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上海语文课本删古诗,要禁得起“吐槽”

作者:社评 来源:环球时报 2014-08-28 530

 环球时报:上海语文课本删古诗,要禁得起“吐槽”

  【环球今日评--环球时报环球网出品】开学在即,很多上海的家长注意到:今年上海新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不仅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诗,而且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

  这个给教材瘦身的举措在网上引发热议。有人认为,上海市教委向教材“开刀”是很好的减负措施,可让小学生有更多时间巩固其他课堂知识和开展兴趣阅读;但更多的人则是心存疑虑,认为此举矫枉过正,尤其是旧版课本中的8首古诗全部被删。

  社会公众对同一件事情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原本就再正常不过。现在的互联网又高度发达,给了不同的人表达自己观点的广阔空间。因此一旦一件备受关注的事情出来,网上的评论就会呈现一种“铺天盖地”之势,其中的“吐槽”似乎也更显眼。

  这次上海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瘦身”,就被抛到了这样一种舆论场中,类似“中国传统文化绝对不能删!”“该删的不删,不该删的删”这样的反对和“吐槽”颇多。

  据了解,在教材修改工作上,上海市教委开展调研,倾听一线教师对于旧版小学教材使用情况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了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修订。而且,虽然新版教材删除了8首古诗,但这些古诗会保留在听力材料中,因此并不能说古诗就退出了一年级的语文课本。

  我们在“减负”上喊了这么多年,总得有些实质性的取舍。要是把古诗删了,有些人说这是“扔了传统文化”;可要是不学英语了,这些人又会说是“要跟国际社会脱轨”。对学生课业中已有的东西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那“减负”怎么能推行呢?

  现在,上海市教委在课本中删除一些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费时费力而效果又不是特好的内容,留下更符合这个阶段学生学习的内容,不算坏事。上海市教委的做法出发点是好的,而且整个决策过程也算严谨有序。

  舆论场中有反对声和“吐槽”,是政策制定部门无法左右和避免的,它们只能是在决策过程中尽量做好自己,让其制定的政策措施禁得起“吐槽”。在此过程中,政策制定部门也应对外解释好自己,尽量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改革从来都不容易,但它总得超前推进。推进教育改革,就是逆水行舟。如果面对问题而不作出改变,那就意味着退步。像上海市教委这样,经过科学合理的决策过程推出改革措施,应该值得鼓励。(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部编辑)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0
0
0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