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远:不同历史时期,毛主席都读些什么书?

作者:徐中远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4-05-09 484

毛主席一生“为了什么”而读书

徐中远

“为了什么”而读书,这是读书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也是能不能自觉主动读书、能不能持久不懈读书、能不能一生下苦功发愤读书的根本问题。

周恩来总理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和崇高追求,并不知疲倦地、废寝忘食地为之奋斗奉献了一生。周恩来一生爱读书,一生读了很多的书,毫无疑问,是“为中华崛起”。全心全意“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中华崛起”而忘我奋斗、无私奉献追求了一生。这就是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

毛泽东主席“为了什么”而读书,而且为此一生不懈下苦功发愤读书的呢?

毛泽东一生对读书充满浓厚的兴趣,一生酷爱读书,一生日以继夜、孜孜不倦读书。他所以能这样做,就是因为他从思想认识上、从心理追求上、从成长成才成事成业的实际需要上,都很明白、很清楚,“为了什么”而读书。所以,他把读书学习作为自己一生的责任,作为一生自觉自愿的行动,作为人生一种从不懈怠的生活实践和人生追求。

学习毛泽东主席“为了什么”而读书,这是笔者为毛泽东主席晚年做图书服务管理工作受到的一条最深刻的启示。这个问题真正弄清楚了,读书学习自然就会“不用扬鞭自奋蹄”了,就会自己挤时间、下苦功夫积极主动地读书学习了。

毛泽东主席一生“为了什么”而读书?要说明白、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几个不同历史时期,毛泽东是“为了什么”而读书的。

徐中远:不同历史时期,毛主席都读些什么书?

一、青少年时代读书是为了改变剥削制度,拯救民族危难,是为了追求真理,实现远大志向

毛泽东从小就很喜爱读《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演义》、《隋唐演义》、《精忠岳传》等中国古典小说,他从所读的大量书籍里,发现书中的主要人物多是写的将相乡绅,很少有种地的农民。从而得出了书中的那些有名人物,大多都握有兵权,拥有土地,根本不必劳作,全靠农民供养他们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这为他以后要彻底改变剥削制度,建立一个新中国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1912年春,毛泽东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著名的湖南省立高等中学(后改名为省立第一中学)。半年后他就离开了湖南省立一中,到湘乡会馆(依托湖南图书馆)自学读书。在这里他如鱼得水,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每天图书馆一开门,他总是第一个进门的人。中午买两个烧饼充饥,又一直到图书馆关门,才最后一个出来。他之所以这样如饥似渴、刻苦读书,真实的体现出他高超的读书学习的目的。毛泽东曾这样说过:“我们求学不是没有目的的,我们的目的在改造现社会,我们的求学是求实现这个目的的学问。”(《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载《新时代》第1号。)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还读过近代著名历史文化经典:顾炎武的《日知录》,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日记》,谭嗣同的《仁学》,他在杨昌济老师的指导影响下,还非常用心读过《近思录》、《朱子语类》、《小学》、《四书集注》、《论语类钞》、《达化斋日记》等书。

1920年9月9日,毛泽东、何叔衡、易礼容等主办的文化书社正式营业。据《文化书社社务报告》第二期所载,自书社营业起,7个月内销售200本以上和100本左右的书就有《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社会主义史》、《新俄国之研究》、《劳农政府与中国》、《晨报小说第一辑》、《杜威五大演讲》、《社会与教育》、《克鲁泡特金的思想》、《托尔斯泰传》、《白话书信》、《尝试集》、《现代教育趋势》、《新标点儒林外史》、《新标点水滸》、《人生之意义与价值》等,还有销售最多的杂志《劳动界》、《新青年》、《新生活》、《新教育》、《时事新报》、北京《晨报》等杂志报纸。这些公开销售的书刊大都是毛泽东亲自挑选的,对毛泽东学习马克思主义进步思想影响很大。

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不仅关注重视中国古代近代历史文化书籍的学习,同时对西方“新学”历史、著述也很有兴趣。

在他读了郑观应《盛世危言》这本介绍西方文明的著述,开始“睁眼看世界”,下决心走出家乡继续学习西方的新学著作。在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第4号刊载的梁启超《新民说.论国家思想》一文的影响之下,像康有为《孔子改制考》这类打着传统旗号呼吁变法图强的著述,当时毛泽东也有兴趣阅读。

这个时候,他读书的兴趣已不再是《三国演义》、《水洴传》等小说了,而是18、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近代科学的著作,如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得斯鸠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论》等,对这些书籍的研读,使他比较集中地接受了一次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启蒙教育。特别是他每天都能见到的图书馆墙上挂着的那张《世界坤舆大地图》,更使他开阔了眼界,受到了启迪,大长了见识。通过这张地图,他知道了世界之大。由此,他联想起很多,韶山的劳动人民生活苦,湘潭的劳动人民生活苦,湖南的劳动人民生活也很苦,那么全中国、全世界的劳动人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种大多数人受苦,少数人享受的现象,是绝对不合理的,应当彻底改造!这就是青年毛泽东从读书中受到的启示。从此看出,毛泽东从青年时代就有忧国忧民,放眼世界,决心拯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受苦受难的人民的抱负和远大志向了。

1910年秋天,毛泽东17岁时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天地。临行前,他怀着非常激动的心情写下一首诗夹在他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以作告别。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用此诗借以表达自己一心求学、胸怀祖国、面向未来的崇高志向、决心和追求。

毛泽东在青少年时期读书与追求的实践表明,他在青年时期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1919年(26岁时),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写道:“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年轻的毛泽东,“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

毛泽东青年时期就立下的追求真理、拯救中华民族危难的远大志向,不是头脑里固有的。是在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共产党宣言》之后逐步形成的。《共产党宣言》是毛泽东读的第一本马列主义著作,时间是1919年12月,时年是26岁。后来的57年里,对这本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毛泽东不知反复读过多少次,这本书中的许多精辟论断,他几乎全能背下来。《共产党宣言》是毛泽东一生最爱读的、也是读的遍数最多的一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正是这本马克思主义的划时代著作,成了毛泽东选择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向导,使毛泽东树立了对共产主义的终身信仰。他自己曾说,读了《共产党宣言》这本书,“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可是这些书上,并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中国的蒋介石和陈独秀。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2页。)后来,毛泽东自己回忆说:正是《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著作,“使我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从此,毛泽东就开始了对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漫漫的执着追求,至死方休。

徐中远:不同历史时期,毛主席都读些什么书?

二、延安时期读马列、读大量哲学著作是为了总结写出指导中国革命斗争新的理论,引领中国革命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毛泽东、朱德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年被迫万里长征大转移来到陕北延安,毛泽东在延安13年。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为什么日以继夜、伏案苦读大量的马列主义著作和中外哲学书籍?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革命斗争需要新的革命理论指导,照搬当时共产国际、苏联的一套理论不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一些教条主义者主张照搬照套,使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遭受巨大损失。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指导。所以,毛泽东在延安日以继夜地读马列著作,读哲学著作。毛泽东说,我们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不能不写的。

很显然,毛泽东在延安时期读了大量的有关马列、哲学等书籍,目的就是为了总结写出符合中国革命斗争新的实际需要的新的理论。毛泽东在勤奋刻苦大量读书的基础上密切联系中国革命斗争新的实际写出的《论联合政府》、《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等等光辉的著作。就是这一时期最新的理论成果。这些新的理论成果对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对动员组织全党全国人民战胜国民党反动派和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指导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取得新的胜利等,都产生了巨大的指导、引领作用。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为什么如此发愤攻读马列著作和中外哲学著作呢?郭化若同志在《毛主席抗战初期光辉的哲学活动》一文中说道:“在红军由游击战发展到运动战初期,有一位王明路线的积极拥护者一进江西,就在反‘围剿’问题上和毛主席争论。第二次反‘围剿’横扫七百里的辉煌胜利,本已证明他是错了的,然而他不但不认错,还给毛主席送上一顶‘狭隘经验论’的大帽子。毛主席后来偶然提到说:‘我因此,到延安就发愤读书’。”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应该把学习哲学作为把革命和建设推向前进的一件不可忽视的大事。毛泽东的言传身教,对延安时期推动广大干部学习和钻研马克主义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延安岁月,毛泽东除了根据当时革命斗争实际的需要如饥似渴地研读哲学、军事学方面的中外著作典籍之外,毛泽东还率先垂范带头潜心研读当时能收集到的我国多种历史文化书籍。

他认为,阅读和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既要用中国历史文化来丰富、滋养、充实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阐述、继承发展中国历史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党的理论在实践中起到正确的和突出的指导作用。

徐中远:不同历史时期,毛主席都读些什么书?

三、新中国成立之后,读马列经济学方面的著作等,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以利指导我们伟大的经济工作。”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毛泽东在北京天安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毛泽东的读书重点转移到马列主义经济学经典著作上来了。这段时间他先后阅读过的马列主义经济学方面的著作有:《哥达纲领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经济学大纲》、《资本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有关政治经济学论文十三篇》、《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读得最多、下功夫最多的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阅读这些经济学著作,很明白,就是为了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遇到的诸多实际问题,就是为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就是为了更好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奋勇向前,等等。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初期,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种种实际困难和具体的实际问题很多很多。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和众多的矛盾?毛泽东此时带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拟从读斯大林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等,拟从这此著作中找到答案,找到启示,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这一段时间,毛泽东“为什么”读书?我们从1958年11月9日,毛泽东亲自写给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县四级党委委员的信中也可以看得很清楚。他在信中写道:“不为别的,单为一件事:向同志们建议读两本书。一本,斯大林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本,《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每人每本用心读三遍,随读随想,加以分析,哪些是正确的(我以为这是主要的);哪些说得不正确,或者不大正确,或者模糊影响,作者对于所要说的问题,在某些点上,自己并不甚清楚。读时,三五个人为一组,逐章逐节加以讨论,有两至三个月,也就可能读通了。要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革命和经济建设去读这两本书,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以利指导我们伟大的经济工作。……

为此目的,我建议你们读这两本书。将来有时间,可以再读一本,就是苏联同志们编的那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乡级同志如有兴趣,也可以读。”

毛泽东建议四级党委员读这两本书,目的很清楚,就是为了“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以利指导我们伟大的经济工作。”

直到1961年6月12日上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中又建议大家再读一读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问题》。他说:这本书只有极少数个别问题有毛病,我最近又看了三遍。他讲客观规律,把社会科学的这种客观真理,同自然科学的客观真理并提,你违反了它,就一定要受惩罚。我们就是受了惩罚,最近三年受了大惩罚。

对《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问题》一书,毛泽东在这里说“我最近又看了三遍”。本书从1953年中文版出版特别是从1958年以来,他又多次强调,号召大家读这本书。这次他说“又看了三遍”,他看过的本子至少有四种,在多种会上还与大家一起读,一起讨论。由此可见,毛泽东当年读此类书下了多少功夫。

徐中远:不同历史时期,毛主席都读些什么书?

四、读自然科学、科学技术书籍是为了学习掌握新的理论,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更好地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毛泽东对自然科学、科学技术书籍的学习和钻研,融贯他的一生。

自然科学、科学技术书籍浩如烟海,典籍繁多。作为一个立志改造世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一生都在注意尽可能地挤出更多的时间阅读各种自然科学著作,或从各种书刊中了解一些世界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学术思想的大概。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农业生产经过恢复走向发展。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期间,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等等。为了领导做好这些工作,毛泽东常常通宵达旦学习阅读农业、土壤、机械、物理、化学、水文、气象等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而且要求全党的同志这样做。

1962年,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说过:“拿我来讲,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工业、商业,我就不大懂。对于农业,我还懂一点。但是也只是比较地懂得,还是懂得不多。要较多地懂得农业,还要懂得土壤学、植物学、作物栽培学、农业化学、农业机械,等等;还要懂得农业内部的各个分业部门,例如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等;还有畜牧业,还有林业。我是相信苏联威廉斯土壤学的,在威廉斯的土壤学著作里,主张农、林、牧三结合。我认为必须要有这种三结合,否则对于农业不利。所有这些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我劝同志们,在工作之暇,认真研究一下,我也还想研究一点。但是到现时为止,在这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我注意得较多的是制度方面的问题,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302---303页。)

1963年12月,聂荣臻等向毛泽东汇报新的十年科学技术规划的时候,毛泽东说了两段极重要的话:“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府、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科学研究有实用的,还有理论的。要加强理论研究,要有专人搞,不搞理论是不行的。”(《毛泽东文稿》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350页。)

毛泽东虽然不是一位专门从事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研究的专家,但他却把对自然科学研究、技术科学研究当作自己的重要责任,并予以高度重视的伟大领导人。他一生都在尽可能地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学习和了解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各种知识与发展的情况。延安时期如此,进城以后的时期如此,直到逝世前几年,视力很差了,全身患病了,卧床不起了,每天他还非常用心地阅读一些印成大字的自然科学书刊,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杨振宁的《基本粒子发现简史》、《动物学杂志》、《化石》杂志、《自然辩证法》杂志、《科学大众》等。直到1976年,在他生命垂危的最后岁月,他还在读英人李约瑟著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领域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这与毛泽东主席的重视与正确引领是分不开的。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重视和支持下,我国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总体素质、专业研究水平等都在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提高。科学技术新发明、新技术、新成果等纷纷涌现,原子弹、氢弹试验爆炸成功等喜讯也传遍神州大地,传遍全世界。

徐中远:不同历史时期,毛主席都读些什么书?

五、读二十四史等历史和各种史籍是为了从历史中寻求、汲取治国理政富民历示经验、启示、教训,为做好现实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为了“以史为鉴”,为了“古为今用”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没有出国留学。当年他的同代人中有不少人出国求学了,他的同学中也有劝毛泽东出国磨砺,如新民学会会友罗学瓒在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说:“惟弟甚愿兄求大成就,即此刻宜出洋求学。若少迟延,时光既过,人事日多,恐难有多时日求学矣。……润之兄啊!你是一个有志的人,是我们同伴中所钦佩的人,你如何带一个头,学他十年八载。异日回国,……各抒所学以问世,发为言论作社会之唤醒提倡者。”其言辞之恳切,期望之宏大,真是感人。

但毛泽东最终还是留了下来,留在了国内。他为什么要留下来呢?当时,他认为留在国内探索有以下三条好处:

1、“看译本较原本快迅得多”,利于在“较短的时间求到较多的知识。”

2、“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内,要占个半壁的地位。然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中国文明,有人似应先研究吾国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学才有可资比较的东西。”

3、“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微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这层功夫,如果留在出洋回来的时候做,因人事及生活的关系,恐怕有些困难。不如在现在做了。”(《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474页。)

在另一处,毛泽东还说过:“我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我所知道的还太少,假使我把时间花费在本国,则对本国更为有利。”(《新民学会资料》第402页。)

毛泽东虽然没有走出国门,壮游世界。相反,当许多人都在国外住洋房,吃面包时,他却走向了中国的穷山僻壤,走向了社会的最底层,住茅屋,吃南瓜。通过调查了解中国社会问题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从读“无字之书”中获得了丰富的中华民族的社会历史知识。

毛泽东青年时期的这些想法、看法、做法,特别是他的“似应先研究吾国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的主张,这与他后来下功夫读《二十四史》、读《资治通鉴》等史籍是密切联系的。前者是因,后者是果。毛泽东晚年还那样不分昼夜地多种读历史文化书籍,最主要地还是为了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就是为了对自己的国家知道得更多一些、更深入一些、更全面一些。

毛泽东一生下苦功读《二十四史》、读《资治通鉴》等我国历史文化典籍,就是为了更多、更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了解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了解中国“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了解中国“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只是毛泽东读史、学史的目的之一。毛泽东读史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借鉴历史,为了从历史中寻求、汲取治理国家的智慧、方略、启示、经验、教训,让其更好地为做好现实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鉴往知来,是为了治国安邦、富民强国。学习了解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遗产,有批判地继承和发展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的精华,汲取对今天、明天、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建设和发展有益的东西,让其更好地为做好现实各项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这是毛泽东酷爱历史文化,孜孜不倦地学习研究历史文化的一贯的主张。

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就强调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1960年12月24日,毛泽东在会见古巴妇女代表团和厄瓜多尔文化代表团时的谈话中对中国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又一次作了很好的阐明。他说:“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主要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有人民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要把封建主义的东西和非封建主义的东西区分开来。封建主义的东西也不全是坏的。我们要注意区别封建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时期的东西。当封建主义还处在发生和发展的时候,他有很多东西还是不错的。反封建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全部可以无批判地利用的。封建时代的民间作品,也多少都还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影响。

我们应当善于进行分析,应当批判地利用封建主义的文化,而不能不批判地加以利用。反封建主义的文化当然要比封建主义的好,但也要有批判、有区别地加以利用。我所了解的是这样,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这样。至于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我们现在还没有做到。中国古典著作多得很,现在是分门别类地在整理,用现代科学观点逐步整理出来,重新出版。”

“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这样的主旨是毛泽东晚年读《二十四史》等历史文化典籍的内在主要的动因。他老人家晚年不仅下了很大功夫读二十四史,而且还下了很多功夫读《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纲鉴易知录》、《通鉴纪事本末》、《续通鉴纪事本末》等多种中国历史文化典籍。

尽管毛泽东晚年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使他的人生追求、国家民族的追求走了曲折的路。严重的困难,艰苦的探索,年老体弱多病的身躯,并没有挫伤或损害他对真理、对远大志向的追求,改造旧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造福全世界、全人类的宏伟目标,依然激励着毛泽东从书本中、从实践中、从群众中去探索,去思考、去找答案、找智慧、找办法、找良策。这是他的逻辑信念,这是他的心理企盼。这就是毛泽东为什么一生不懈读书的真谛。

毛泽东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是一个从不服输的人,是一个意志非常坚强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面对国际、国内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客观实际,在党和国家十分危难的时刻,在多种病魔缠身的日子里,他老人家每天毅然不停的在书海中遨游,在学海中采撷,不停地思考,不停地追求,毛泽东毅然统帅中国这艘伟大的航船乘风破浪,不停地朝着远大的目标艰难前进。这是毛泽东晚年为什么每天还不停地、无休止读书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也是他每天不停地、无休止读书的内在的主要动力。

从毛泽东一生的读书生活实践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毛泽东一生下苦功读书、发愤读书、不知疲倦地读书就是为了实现他的拯救民族危难、造福广大劳苦大众和建设富裕强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远大抱负、人生追求,这是他发愤读书的总的目的、长远的目的。正因为他有这样长远的目的和追求,所以,他读书总是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有用之不竭的动力。与此同时,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前进发展阶段,面对阻碍中国人民革命斗争胜利发展的种种思想理论问题和种种实际问题,他还有各自具体的短期需求、具体的短期目的,包括做好短期实际工作的需要,包括丰富本人的知识、智慧、谋略和提高本人水平、能力等主观方面的需要与需求。根据具体的客观、主观需要和需求,来选定读书的内容和读书的方法。这样密切联系客观、主观的具体实际读书,针对性强,读得进,理解快,记得住,用得上,收效多。越学越感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愿学,越学越想学,越学越需要学。

毛泽东把“为了什么”读书融入到他一生的奋斗、追求的实际,融入到一生工作、生活的实际。

综上所述,纵观毛泽东一生的读书生活实际,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毛泽东“为了什么”而读书,既有人生长远的读书目的和需要,又有人生短期的目的和需要。既有长远的目标追求,又有近期的阶段性的目的需求。“为了什么”而读书,毛泽东从思想认识上,从他当时的心理需求、行动追求上都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毛泽东一生中把有限的剩余时间,有限的人生精力总是用来读书。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习到老,为全中国人民无私服务到老、奉献到老。

工作、读书、吃饭、睡觉,这是毛泽东人生中的四件大事。他常说:饭可以少吃,觉也可以少睡,书可不能少读啊!在四件大事中,读书生活应当是他占用时间、耗费精力比较多的。特别是晚年的岁月,面对诸多不同的思想理论问题和复杂多样的国际国内社会诸多的实际问题以及他本人的身体健康实际与心理情感实际,毛泽东每天几乎都在读书和学习。

毛泽东主席“生命不息,至死方休”的读书思想、理念和实践,是毛泽东几十年读书生活实践为我们用心构筑起来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毛泽东一生“为了什么”而读书?毛泽东一生为什么酷爱读书?总起来说,就是为了改造旧中国,拯救民族危难,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造福全世界、造福全人类,为了实现共主义而读书。简单的说,就是“为党为国为民谋利造福”而读书。

学习毛泽东同志“为了什么”而读书,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毛泽东全心全意为全国各族人民谋利造福而读书的思想、理念和一生的实际行动。毛泽东把自己的一生、一切都无条件地奉献给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民族和伟大的人民。

毛泽东一生心中只有人民,一切都是为了人民。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一生都在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谋利造福而读书。他把读书学习作为自己一生的神圣责任。

读书学习,毛泽东一生的追求与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的光辉典范。

(作者系毛泽东晚年图书服务管理工作人员,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原局长)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8
0
1
0
2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