中的情况下并没有直接追着解放军打,而是分兵了,蒋介石不知道分兵是错误的吗?其实蒋介石分兵是占便宜了,因为分兵占领城市啊。一占领地盘城市,股价立刻上扬啊,和英美大老板借钱更容易啊,你以为蒋介石傻啊。

在最初反围剿的时候,蒋介石就是集中兵力使劲追的,原因是在苏区没有他值得占领的大城市。所以不是大家不懂集中兵力的好处,而是有其他的更直接的好处在眼前啊。

所以主席说,不懂集中兵力“原因就在于指导者缺乏战略头脑,为复杂的环境所迷惑,因而被环境所支配,失掉自主能力”。

贪婪,舍不得是主因。

所以主席说:

“无论处于怎样复杂、严重、惨苦的环境,军事指导者首先需要的是独立自主地组织和使用自己的力量。被敌逼迫到被动地位的事是常有的,重要的是要迅速地恢复主动地位。如果不能恢复到这种地位,下文就是失败。”

原来啊,统帅的第一任务是抓取主动。在自己弱势的情况下,主席感慨说,被敌人逼迫到被动地位是常有的事情,所以统帅需要做的是迅速地恢复主动地位,做不到就会失败。

这依然和我们常常认为的正义必胜、仁者无敌不是一回事。主席强调的是统帅的抓取主动。这完全是取决于统帅的意志和思维,但是主席却说:

“主动地位不是空想的,而是具体的,物质的。”

“这里最重要的,是保存并集结最大而有活力的军队。”

这让我们想起了经济战中常常说,现金为王。真掐的时候看的是谁是活的力量,就是看统帅能集中多少能直接开打的军队。

主席告诉我们一个原本,就是:

“防御战本来容易陷入被动地位,防御战大不如进攻战之能够充分地发挥主动权。”

这里面很奇特的,就是进攻的一方往往是优势方,而优势方采取进攻往往又能集中兵力。对应的弱势一方,往往会采取防御,而防御的时候往往又是分散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古今中外的战争案例多数都是防御方采取阵线的防御方式,比如某某某防线,就说明防御者是线状防御的。所以一般是防不住的。

然而架不住有人能把事情想明白了。比如说,我们人看到的是太阳绕着地球转。但是五百年前出了一个天才说不是,搞反了,真相和我们看到的相反。结果真的是少数天才才能知道真相。战争的真相也是主席这样的少数天才看明白的。

“然而防御战是能够在被动的形式中具有主动的内容的,是能够由形式上的被动阶段转入形式上内容上的主动阶段的。完全有计划的战略退却,在形式上是被逼出此的,在内容上是保存军力,待机破敌,是诱敌深入,准备反攻。”

也就是说,主席在一开始就发现自己这样一点人马要打天下,要消灭蒋介石几百万军队,就需要随时掌握主动,就是说由于意识到在总体防御的状态下,时刻保持主动就成为能赢的唯一支撑。完全有计划的退却,就成为转化被动为主动。

“保存军力,待机破敌,诱敌深入,准备反攻。”

不懂这些,就成了撞大运了。打仗和经商一样,也不是总是输的。架不住运气好就会赢上一阵。第五次反围剿博古李德也赢过,一场遭遇战红军就赢了。结果更糟糕了。真正的会家,是要全面地抓主动的。

“要完全达到这种目的,集中兵力、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都是必要的条件。而集中兵力,是首先的和主要的。”

“集中兵力之所以必要,是为了改变敌我的形势。第一,是为了改变进退的形势。”

最初的时候,我们处于弱势,所以就要先退。但是也不能老是退啊,要转化成我们进攻,所以集中兵力先打一仗,赢了,形势立刻就转化了。集中兵力

“第二,是为了改变攻守的形势。”

“第三,是为了改变内外线的形势。”

“围剿”中的围剿,封锁中的封锁,防御中的进攻,劣势中的优势,弱者中的强者,不利中的有利,被动中的主动。从战略防御中争取胜利,基本上靠了集中兵力的一着。”

这样我们就能看出了,主席抓住了军事领域中的关键要素,不管是先保存自己,后消灭敌人这个关键的顺序,还是所有转换的枢纽是集中,这些战争要素就是被主席这样一丝一缕地梳理顺当的。

军事领域的独创性,使得中国革命能在完全劣势的状态下取得胜利。但是其他的领导人不懂啊。所以就成了主席赢着,其他人输着。主席例举了若干过去的教训。有“吉安之役”有“全线出击”。主席说

“全线出击的口号,是伴随军事冒险主义而来的军事平均主义。”

到了1933年,发展到了“所谓“两个拳头打人”的说法,把红军主力分割为二,企图在两个战略方向同时求胜。”

“结果是一个拳头置于无用,一个拳头打得很疲劳,而且没有当时可能取得的最大胜利。”

下面这段出现了毛选中罕见的一个词句,就是主席说出了“我”这一个字。主席的文章很少用我这个字的。但是在这里主席几次使用的就是我而不是我们或者其他的代称。

“照我的意见,在有强大敌军存在的条件下,无论自己有多少军队,在一个时间内,主要的使用方向只应有一个,不应有两个。我不反对作战方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主要的方向,在同一个时间内,只应有一个。”

这说明这种观点就是主席一个人坚持着的,最高决策层里没有一个人支持,所以主席直接了当说照我的意见。这就能明白,当年主席待在陕北窑洞里,看着世界地图上参谋标示的苏德战场上的态势图形,直接判断出德军必败的结论。这个希特勒作战就犯了同时和不同方向的几处开战的错误,所以主席说他必败无疑,这就是会者不难!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7
1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