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红色基因永续传承

作者:佚名 来源:解放军报 2017-08-27 636

为了红色基因永续传承

 

习主席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军队档案记录着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辉煌历程,承载着我军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红色记忆。

  90年栉风沐雨,90年薪火相传。伴随着我军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的伟大进程,档案事业始终以独特的方式记录历史、传承军魂、服务建设、保障打赢,在赓续红色基因、助力强军兴军中砥砺前行!

  历史无声,档案有痕。不断充实的档案资源,丰富了人民军队辉煌的历史记忆,延续着我军发展壮大的红色基因链条——

  收集“火种” 守护历史

  收集一份档案,就等于建立一幅“红色家谱”;保留一份档案,就等于守护一粒“革命火种”。

  骄阳似火,素以凉爽著称的西部城市兰州,今夏出现罕见高温。西部战区陆军某档案馆,这个夏天也格外“热”:库区外,工作人员正卸载从整编部队移交来的一箱箱档案;库区内,业务人员正忙着清点、整理、消毒,运送档案的手推车穿梭在楼道……

  相似一幕在全军各个档案馆、各个转隶单位次第上演。已连续奋战数月的南部战区某档案馆副馆长曾媚告诉记者:“军队改革的攻坚期,也是档案收集整理的高峰期,我们立下了军令状,一定要在部队转隶移交、撤销移防前,将档案应收尽收、及时进馆!”

  在军队调整改革的关键时刻,为完整留存各部队重要历史记录,确保传统不断线、基因不断链、资源不流失,军委办公厅专门发文,对改革中撤并降改单位档案移交管理进行全面规范。档案工作主管领导强调:“改革期间档案移交管理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时效性,这是对历史负责,对事业负责,必须把这项工作做得细而又细、实而又实。”

  撤并降改单位工作千头万绪,档案移交分类千差万别,有的单位历史上数次整编,档案收集起来极为困难;有的单位缺少业务骨干,档案管理基础较差;有的单位从接到命令到完成整编仅有数日,收集移交档案只能加班加点、争分夺秒。档案战线与时间赛跑,展开了抢救收集整编单位档案的大会战。全军档案主管部门未雨绸缪、预判在先,编印下发《改革期间档案移交管理21个具体问题》,强化检查督导,列出任务清单,对相关单位的档案移交都做到细化到件、精确到天、责任到人。陆军档案馆专门开设了咨询热线,印发《改革期间档案移交33问》,海军档案人员到数十个师旅以上单位进行巡回帮带。“脖子以下”改革实施以来,一大批星散在各单位的珍贵史料,得到及时收集、妥善保管。据统计,全军各级档案部门已收集进馆档案20余万卷、文件资料260多万件,相当于新增了一个综合档案馆馆藏。

  档案丰富而准确,是三军之福;档案残缺而讹误,是三军之祸。每一份来之不易的档案,既凝结着燕子衔泥般的尺寸之功,更见证着革命的风雷激荡和胜利的来之不易。

  风雨长征路上,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为了使党和军队重要档案安全转移,中革军委组织专门运输队,将文件资料等重要物资随军前行,并要求军团以上领导随身携带重要文件。在长征最艰难的时候,为了轻装简行,毛主席甚至连自己仅有的一件皮大衣都扔了,却把装有文件的箱子一直带在身边。他说:性命可以牺牲,这些文件绝不能丢!

  据统计,红军到达陕北时,从血雨腥风中带到根据地的文件资料只剩50余斤,约数千件。这些经过战火洗礼的档案,既是革命历史的宝贵记忆,又是军队档案的珍贵火种!

  习主席对档案工作高度重视,曾经指出:“档案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档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时习主席参观古田会议旧址和纪念馆,追根溯源,重温我党我军光荣历史;视察陆军机关时,指出要扎实推进“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视察太原某基地时,首先去的就是军史馆,在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前驻足良久,要求发扬历史中赓续的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精神……

  军队档案工作坚决贯彻习主席和中央军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讲政治、铸军魂,抓改革、促建设,勠力同心、埋头苦干,注重顶层设计,优化体系结构,加强业务建设,积极开展中外军事档案合作交流,军队档案事业发展迎来新的春天。

  遍查史料觅真迹,紧贴中心求作为。档案作为最权威最完整的历史记录,正在成为助力强军的重要信息支撑——

  激活资源 服务全局

  坐落在北京昆玉河畔的解放军档案馆,珍藏着数十万卷我军历史档案。在这座丰碑型的建筑里,每一件档案都承载着人民军队90年的深厚记忆,都凝聚着人民军队的血性荣光和无往不胜的制胜密码。

  1981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案)时,要求军队档案部门核实红军到达陕北后的总人数。解放军档案馆组织工作人员对离散的长征档案史料进行系统汇总,一页一页核对、一部分一部分累计,多方交叉印证,最终得出基本数据: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25军到达陕北时的总人数为33000余人。参照这一数据,最后写进《决议》里的总人数为3万人左右。

  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在解放军档案馆的珍品档案陈列中,一份1945年12月延安总部制发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主要战绩统计》,详细列出了1937年9月至1945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对日伪作战次数、歼敌数量。2015年7月,某外军档案代表团看到这份档案时说,应该让那些否定侵略历史的人多看看这些铁的证据。档案用无声的语言守护着历史真相,有力鞭挞了历史虚无主义,回击了诋毁人民军队抗战伟绩的不实之词。

  国防和军队改革作为一项复杂的巨系统,既要基于准确数据和科学论证,又要从我军历史中汲取经验智慧。改革伊始,档案部门第一时间组织人员,系统整理我军历次精简整编情况,奋战百余天编纂呈报数十万字的专题材料,及时为改革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在改革过程中,档案部门急改革所急、想改革所想,有时为查找一份至关重要的档案,想尽一切办法,穷尽各种手段,像大海捞针一样深入挖掘馆藏资源,先后向全军及各大单位改革部门提供档案上百次、数万份。一位领导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没有档案的支撑,改革论证工作很难想象。

  向打仗聚焦、为打仗服务,这是军队档案工作的职责所系、使命所在。从战史战例到训练演习,从战场建设到人防工程,从装备维修到科研立项……军事斗争准备需要什么样的档案保障,档案工作就义不容辞地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地处重要战略方向的空军某场站,气象资料室保存着1930年以来完整的气象档案数据。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场站提供的飞行气象保障,准确率一直在98%以上,这离不开几十年来气象档案信息的积累。

  档案“小”细节,解决大问题。今年4月,北部战区陆军某部利用档案解决军产纠纷,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解决这起持续十几年的土地纠纷问题,该部军需营房科利用档案馆编制的“房产家谱”——《沈阳军区营房土地资料汇编1992—2012》,从寥寥数语的记载中查清了历史产权关系,找到了充足的法理依据。

  何高峰曾经是一名参加过边境作战的老兵,复员回乡后不慎将参军参战的相关证件证明遗失。他抱着一线希望找到老部队,档案人员几经辗转终于找到相关档案,并出具了证明。拿到证明的何高峰老泪纵横地说:“我们的历史,档案都记着!”

  军队档案姓军为兵。党的十八大以来,军队各级档案部门充分发挥智囊库、资源库、信息库作用,为练兵备战、正风肃纪、建设保障、教学科研、编史修志等,提供档案服务数百万件,在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军队档案工作早已告别了“摆起来一排、抱起来一摞”的手工作坊时代,正向着信息化、智能化阔步前行——

  紧跟时代 科技兴档

  带着几分探究、几分好奇,记者走进火箭军档案馆,在电子阅览室轻点触摸屏,通过身份认证后,即可查阅馆藏、检索文件。如果需要调阅某份档案,只需点击相关条目,智能密集架便缓缓开启,所需档案精确定位、快速调出,片刻之间整齐规范的档案卷宗就呈现在记者面前。在档案整理室,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专心致志鉴定整理、著录编目和数字化加工。同行的保密和档案局领导介绍说,通过大力推进“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战略,目前全军各档案馆馆藏已基本实现数字化存储、网络化利用,干部档案实现了智能化管理,纪检档案基于信息系统已能进行综合分析,传统的档案工作已经插上信息化翅膀。

  依靠一体化实时收档。全军组织研发推广公文档案一体化管理系统,对各类公文做到实时收集、及时归档,查阅利用一键式完成,有效解决了文件档案管理“两张皮”和档案收集难、收不全的问题。在某联保中心保密档案室,干了10多年档案工作的士官孙养军,依托公文档案管理系统,使用扫描枪快速对文件进行识别著录,眨眼之间便完成一份文件的自动登记入库,比过去手工登记、著录归档效率提高几十倍。

  依靠智能化科学管档。档案工作正加速迈进“数与网”的时代。全军档案部门组织集智攻关,开展数字档案馆(室)建设试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传统档案工作升级改造,档案工作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与各项业务工作的融合度越来越深。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采用缩微数字同步转换技术,对建院以来的140万份病历档案进行加工,建立了电子病案库,为医院、医生、患者之间架起了一座信息桥。

  依靠网络化高效用档。为满足新形势下机关部队高效用档需要,近年来档案部门创新求变,加强档案资源整合,建立了战役行动、联演联训、抢险救灾、维稳维和等若干种类的档案专题数据库,大大方便了系统性的查档用档需求。借助远程网络,审计部门依托《军队审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足不出户就能调出分布多地的某项目信息数据。据了解,全军档案系统正在以信息化为核心、以共享平台建设为抓手,全面实施档案规范化现代化建设,争取“十三五”末在全军更大范围实现档案资源数字化、档案管理智能化、服务利用网络化。

  千秋伟业在担当,平凡工作须躬行。担当,源于对党的事业满腔赤诚;躬行,出自对档案岗位的执著追求——

  矢志奉献 初心如磐

  心中有魂,脚下有根。2017年7月20日,原第47集团军保密档案员、二级军士长谭新春忙碌了一个上午,将老部队的最后一批1410卷档案全部移交档案馆后,向战斗了18年的基层档案岗位庄重地行个军礼,踏上西行的列车,奔赴新的岗位。

  这次军队改革涉及单位多,档案移交任务重、时间紧,但很多一线档案人员像谭新春一样也同样面临岗位调整,他们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忠诚担当喊出了“进退去留听党的、安心尽职看我的”。陆军是“脖子以下”改革的重头,移防、转隶、撤销单位多,档案移交管理任务艰巨复杂,陆军档案馆几名业务骨干凭着不让一份档案丢失的责任感,抢时间、赶进度,马不停蹄忙碌在档案移交接收一线。

  红色基因不容改变,保护历史刻不容缓。由于历史原因,我军革命历史档案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未能实行集中保管,散存于机关、部队和科研院所,若不及时抢救收集,很多档案面临损毁。2016年,军队档案主管部门了解到情况后,把抢救保护这部分档案,作为领导指挥体制改革后的开篇大事,相关领导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摸清了相关情况,找准了矛盾症结,拿出了解决方案,军委首长果断决策,各方力量合力推进,终于将散存在外已30多年的1万多份珍贵历史档案收集进馆。看到这些档案终于在档案馆安了家,很多“老档案”热泪盈眶。

  2015年6月2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抗战特别报道,介绍1944年根据地后勤改革的《滕杨方案》始末。片中采用杨立三夫人李琴同志生前的珍贵录音,讲述了滕代远、杨立三《总部伙食单位生产节约方案》出台前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引发了观众的极大兴趣和史学界关注。而这段录音,是军委后勤保障部档案馆副研究馆员曹军民,凭着职业敏感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在先后50多次探望患癌住院的李琴同志时,陆陆续续采制的,共录制了20多段,十分不易。这一口述史料,现已成为反映我军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后勤建设和改革的宝贵遗产。

  档案工作者把岗位当战位,把工作当事业,为党管档、为军守史、为战服务。很多同志一干就是十几年、几十年,无怨无悔、默默坚守,甚至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当中有“坚守平凡创造非凡”的解放军档案馆原馆员刘义权,有“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火箭军档案馆研究馆员曾梅安,有“外行变内行、内行变专家”的原特种作战学院保密档案系教授张敏……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军有3名同志被评为“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39个先进单位、59名先进个人受到军委办公厅、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表彰。军队档案人用忠诚和奉献,守护了人民军队的红色记忆,铸就了军队档案事业的历史丰碑。

  征程万里,初心如磐。在开创强军伟业、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伟大实践中,军队档案人将忠心耿耿干事业、默默无闻讲奉献、开拓创新有作为,奋力谱写档案事业新华章!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4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