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冲及:踏遍青山人未老

作者:金冲及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08-06 535

 7月的一天,在金冲及工作了20多年的中央文献研究室办公室,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学术人生。

  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

  从1951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至今,金冲及治史63年,做“双肩挑”领导干部53年。

  金冲及说:“我们这一代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在险恶的环境中经过自己的比较、选择而接受的。”1947年,16岁的金冲及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刚进入大学是用功读书的”,但眼看着国家和社会的状况一天天坏下去,他再也无法平静地读下去了,全身心地投入到当时的爱国民主运动中,并于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逐渐接触到马克思主义。

  弗洛伊德、尼采、叔本华、汤因比等人的思想都曾进入过金冲及的视野,“这些学说在某些问题上提出的见解是相当深刻的,能够给人以启迪”。但在接触马克思主义并作了比较以后,金冲及眼前顿时打开了一个新天地,原来千头万绪的历史现象似乎一下子变得井井有条,这是任何学说都无法比拟的。金冲及说:“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其他学说能够从根本上代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成为金冲及自觉开展学术研究的指南。25岁,他的第一篇论文《对于中国近代历史分期问题的意见》就发表在1955年的《历史研究》上。文章提出近代史分期应该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结合起来”为标准,至今仍有启示意义。之后,他和胡绳武又合作出版了《辛亥革命史稿》(四卷本)等著作。

  70岁以后,金冲及又利用空余时间撰写出版了多种史学著作。这些著作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写成的。

  “当代人要敢写当代史”

  金冲及的治学主张有很多。其中,当代人要敢写当代史、史学创新要有特色、做学问要有广阔的视野等主张时常被人谈起。

  我国历史上有隔代修史的传统,但金冲及认为当代人也可以而且应当写当代史。“当代人和后人各有各的作用,谁也不能替代谁。”金冲及说,历史研究工作者把他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时代、亲眼看到或直接听到过的历史,在经过严肃研究后写下来,“实在是一种无可推托的历史责任”。

  创新是学术具有内在生命力的一种体现。金冲及提倡历史研究的创新应从史学的性质、特点出发,围绕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展开。他说,研究历史需要沉下心来,钻研大量丰富的历史资料,实事求是地进行具体分析。“如果丢掉历史学的这个特点而另搞一套,就很难谈到历史学的创新了。”

  1972年,金冲及调至文物出版社,在此工作的10年间,他系统学习了考古、青铜器、陶瓷、古建筑、书画等方面的知识。这段经历让他进一步体会到,做学术研究“视野一定要广阔”,要拥有“跑野马”式的博览兴趣,这样“思想境界和素养就会不知不觉突破狭隘的视野”。1991年金冲及参加了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的写作,又“多次听到胡乔木同志对党史中许多复杂问题的分析”,自己仿佛得到了两位大师手把手的指点,“视野进一步开阔了”。

  “‘双肩挑’要学会提高工作效率”

  “我这一辈子都是‘双肩挑’。”金冲及担任领导干部的53年里,负责很多具体行政工作,史学研究有时只算是“业余爱好”,但再忙他仍坚持抽出时间进行学术研究。

  时间紧怎么办?金冲及说办法是不等不怨,努力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其实担任行政职务也有利于真切地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提高分析能力,这不是单靠读书就能得到的。”金冲及乐此不疲。

  2004年,“经过多次申请”后,74岁的金冲及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如今,他每周有两天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每天工作10个小时左右。今年他还担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博士生导师。

       “如果健康和精力许可,希望还能继续在史学领域内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金冲及说。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8月4日629期)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1
1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