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少云”“黄继光”的出现何以成了“普遍现象”

作者:许 森 来源:《国防参考》 2017-08-31 650

“邱少云”“黄继光”的出现何以成了“普遍现象”

 

习近平主席高度赞赏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他指出我军素以有强大的战斗精神闻名于世,我军能够在朝鲜战场上打败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军队,靠的就是强大的战斗精神。

“邱少云”“黄继光”的出现何以成了“普遍现象”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从195010月至1953年7月,短短两年九个月时间,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名功臣,有近6000个英雄集体立功受奖。这不能不说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是我军战斗精神和军人血性的集中迸发,成为人民军队精神高地的新标高。

在我军的队伍里,“向死而生”“自我牺牲”从来不是一道哲学命题,而是一张前赴后继、用生命书写的英雄答卷

人民军队的血脉基因为何如此鲜明,长传不衰?因为那是在无数次生死考验中铸就和传承的。我军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怕牺牲、英雄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始终是战胜强敌的一把精神利刃。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军很多时候与敌作战面临的不是狭路而是绝路,之所以能够起死回生,是因为官兵们能够向死而生。在极度困苦和艰险的环境下,我军官兵凭着“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的精神,杀出了一条血路、闯出了一条胜途。

邱少云,1949年12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2年10月11日夜,执行战术反击任务的志愿军第44师精心谋划了一场潜伏战,邱少云正是这支潜伏部队中的一员。

上午九点多,守敌向我军潜伏阵地打来几排炮弹进行火力警戒时,一发燃烧弹在邱少云的身旁爆炸,溅上燃烧弹油液的邱少云身上着了火。此时只要邱少云就地打个滚,就能扑灭身上的火焰。

邱少云没动,因为他明白,只要动一下,敌人就会发现潜伏的部队,后果不堪设想。烈火燃烧了半个多小时,为了潜伏作战的最后胜利,邱少云以人类罕见的意志力,突破了人体承受的痛苦极限,在烈火中一声不吭,纹丝不动地牺牲。邱少云用英雄壮举在人民军队红色基因谱系上浓墨重彩地写下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光辉篇章。如今他留给世人的,只有那块烧的仅剩巴掌大的军衣残片,在无声地诉说着那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最坚韧的潜伏。

“邱少云”“黄继光”的出现何以成了“普遍现象”

此后,中朝两国政府都将邱少云的事迹编进了小学教科书。朝鲜人民在391高地主峰的石壁上刻下一行字:“为整体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战场上被中国军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不能理解,这些中国军人不惧生死的精神到底从何而来?

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支军队的性质、任务和宗旨,更不了解这支军队承接自南昌起义的红色基因和基因中递增的强渡大渡河、鏖战平型关、淮海大决战等遗传信息。几十年的精神繁衍,构成了人民军队忠于祖国人民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双重基因属性。

牺牲的是生命,延续的是血脉。邱少云的事迹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志愿军战士们为了祖国蹚冰河、闯烈火,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仅 过 了8个 月,1953年6月,志愿军第60军又在北汉江以东部署了3500余人的大规模潜伏行动。

白天,南朝鲜军队曾多次对阵地前沿进行火力侦察,发射了几百发子弹、几十发炮弹,造成第60军潜伏部队15人伤亡。但负伤官兵无一人因伤动弹,因痛呻吟,一天里便涌现出了10多名邱少云式的钢铁战士。第535团5连战士张宝才,被一块拳头大的弹片击中大腿动脉,鲜血汩汩涌出。在极度疼痛中,他的两只衣袖全被咬烂了。但趴在血泊中的张宝才,任凭血液缓缓流淌,生命慢慢消失,也没发出一丝声响。

潜伏了19个小时后,总攻信号发出,仅用一小时十分钟,我军一举攻占了两个高地,并创下了朝鲜战场上一次歼敌一个团和最大规模潜伏作战的奇迹。

在一定物质条件下,人的精神力量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一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部队,必定是由一群血性男儿集结而成。

1950年11月27日,志愿军第20军、27军向驻守在长津湖地区的美军发起猛攻,十万志愿军将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敌人。

长津湖战役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当时遇到了五十年一遇的寒流,当地的气温骤降至零下45摄氏度。九兵团一直驻守在江南,因为朝鲜战事紧张,不少部队根本没来得及换冬装就直接赴朝作战。因此,志愿军将士穿着薄夹衣、胶底鞋,戴着硬邦邦的大檐帽,啃着冻土豆,嚼着冰雪,吸着极其寒冷的空气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作战。

高度现代化的美军,弹药、食品、药物、防寒被服、油料……堆积如山。战地小卖部甚至把大量糖果、饼干也带到长津湖。美军官兵的防寒装具齐全而完备。他们戴着防寒帽,穿着厚呢军装、毛衣和极地大衣,脚上套着毛袜、蹬着防寒皮靴,还有鸭绒睡袋。美军各连队带着棉制帐篷和火炉,阵地上还有供热用的电炉。

在交战双方装备水平极度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只能用全体官兵超越钢铁般的意志来弥补这种差距了。美军压倒性的优势火力,以及长津湖的寒流,让志愿军蒙受了惨重的牺牲。

但也让美军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美国官方承认,仅陆战一师的战斗损失就达3000人,而整个美第10军作战损失高达8731人。这还不包括成千上万的冻伤人员和病员等。

长津湖战役可谓中美两军历史上一场无可比拟的惨烈之战,也是一场比拼双方坚韧、智慧和勇气的史诗之战。在战略上,英勇的志愿军9兵团把美国第10军,特别是海军陆战第1师这样的世界王牌军队打得大败而逃,迫使美第10军退到三八线以南,中国军队收复了大片北朝鲜国土,捍卫了中国军人的荣誉,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和尊严。长津湖的极度严寒表明,世界上的寒流分为两种:寒流和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

长津湖志愿军的胜利则昭示,世界上的意志也分为两种:意志和超越钢铁的意志!

一代代军人用自己的力量甚至生命,不断锤炼着人民军队的红色信仰,灿烂着人民军队的精神星河,丰富完善着红色“DNA”。优良传统的基因,根植在每名官兵的身体里,产生的是“核裂变式”的群体效应和传承效应,建构起一代代革命军人忠诚不变的核心价值观。在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连队,每天集合点名时,第一个被点到的必然是这些英雄的名字,而异口同声地做出响亮回答的,则是全连官兵。听到震耳欲聋的“到”声时,你就会感受到,什么叫做“传承的力量”。

是军人,就要有舍生忘死的精神,就要有以身许国的使命担当

一支勇于担当的军队首先是一支信念坚定的忠诚之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我军政治工作的独特优势,是人民军队忠诚勇敢、英雄辈出的强大力量源泉。据统计,在朝鲜战场上,共有30多万志愿军将士立功授奖和获得荣誉称号,约占入朝参战志愿军总数的15% ;其中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的志愿军将士就有12位,显现出蔚为壮观的英雄气象。

黄继光,1951年3月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被分配在第15军45师 135团2营6连任通讯员。1952年4月,黄继光所在的部队奉命到五圣山前沿阵地接防。

舍生忘死、为国尽忠并非与生俱来,也不会产生于一瞬之间,而是长期的思想教育和灵魂洗礼的闪光。上甘岭战役打响前,部队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多次播放表现苏联战斗英雄马特洛索夫的电影《普通一兵》,黄继光深受战斗英雄马特洛索夫的感染,不只一次对战友们讲:“马特洛索夫是好样的,有机会我也会像他那样子。”杀敌立功,当英雄的种子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扎下了根,这也使黄继光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穿上军装,生命就与使命紧密相连;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勇于为使命牺牲奉献。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10月19日夜,志愿军第45师多路反击上甘岭。

在6连的勇猛攻击下,筑堡据守的美第2师第17团——“水牛团”的一个连队不到一小时就被打垮,连长坎特雷尔阵亡。然而6连也伤亡得只剩下连长、指导员和两个通信员了。

此时离天亮不到一小时,整个597.9高地上,就剩0号阵地还被美军控制。如果不能迅速拿下0号阵地,天一亮敌人就会以此为依托反扑主峰。黄继光心急如焚,他请战批准后带着两名通信员冲向了阵地。三人分别炸掉了主堡东西两侧的子堡。然而,通信员一人牺牲,一人负了重伤。黄继光在一个人利用弹坑向最后一个地堡跃进中,中弹负伤了。但他仍然艰难地爬着接近地堡。当机枪眼再次吐出火舌时,多处负伤、赤手空拳的他用自己的身躯扑了上去。这一扑,让部队赢得了战机,打开了胜利的通道。

1953年1月7日, 第15军政治部决定:在五圣山正面的一方巨大石壁上,镌刻“中国人民志愿军马特洛索夫式的战斗英雄黄继光以身许国永垂不朽”;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决定,为黄继光烈士追记特等功一次,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

勇于担当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人的优秀品格。黄继光虽然入伍仅一年多,但在部队大熔炉的熏陶和党员干部的言传身教下,很快学到了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练就了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战前他在决心书里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他肩负着责任和担当,在人民需要的时候,以身许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担当。

连死都不怕的军队,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在上甘岭战役中,世人皆知黄继光,但鲜有人知的是,黄继光牺牲仅10天后,接任他的班长吕慕祥再次演绎了这一壮举,多处负伤的他,拉响手雷扑向敌人地堡。《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有这样一句话:“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什么叫“普遍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在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先后有40多名官兵拉响手雷、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这意味着,如此壮烈的牺牲,每天都在发生。

时至今日,“上甘岭”依然是当代中国军人英勇顽强的代名词,革命英雄主义的同义语,我军光荣传统的关键词。

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殊死抗击,将许多原本无名或未闻的山川城乡,打成著名战地。云山城、龙源里、松骨峰、长津湖、小高岭等,都已成为抗美援朝战争醒目的历史符号。其中最为醒目的是上甘岭。

它不只是一个举世闻名的战争地标,更是一座巍然耸立的精神高地。

当美军用300多门重炮将190万发炮弹,连同5000多枚航空炸弹倾泻在总面积仅3.7平方千米、标高分别为597.9和537.7米的两高地上后,上甘岭的山头被炮弹整整削低两米;在一截不到一米长的焦黑树干上,密密麻麻嵌着几百个弹头和弹片;随意抓一把沙土,就能抓出数十个弹片……

如果说这样的疯狂令人触目惊心,那么,还有一种英勇让自认为强大的美军心惊胆战——“炮击过后,中国军人像从地底下钻出来似地,拼命抵抗”。

面对敌人发起的一轮又一轮的进攻。坚守上甘岭的志愿军将士奋起阻击。在地形逼仄、空间狭小的上甘岭,敌我双方展开了残酷的攻防拉锯战。在一天里,阵地旋得旋失,几易其手,已成常态。

坑道作战整整14昼夜,奉命撤出上甘岭时,第134团8连这个三次打光重建的英雄连队,只走下来 8个人。其中属于上甘岭战前8连编制序列的,只有连长李宝成、小通讯员和怀里揣着8连战旗的指导员王士根。

14天前,8连将这面崭新旗帜带到上甘岭,每反击一次,战旗就插上阵地一次。14天后,这面不到2平方米的旗帜烟熏火燎,战痕累累,被打出381个焦糊的弹洞。第15军归国后,这面战旗成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馆藏珍品。

一些西方军事家认为,只有弄清楚上甘岭防线为何不能突破,才能真正了解中国军队。今天,美国人还在运用各种手段研究上甘岭战役,西点军校多次试图用电脑模拟求解这个“东方之谜”,同样不得其解。因为他们忽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强大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在上甘岭被集中地释放出来。它的标高是无法计量的,当然也是无法逾越的。时至今日,“上甘岭”依然是当代中国军人英勇顽强的代名词,革命英雄主义的同义语,我军光荣传统的关键词。

“红色基因代代传,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习主席对全军官兵的勉励,更是人民军队薪火相传、向世界一流军队奋进的精神之源。

“邱少云”“黄继光”的出现何以成了“普遍现象”

在新长征路上,还有许多“冰河”需要跨越,还有许多“高地”需要攻克,“堵枪眼”“炸地堡”般的担当须臾不可或缺。历史证明,呵护好、传承好、捍卫好红色基因,官兵的理想信念就能越来越坚定、战斗精神就能越来越旺盛,就能经受各种艰难考验。身为军人,就应该学习英雄、崇尚英雄、争当英雄,以勇于牺牲奉献的精神投身军队建设和改革,担当起当代革命军人应当履行的历史使命。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5
2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