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景:毛泽东与三线建设——一个伟大的战略决策

作者:张全景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1期 2018-08-04 630

毛泽东与三线建设

——一个伟大的战略决策

张全景

张全景:毛泽东与三线建设——一个伟大的战略决策

一、三线建设的伟大成就

攀枝花市是在三线建设中拔地而起的新兴城市,市名是毛主席决定的;建设方案是周总理指示邓小平同志亲自考察后,由毛主席确定的;又是全国唯一用“花”命名的城市。这里物产丰富,位置重要,战争时期是中国的大后方,和平建设时期是“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行政辖区有东、西、仁和三区和米易、盐边二县,人们简称为“有米有盐有东西,天时地利占人(仁)和”。但在旧社会,这里是一个“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穷地方,只有7户人家一棵树(攀枝花)。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攀枝花市已成为一座环境优美、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物阜民丰的现代化城市。人口达12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跨入全省先进行列,荣获全国、全省十多项荣誉称号,是全国四大钢铁基地之一,钒钛矿蕴藏量居世界首位,二滩水电站装机容量达330万千瓦。

三线建设是1964年由毛主席和党中央决策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战略。国家共投入2052亿元资金和几百万人力,历时15年之久,在西南、西北13个省区建设起来的以国防工业、基础工业为主的近2000个大中型工厂、铁路、水电站等基础设施和科研院所。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战略的伟大决策和英勇壮举,取得了显著成绩。

首先,改变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布局。在西部地区建成了一大批工业交通基础设施,新增了一大批科技力量,提高了西部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先后建成了一批重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和支线,使三线地区的铁路里程占全国的比重,由1964年的19.2%提高到34.7%。建成了一大批机械工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重点企业和基地,主要有攀枝花钢铁基地;成昆、湘黔、襄渝、南疆、青藏(西宁至格尔木段)、阳安、京原、焦枝、枝柳铁路;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贵州六盘水煤炭、钢铁基地和航空工业基地;重庆至万县长江沿岸的造船工业基地;陕西的航空工业、兵器工业基地;酒泉、西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秦岭火力发电厂、乌江渡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渭北煤炭基地、湖北江汉油田、陕甘宁地区长庆油田、河南中原油田等,都已经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工业支柱。

其次,在西部地区建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随着大批资金、科技人员和工业设施的投入,铁路、公路、邮电的开通,矿产资源的开发,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内迁,给西部荒芜的落后地区带来了千年难逢的发展机遇。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在边疆的荒山僻野中拔地而起,如攀枝花、六盘水、十堰、金昌过去都是山沟野岭,现在成为世界著名的钢城、煤都、汽车城、镍都,带动了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繁荣。

第三,加强了战备和国防力量。三线建设之初,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非常严峻,“帝修反”势力紧紧把我们包围起来。日本不与我们签订和平条约,美国违反朝鲜停战协定,仍在韩国驻军,第七舰队侵犯我台湾,并支持蒋介石窜犯大陆,英美法苏都在支持印度,对我虎视眈眈。越南战争,同样威胁中国。自1964年8月至1968年11月,美军作战飞机侵入中国领空155批383架次,被我击落32架,击伤4架,另有高空侦察机多次入侵,被击落20架。国民党海陆空军经常窜犯大陆,叫嚣反攻,高空侦察机一直飞到北京附近。自1959年至1967年,我先后击落其飞机14架,击伤2架。1965年的“8·6海战”,击沉蒋舰2艘。在我国北方边界,苏联陈兵百万,小的侵犯不断,1969年发生了珍宝岛战争。在这种非常危险的情况下,必须抓好战备,有备才能无患。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西迁,手忙脚乱,惶惶不安。而我们是通盘安排,未雨绸缪。当时,毛主席就说,我们不是帝国主义的参谋长,不是算命先生,不知他们什么时候打,不知小打中打大打,只要有了充分准备就可稳如泰山。当时的战备工作虽然对轻工业、农业、群众生活有一定影响,但也做了全面考虑,当时的口号就是“备战备荒为人民”,并不是孤立地抓战备。

第四,培育了建设时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内容,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笼统的。当时的三线地区大多是山区,交通不便,贫穷落后,条件很差。像成昆铁路全长1096公里,穿越地质大断裂带,设计难度之大、工程之艰巨均属前所未有,沿线山势陡峭、奇峰耸立,地形和地质极为复杂。在水中、泥中建设,用铁锤钢钎开山。全路开凿隧道427座,总延长341公里;架设桥梁991座,总延长927公里,相当于56座武汉长江大桥。桥梁、隧道总延长占线路总长度的40%。不少同志牺牲在工地上,有资料介绍,平均每公里就有一位烈士,全路有16处烈士陵园。这种精神只有在建设的实践中诞生,成为教育鼓舞后人的生动教材。

可以说,如果没有三线建设缩小了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那么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要实施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大战略,将会遇到原材料、动力供应和社会矛盾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三线建设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安全保障和物质条件。

二、对三线建设质疑的回应

三线建设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但有的人却持怀疑态度,认为战争并没有爆发,把形势估计错了;有的人认为把企业建在高山深谷之中造成了浪费等等。这种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1994年,美国一批机密档案解密,证实1964年美国确实制定了对中国进行突然袭击的计划。手段包括:由国民党军队实行破坏和进攻大陆,甚至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常规武器的空中打击以及战术核武器打击。只是由于我们的备战准备,美国人感到发动战争过于冒险,试图伸向战争按钮的手才缩了回去。同样,1969年三线建设的第二次高潮,也是在苏联的核打击威胁下掀起的。

三线建设的两次高潮,都是在面临美国、苏联袭击的威胁之下进行的。但是不是反应过度了呢?《毛泽东年谱》等大量资料证明,毛主席和党中央当时也是有打与不打两种考虑的。没有后方基地的中国,如果忽略战争的可能性,无疑是在拿国家命运赌博。因此,毛主席和党中央即使得出入侵战争的可能性较小的分析,也不能不考虑敌人违背理性的行动。从长远来看,进行三线建设,建立后方基地也是非常必要的、明智的选择。

还有人从经济角度对三线建设提出质疑,认为经济效益低,军工产品过多等等。当时,由于“靠山、分散、进洞”的原则,有的企业选址不当,有的缺乏论证,上马过急,产品过分为军工服务等问题,确实造成了一些浪费,但这只是少数。从1983年开始的三线建设调整改造战略,经过半年多的调查,基本摸清了状况:三线地区共有大中型企业和科研设计院所1945个,其中,符合战略要求,产品方向正确,有发展前途,经济效益好,对国家贡献大,建设是成功的,占48%;建设基本是成功的,但由于受交通、能源等条件的限制,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的,占45%;选址有严重问题,生产科研难以继续,必须调整搬迁的,只占7%。由此可见,三线建设从经济效益上来讲,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那么,如果当时不把大批企业从备战考虑建设在西部山区,是不是能免除后来的调整改造,效益会更好呢?历史唯物主义者看问题,必须从当时的历史情况去分析,要有底线思维,把立足于最坏的结果和争取最好的结果统一起来考虑,这是为国家安全必须付出的代价。就好比一个人买了保险,而意外事故并没有发生,但不能就此指责买保险是错误的。

当年的三线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毋庸讳言,三线建设本身也确实出现过失误。毛主席对可能产生的一些失误事前也都作过提醒。1964年6月8日,毛主席在政治局常委扩大会上说:“搞第三线基地大家都赞成搞快一些,但不要毛糙,只有那么些钱呀,地方的摊子要少铺,中央的摊子也要少一些。”1965年6月26日,毛主席在同有关负责同志谈话时说:“早就讲要他们注意三线问题,没有大注意。这次一来了就是一千多亿(指第三个五年计划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笔者注),这样老百姓怎么得了。搞这么大的建设,要供给粮食,运输搞不上去,西南三条铁路一下修不起来,钢材、木材供不应求,将来可能又要来个反复。不要把老百姓搞翻了。要他搞,要么就听不进去,就不搞,要搞就拼命搞。什么都怕过分,我先纠正他们一下,免得将来又反复。”“一件事情,不能看得那么容易。有人想三线建设好了再打仗,我看美帝国主义不会等你的。它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等你建设起来才打?也可能建设不起来就打,也可能建设起来又不打,要有两手准备。其实,大三线我有点担心,小三线我不担心,省里搞嘛,他有多少就搞多少。大三线就不同了,有的厂不能搬就不要搬。如鞍钢那么大,怎么能搬呢?旧的搬了,新的没有搞起来。能搬就搬,不能搬就算了。”“我就是怕我们的同志思想片面。”

五十年过去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历史已经证明,毛主席当年划分一、二、三线,把国防建设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决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科学构想。他对建设具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失误事先还作出过提醒。

三、三线建设的宝贵启示

总结回顾毛主席的三线建设思想和三线建设精神,能够得出这样一些启示。

1.要弘扬三线建设形成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线建设是在国民经济调整刚刚完成的时候进行的,国家的物质条件还很不丰富,在三线建设的过程中,又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这些都给三线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三线人”面对这些磨难,经受住了考验。从全国四面八方调集来的工人、干部、技术人员、解放军官兵,都是我们的技术骨干和政治骨干,当时叫作“好人好马上三线”。他们放弃了比较好的城市条件,在“天当罗帐地当床”、“两块石头一口锅”的艰苦条件下,毫无怨言地来到祖国的西南、西北。没有汽车和公路、铁路,靠人拉肩扛,把机器运进深山峡谷。没有住房,风餐露宿,建立起干打垒式的简陋棚屋。更为宝贵的是,他们长期扎根这里,“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用自己宝贵的年华浇灌出的奉献精神,在今天,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也要看到,由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人忘记甚至背叛了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腐败之风盛行。当前,中央把反腐败斗争作为兴党兴国的大事,除了采取法律和组织手段打击腐败分子之外,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十分重要的。要让全国人民和我们的干部看到,正是当年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我们今天良好的物质生活打下了基础。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他们,不要忘记这种奉献精神。

2.要提倡三线建设中形成的全国协作和讲纪律、讲规矩的作风

三线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支援内地落后地区。以攀枝花钢铁基地为例,参加建设的有冶金部、铁道部、煤炭部、化工部等13个部委,直接涉及四川、云南、贵州等几个省区,有关省区给予了大力支援,需要什么就支援什么。各行各业发扬协作精神,只要是三线建设需要的,一声令下,都千方百计地予以满足。这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今天,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市场来配置资源是一个重要原则。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富裕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恰恰在这一点上,有些人甚至个别部门,忘记了根本目标,把中央的要求当作耳旁风,我行我素,甚至对中央三令五申的问题置若罔闻。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要强化讲纪律、讲规矩。三线建设的协作精神和纪律观念,是值得学习的。

3.切实加强党的建设,进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

当年,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广大建设者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牺牲,斗志昂扬、拼搏奋战,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经常向党员、干部、职工进行形势任务教育,使每一个员工正确认识为什么要进行三线建设,从而增强献身三线建设的自觉性,同时从物质文化生活上关心职工,保护员工的积极性。在组织上分别采用铁道兵、工程兵、民工等多种组织形式,既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又培养出一大批科学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和党政领导干部,为建设新的项目准备了力量。像胡锦涛同志当年就在刘家峡水电站工作,王兆国同志在第二汽车制造厂工作,后来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现在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并不轻松,要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中国梦,任重道远。要解决现实的众多矛盾,必须把党建设好,把干部队伍特别是高中级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好。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要教育党员干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发扬优良作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4.要在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发扬三线建设的创新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以东部沿海地区出口为主的对外经济战略。我国GDP对外贸的依存度很高,世界金融危机以后,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东部沿海的对外出口出现了困难。中国经济必须开创新的市场和对外通道。世纪之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在三线建设基础上,又新建了大批高速公路和机场,向西打开了对外开放与合作的新路。形成了西北部由新疆、内蒙古至俄罗斯、中亚五国、蒙古;西部由新疆、西藏至巴基斯坦;西南部由云南、广西至东南亚国家的国际通道,不仅有利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而且将有利于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东部海域冲突。从2013年起,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战略。中国的西南、西北地区,也就是当年的三线地区,正好处于这一带一路的中央。向北,是陆上丝绸之路,向南是海上丝绸之路。三线地区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开辟这两个通道,三线地区的人才、技术、资金等市场要素的交流渠道将得到更大拓展,弥补在创新意识和某些领域的短板,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导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突破点。三线地区要发扬当年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做对外开拓的先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史国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教科书。30多年来,党史国史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重大研究成果。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党需要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党史国史工作也要继续努力,为专业化、系统化和科学化而奋斗。

三线建设,是我们党史国史研究的一座宝库,而且是刚刚开发不久的宝库。这些年来,三线建设研究者抢救了一大批珍贵资料,出版了许多著作、资料和回忆录,从多方面为国家的精神和物质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较好地发挥了党史国史的鉴今与资政作用。我相信,随着三线建设研究和三线精神的宣传,三线建设精神一定能够发扬光大,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4
0
0
2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