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远:毛主席读史的两条批注看他的制胜之道

作者:徐中远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4-03-16 672

徐中远:毛主席读史的两条批注看他的制胜之道

毛泽东主席晚年读《二十四史·新五代史》时,写下了两条关于读兵书的独有的批注。正确学习理解把握这两条独特的读书批注,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毛泽东这两条关于读兵书的批注,既直接关系到应当怎样正确理解、把握他的关于读兵书的思想理念及观点主张,也关系到我们应当怎样学习掌握军事理论、怎样运用军事科学理论解决实际军事斗争中的具体问题。就是毛泽东同志反复强调过的“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是为了用,学是为了解决实际军事斗争中的具体问题。“如果你能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2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17页)

下面,笔者就联系毛泽东同志的这两条读书批注,说说本人对这两条独有的读史批注的学习理解和相关的想法。

先说第一条批注:“兵书多坏事,少读为佳。”

这条批注,是毛泽东在读《新五代史》卷二十二《刘鄩传》第4-5面版心文字时,在第5面的天头上写下的。毛泽东在此为什么批注“兵书多坏事,少读为佳”?为便于读者理解毛泽东这条批注的意思,笔者还是先把原书版心这段文字的大致意思先向读者介绍一下。

这段版心文字说的是,晋庄宗在魏州时,多次用重兵压向刘鄩军营,刘鄩不肯出来迎战,但梁末帝又屡次催促刘鄩命令他出来迎战。晋庄宗和各位将领商量说:“刘鄩学习《六韬》,喜欢用机智用兵,本想向我示弱,然后袭击我,现在他被梁末帝逼着,一定想速战速决。”于是扬言说要率兵返回太原,命令符存审留守魏州,表面上率兵西归,却悄悄屯兵贝州。刘鄩果然上报梁末帝说:“晋王已经回太原了,魏州没有防备,可以进击了。”于是率领一万多人攻打魏州城东,晋庄宗率兵从贝州返回来袭击他。刘鄩忽然看见晋军,吃惊地说:“晋王怎么会在这里呢?”刘鄩带兵撤退,晋军追到故元城,庄宗和符存审两面夹击,刘鄩命令军队摆出圆阵抵御晋军。晋军两支部队配合,刘鄩大败,向南逃跑,从黎阳渡过黄河,到达滑州。

从上面记述的这段版心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熟读兵书《六韬》的刘鄩号称一步百计,喜欢照兵书战法机变用兵,缺少实战经验,晋军弄清他的这一弱点之后,便设计扬言说要率兵返回太原,命令符存审留守魏州,表面上率兵西归,给刘制造假相,实际上是悄悄屯兵于贝州。刘鄩果然以假当真,亲率一万多人攻打魏州城东,正中晋庄宗之计,晋军即从贝州返回来袭击他。此时,刘鄩本没有想到晋军会来得如此之快,当他撤退逃跑时,庄宗和符存审两支部又两面夹击,相互配合,刘鄩无招架之力,大败南逃。所以,毛泽东读完这段记述文字之后,即写了“兵书多坏事,少读为佳”的批注。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毛泽东写的第二条批注。

这一条批注,是毛泽东在读《新五代史》卷三十二《刘仁赡传》第4面版心文字:“仁赡字守惠,彭城人也。父金,事杨行密,为濠、滁二州刺史,以骁勇知名。仁赡为将,轻财重士,法令严肃,少略通兵书。事南唐,为左监门卫将军、黄袁二州刺史,所至称治”时,在天头上写下。毛泽东读此传亦作了许多圈画,在“少略通兵书”“略通”二字旁还画上圆圈。

从《新五代史》卷三十二《刘仁赡传》及这段版心文字中,我们就可以清楚看出,刘仁赡是五代南唐的一位将领。他年少时略通兵书,他在南唐先后担任左监门卫将军、黄州和袁州二州刺史,尽忠尽职,他所到任的地方都治理得井井有条。他领军作战有勇有谋,法令严明。南唐征淮时,他更重气节,拼死抵抗,屡建战功。周世宗在颁布的文告中说:“即使是以前各代的名臣,也没有几个人比得上他啊!”

刘仁赡虽兵书读得不多,但担任左监门卫将军、黄袁二州刺史等各项工作都做的很好。毛泽东对其行为表现感到满意。所以在此写下批注:“略通可以,多则无益有害。”

上述两条批注,一条是刘鄩精通兵书《六韬》,仍然老打败仗;一条是刘仁赡略通兵书,能打胜仗,能成为名震一时的将领。因此,毛泽东认为,“兵书多坏事,少读为佳。”兵书“略通可以,多则无益有害。”上述这两条关于读兵书的批注,实际上要表达的就是一种思想主张,就是兵书少读为佳,略通可以。这不是毛泽东读《新五代史》《刘鄩传》、《刘仁赡》的偶感而发,也不是临时激起的思想火花,它是毛泽东对读兵书的一贯的主张和看法,也是毛泽东多年进行革命战争实践的重要的思想认识和主要的收获感受,也是他取得诸多战争胜利的切身体会与重要的经验之谈。

笔者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在多种不同的场合表达过他对读兵书的看法、想法。

他在谈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常说,红军、八路军、人民解放军的将领,绝大多数没有上过什么学校,没有读过多少深奥的兵书,但仍然是经常打胜仗,最后打败了蒋介石的几十万军队,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伟大的解放战争的胜利。

1961年3月23日,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曾这样说他过去打仗的体会:“那时打仗,形势那么紧张,谁还管得什么孙子兵法,什么战斗条令,统统都忘记了的。打仗的时候要估计敌我形势,很快作出决策,哪个还去记起那些书呢?你们有些人不是学过四大教程吗?每次打仗都是用四大教程吗?如果那样就完全是教条主义嘛!我不是反对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原则非有不可。”

1965年12月21日,在杭州的一次谈话中,他更明白地说:“国民党的军官,陆军大学毕业的,都不能打仗。黄埔军校只学几个月,出来的人就能打仗。我们的元帅、将军,没有几个大学毕业的。我本来也没有读过军事书。读过《左传》、《资治通鉴》,还有《三国演义》。这些书上都讲过打仗,可是打起仗来,一点印象也没有了。我们打仗,一本书也不带,只是分析敌我斗争形势,分析具体情况。”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博览群书。毛泽东一生也重视读“无字之书”即“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这本大书。知识、才能从书本中来,从读“有字之书”中来;知识、才能也从实践中来,从读“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这本天大的“无字之书”中来。生命不息,读“有字之书”不停,读“无字之书”也不停。只有把这两个方面密切地结合起来,既重视读“有字之书”,又重视读“无字之书”,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不断地丰富,理论不断地升华,才能不断地提高。这也是毛泽东一生的一条重要的体会和从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得到的重要启示。

这里毛泽东批注的“兵书多坏事,少读为佳。”“略通可以,多则无益有害。”“少读”不是不读,“略通”不是不通。毛泽东不是反对读兵书,而是反对死读兵书,死记兵书战法,不研究、不分析当时具体的战争双方的实际情况,不从实际出发,只会照搬照套。最后,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毛泽东一贯主张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际。在实践中学,在实际中灵活地运用,丰富和发展理论。这是毛泽东反复强调并且躬身践行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本观点。刘鄩精通《六韬》,但不能结合实际灵活运用,不会把“六韬”理论运用到具体实际的战争中去,所以,老打败仗。刘仁赡虽“略通”兵书,但他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并能针对具体的实际进行具体的分析,深入地研究,针对具体的实际去加以灵活地运用,所以,他老打胜仗。

毛泽东这两条读史批注,一条是对刘鄩死读兵书,不会运用的教条主义的批评;一条是对刘仁赡重视理论结合实际,分析实际,研究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作风的肯定和鼓励。

笔者认为,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军事思想、军事谋略及其所用的战略战术,最主要的是他能把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军事思想与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实际,分析实际,知己知彼,针对具体实际,灵活运用马列主义军事理论。这是他从南征北战的大量的实战中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

上述的两条读书批注,也是毛泽东一生身经百战的基本经验之总结:兵书要读,要密切联系实际去读,要针对具体战争的实际去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战争,具体分析,具体运用。这是最重要的,这是取得战争胜利之本。兵书是要读的,但读多了,死读书,不在理解上多下功夫,打起仗来,不会灵活运用,也只能打败仗。所以,毛泽东写下了上面的“兵书多坏事,少读为佳”,“略通可以,多则无益有害”的两条批注。

(作者系毛泽东晚年图书服务管理工作人员,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原局长。)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7
1
1
1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