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毛泽东学习战略管理艺术

作者:张丙辰 黄立彬 来源:解放军报 2019-07-08 514

向毛泽东学习战略管理艺术

张丙辰 黄立彬

向毛泽东学习战略管理艺术

要点提示

战略管理是对全局的、长远的战略性问题的决策和管理,是旨在解决本组织生存和发展问题的管理艺术,主要包括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等环节。战略管理是最高层次的管理,是着眼全局的综合性管理,是面向未来的长远性管理。

二十世纪上半叶是战争频繁发生、战略对抗激烈、战略管理要求极高的时期。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家、战略家各显其能、各领风骚,导演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战争活剧。在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过程中,以其恢弘视野、睿智思考和独特创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略管理的成功范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战略管理艺术。

增强战略管理的前瞻性预见性

战略管理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前瞻管理,准确的前瞻性预见性是战略管理的内在要求和理想境界。高明的战略管理,必须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洞悉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发展方向,见事早于对手,行动先于对手,以先手先机赢得与对手博弈的主动权。战争的特殊性复杂性残酷性,决定了战略管理是一种风险很高的管理,必须具备很强的前瞻性预见性。毛泽东认为,“描画战争趋势的轮廓是必需的可能的”,并多次强调军事预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毛泽东在战略管理上的前瞻性预见性,一个重要表现是善于站在时代和战略高度,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作出科学的预测,从而为战略行动提供科学的方向引领,并据此提前做好力量预置。

善于进行战略前瞻和预判的人,就像屹立于高山之巅的巨人,目光远大,见事之于未萌;又像出没于山林之中的猎人,灵敏机警,察于秋毫之末。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就是战略眼光远大、战略洞察敏锐的战略管理者。对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他们把现实、未来贯通起来思考,形成对战争问题、战略问题的全局性认知;能够在复杂的战略博弈中,把握战略全局,预测发展趋势,预估行动风险,作出战略预置。在抗日战争初期,当人们对战争前景迷茫困惑、“亡国论”和“速胜论”甚嚣尘上时,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通过系统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趋势,作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战略判断,为处于黑暗中的国人指出了光明的前途。

从毛泽东战略管理的成功实践可以看出,战略管理前瞻性和预见性的重要意义在于,基于对事物发展方向、可能结局以及风险挑战的科学预判,制定战略目标、设计战略布局、选择策略方法,从而保持战略上的清醒和主动。同时,在战略管理实践中,还必须跟进做好基于科学预见的战略预置,提前在关系全局的重要方向和关键领域排兵布阵。历史和实践表明,战略预判越准确,战略预置越到位,形势发展的主动性可控性就越强,战略管理所体现出的意义和价值就越明显。

关照战略管理的整体性关联性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普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也是共产党人观察战争、认识战争、驾驭战争的方法论。在战略管理问题上,毛泽东强调要“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整体性关联性是毛泽东战略管理的重要特征。他认为,思考和决策问题应着眼于战争全局,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主要方向、重要支撑的突破推动全局的发展,并以全局的发展照应其他方向的发展;注意增强战略行动的整体协调性、前后一致性和内外互动性,使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相互支撑、良性互动、合力致效。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过程中,战略管理体现出鲜明的整体性关联性特征。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指导,把整体性思维、矛盾论方法、联系性原理,运用于战略管理之中,始终把中国革命战争作为一盘大棋来思考、一个整体来筹划,其高屋建瓴的全局统摄、神来之笔的战略布势、遥相呼应的配合联动,无不展现出一个伟大政治家、军事家炉火纯青的战略管理艺术。1946年6月底,党中央、毛泽东审时度势,作出了“中央突破、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以各解放区战场的整体联动,粉碎了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与此同时,为配合前线作战,我们党在广大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为前方军事斗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在国统区组织了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学生游行示威和罢课、罢教、罢工斗争,成为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形成了两条战线遥相呼应、相互配合的生动局面。总之,从战略管理的视角看,毛泽东在各主要战场和主要工作的战略安排上,既相互策应又浑然一体,既突出重点又算无遗策,充分体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高超的战略管理艺术,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毛泽东在战争指导上所体现的整体性关联性思维及其成功实践,在战略管理上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表明,成功的战略管理者,必须对战争全局有一个整体性把握、综合性设计,任何局部都要围绕全局、纳入全局、服务全局;必须善于找准决定战争全局的主要矛盾及其制约因素,以精心的战略布局和系统内诸要素的良性互动,推动主要矛盾的解决,进而达成战略性目标,保持战略性主动。

强化战略管理的灵活性创造性

俗话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略管理面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战争形势,在战争指导和战略决策上必须因时因势而变,方能保持战略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战略管理被看作是“对应变化的艺术”。毛泽东战略管理的灵活性创造性特征,是指他在进行战略管理过程中,总是基于效果而不是经验或教条来制定战略指导方针。当形势任务或环境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他总是善于以变应变,及时对战略指导方针作出调整。

在战略指导上,毛泽东从来不拘一格,强调一切从敌我双方实际情况出发,主动灵活地使用自己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迫敌就范,利用敌人的一切矛盾,孤立打击敌人,扬长避短,避实击虚。实事求是、灵活机动的思维品质,学贯中西、融通百家的深厚学养,使毛泽东在战略管理上获得了极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表现出鲜明的灵活性创造性。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毛泽东在战略管理上的灵活性创造性,愈是在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表现得愈加明显。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后,毛泽东主张在国难当头之际,国共两党应从民族大义出发,捐弃前嫌、共御外侮。通过有条件的释放蒋介石,使蒋介石接受了我党提出的“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主张,促进形成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抗日战争胜利后,阶级矛盾再次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也再次处在了战争与和平的十字路口。1945年8月,面对波诡云谲的时局,毛泽东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毅然作出赴渝谈判的重大决策,并最终达成《双十协定》。重庆谈判作为战后中国的重大政治事件,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战后中国的政治走向和政治格局。它不但表现了毛泽东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的高度历史自觉,而且表现出主动塑造态势、引领历史发展的主动创造精神,是其伟大革命生涯中体现战略管理的灵活性创造性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例。

毛泽东战略管理的灵活性创造性,体现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有机统一。理解运用好这一战略管理艺术,需要把握三个关节点:一是任何战略管理上的灵活性创造性,都必须从既定的、客观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离开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战略上的灵活性创造性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实现战略管理上的灵活性创造性,必须敢于摆脱一切先验的甚至是经典的思想观念或既有模式的限制束缚,倡导培养实事求是的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三是实现战略管理上的灵活性创造性,还必须善于洞察斗争双方时与势的微妙变化及发展趋势,找准用好能够扭转乾坤的战略支点。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3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