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看长征: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

作者:刘向东 蔡琳琳 李悦 来源:北京日报 2016-08-11 573

外国人看长征: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

这是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8月在豫旺堡(今同心县预旺镇)拍摄的经典照片《抗战之声》(资料照片)。这张照片曾出现在《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中文版的封面上,画面上的小号手为红一方面军营教导员谢立全。作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特有的精神魅力,不仅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成为突破时代和国界的伟大事件,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 80年来,许多国际友人对长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盛赞红军长征。他们中有著名的领袖人物、军事统帅,也有专程来中国采访报道的记者、作家,更有一些外国人来到中国重走长征路,体验长征精神。新华社发

作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特有的精神魅力,不仅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成为突破时代和国界的伟大事件,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

80年来,许多国际友人对长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盛赞红军长征。他们中有著名的领袖人物、军事统帅,也有专程来中国采访报道的记者、作家,更有一些外国人来到中国重走长征路,体验长征精神。

外国政治家评长征:无可匹敌的伟大史诗

长征在国际上形成的巨大影响,让很多外国政治家叹为观止。他们不吝赞美之词,盛誉长征在世界史上的震古烁今。

二战期间战功赫赫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称长征“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史诗,是一次体现出坚忍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

长征是伟大的史诗,又“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的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也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国际知名战略学家、曾担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于1981年7月携全家一起赴贵州、四川,重走了一段长征路。“在我们走近大渡河时,曾经一度怀疑它是否真的像长征战士在回忆录中描述的那样水流湍急,险象环生”,参观大渡河后他在《沿着长征路线朝圣记》中写道:“及至亲眼目击,才知并非言过其实。这条河水深莫测,奔腾不驯,加之汹涌翻腾的旋涡,时时显露出河底参差狰狞的礁石,令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

即便是不愿意红军主力退出中央苏区进行充满危险的远距离战略转移的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也在长征胜利结束后发出感慨:“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蒋介石斗争了十几年,经过长征到达了陕北根据地,这是件可喜的历史事件。”

外国友人写长征:红军精神铸就不朽功勋

由于红军长征胜利在世界上产生的巨大影响,数十年里,不断有记者、作家、友好人士采访、著述、评论长征。起初,很多外国人是带着好奇的态度来看待长征的,但经过严肃的考证和思索后,他们成为了长征的赞颂者、崇拜者和长征精神的传播者。

美国著名女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对长征有具体的了解是1936年初在上海,她听到从延安派到上海工作的长征亲历者冯雪峰的讲述。冯雪峰的叙述“虽然是平静和真实的,但是充满了无数难以置信的艰苦和不屈不挠的图景”。正是这种“图景”,驱使史沫特莱一往无前地奔向延安。

19373月至7月间,史沫特莱和朱德进行了几十次谈话,成为她后来写《伟大的道路》的基本素材。她说:“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都不足以说明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更不能描绘出参加长征的红军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他们所受的苦难。”“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而且不仅于此”,她满怀信心地预言,“长征已经完成,红军正在继续创造历史”。

来到陕北一探长征究竟的,还有时任燕京大学新闻系教授的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6月至10月他对毛泽东和红军进行了深入的采访。193710月,斯诺在英国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书中,斯诺把长征誉为“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

40多年后,斯诺的老朋友、美国著名记者兼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出版了长达30万字的著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在书中,索尔兹伯里称长征“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敢和力量的伟大史诗”,“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长征终于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被“红军以不可思议的英勇精神”感动的还有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她在《早晨的洪流——毛泽东与中国革命》一书中记述了长征的历史和红军一往无前的英勇精神,由于中国红军及工农大众的“坚忍不拔、英勇和不屈不挠的信心,长征成了一首英雄诗,成了惊天动地的功勋。”

外国军人谈长征:他们是真正的军人

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面对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和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全军将士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不怕牺牲、英勇战斗,面对敌人的优势兵力,充分发扬军人血性,巧妙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最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在世界军事界,长征精神成为了珍贵的精神财富和军事财富。

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缪尔·格里非斯将军在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书中,拿红军长征和公元前4001万希腊人从波斯到黑海的撤退做了比较,“希腊人和中国人,同样忍受了酷暑严寒,干渴饥饿;同样爬雪山,食草根,眠雪野,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但是,长征是“一次更加雄伟的壮举”。“中国共产党人,以他们反复经受的考验证明,他们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能够击败下定决心要消灭他们的敌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以色列国防军退役军官武大卫很早就听过中国红军长征的故事,“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和组织,红军是不可能从敌人的围剿中完成大规模战略转移的。中国红军走了两万五千里是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我从长征故事中学会了如何严格要求自己,如何坚决服从命令。”就这样一直怀揣着“长征情结”,2005年他终于得以“圆梦”,用汽车加步行的方式,按照红三军团的路线走完了长征路。他说:“这次长征之行,让我知道了什么样的军人才是真正的军人,才是能够打胜仗的军队,才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军队……中国红军表现出来的精神是全世界的珍贵财富,值得世界各国军人景仰和学习。”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1
0
5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