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封“抗战家书”背后的故事

作者:马道军 杜文双 丁 劼 来源:南京日报 2018-01-25 1761

37封“抗战家书”背后的故事

马道军 杜文双 丁 

37封“抗战家书”背后的故事

黄维纲书信原件翻拍

今年712月,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办、市委老干部局、市民政局、市档案局、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南京广播电视集团、现代快报社等单位,联合开展了南京“抗战家书”征集暨诵读“抗战家书”活动。

活动共征集到37封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书信。这些书信均与南京城或南京人有关,其中部分由南京市民陈西民、唐蜀华、黄登来、天津市民张键捐赠。

一封封家书中,有的是热血男儿从抗战前线写给亲人的绝笔信,有的是严父慈母对子女的殷殷叮咛;有的反映了兄弟之间的同心同德同仇敌忾,有的则真实再现了国破家亡后人民的颠沛流离。一封封家书还抒发了爱国爱家的赤子情怀,抒发了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壮志豪情和必胜信念。

“我之突击袭击各队,不时向敌人活动,颇收成效”

【黄维纲家书节选】

来函阅悉。寄留守处之信未收到。知近来求学情形,甚慰。本军自开到前防与三十军换防,方始交接完毕,即遇敌人来犯。比时,适余在河口训练班,及赶回防地,犯我之敌人已被击退矣。现前方时有小接触,我之突击袭击各队,不时向敌人活动,颇收成效。特复。

即询

课祺

 

黄维纲启 六月九日

【黄维纲简介】

18971943,抗日将领,七七事变之后,任5938师师长,张自忠将军牺牲后继任59军军长。194383日,病逝于湖北南漳抗日前线,终年46岁。

【征集故事】

 

张自忠将军的抗战家书在本次活动现场被诵读后,随即被媒体报道,引起了天津市民张键的共鸣。他随后主动致电南京日报社了解南京“抗战家书”征集活动详情,讲述了他的外公与张自忠将军的渊源,并主动提出捐赠收藏至今的“抗战家书”15封。

 

2017918日,第五场诵读“抗战家书”活动举行,张键先生来到南京活动现场,现场展示了15封家书原件,并向主办方捐赠了“抗战家书”复印件。这些抗战家书,都是他外公黄维纲将军在抗日战争期间写给他父亲张振华的书信。“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后,我外公黄维纲将军派遣突击队冒死抢回了张将军的遗体,并接替了他的军长之职,继续抗战。”张键说。

“然一息尚存,自有报国与杀贼机会”

【石瑛书信节选】

玉虬先生伟鉴:

正思念中,忽接手书,备述近数月情况,甚喜甚慰。山居避难,愁苦自不堪言。然一息尚存,自有报国与杀贼机会,仍为不幸中之大幸也。此间经费困难万状,大批裁人,大量减薪,自是应有办法。且默察大势,恐不久亦将成为战区。然敌人一日未到,我个人一日未走到山穷水尽境况,先生来此总有办法。敝眷已下乡,寓中有空房可以安居。弟每日回家用膳,可以共餐。望即来鄂,将来如有机会,或可在机关或学校取得一作事与教书地位,个人亦博得养赡微资。万一省府须退往鄂西,亦可同往。总之,目今有志者,已到存亡与共关头,再无尔我之可分也。

即颂

时祺

 

弟石瑛拜启

二,十一

【石瑛简介】

1879年—1943年,湖北阳新人。曾任南京市市长。

【征集故事】

南京市民唐蜀华老先生读报后,得知南京“抗战家书”征集活动,主动向活动征集邮箱发来了保存至今的“抗战家书”照片。

2017815日,第三场诵读“抗战家书”活动现场,唐蜀华老先生展示了他家珍藏了近80年的“抗战家书”并亲自朗读。这封信是时任湖北省建设厅厅长石瑛给他父亲唐玉虬写的书信。随后,他将这封家书的复印件捐赠给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这封写于1938年的书信,主要讲述了石瑛为唐玉虬推荐临时就业之所一事。“山居避难,愁苦自不堪言。然一息尚存,自有报国与杀贼机会,仍为不幸中之大幸也”。唐蜀华老先生表示,正是因为面对异常艰苦惨烈的战争环境,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抱定了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决心,才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倭奴似此穷凶极恶……适足以巩固我国朝野整个抗战之决心”

【仰韩家书节选】

三弟如面:

昨接来信,知弟在校平安,至为欣慰。并悉武汉被敌机损失情形。倭奴似此穷凶极恶,不特未能慑服吾人,适足以巩固我国朝野整个抗战之决心。广东位居国防前线,情形较腹地各省有不同。兹寄来报纸数张,阅之自知梗概。弟校好在离城甚远,似无如何危险,可安心学业,遇事机警,至盼。兄近日办理交代,碌碌一如往昔。叹自去年十一月接事迄今,为时仅九阅月,又办交卸。官舍如传舍,寄人篱下,了无佳趣。抑尤犹如萍草,自身无主。不禁虑及吾辈穷措大,在此人浮于事、米珠薪桂期中,解决饭碗问题殊非易事。兄在此间约尚有二三星期之逗遛,余则到汉再谈。

此祝

努力

兄仰韩手启

十月五日灯下

【征集故事】

这是一张武汉大轰炸时期的家书照片,由一名收藏家提供给现代快报。从信中内容看系一名为“仰韩”者写给弟弟的家书,作者身份不详。

“这封信写了三天,时常为集队、上课所间断”

【刘宗歆家书节选】

舍子妹妹:

我已在南京开始新的生活了……

我们本定八日出发的,后来接到南京的电报,改期十日早车进京……车行甚远。十时到苏州,十一时到无锡,下午一时过镇江。沿途上下乘客很多,座位都挤满了,还有许多人站着。窗外绿野满眼,流水人家,下午二时三十分到南京下关站下车。数年前是到过南京的,但印象很模糊了。下关看起来很整洁。上海多校同学,都聚在车站里等车,足足等了一小时之久,才抢上公共汽车进城,行李另外雇马车装载。汽车上看马路,真是比走马看花更不如了。南京的街道,是相当的宽阔的,虽是柏油路,车子走过,还是扬起尘埃来,像云彩似的。在莲花巷下车,整队,我们一校排在上海医学院后面,做第二,由此闲步,过国府路,转碑亭巷,国民大会堂和美术陈列馆的新建筑,是相当美观的,都是西式的,中山路旁交通部铁道部等等官舍,一味的宫殿式,褪了色的画栋雕栏,看起来反而觉得难看。最后我们的队伍走到一条石子路,叫做宗老爷巷,这街名怪有味的,我们就在一个院子里走进去了,这里据说是陆军军官训练班的旧址。

……

我在第一中队,暂时住在第三卧室,过了一夜。当天到时已将四时,大约在五时余吃了晚饭,饭后说是可以自由进出。我同着高有炳、高有焕等就去玩玄武湖了。

到玄武湖已七时。出得城门,夜色苍茫中,租到小舟一,价一角,四人划了开去。暮色朦胧,一排城墙,和远处群山媲美。我们半路中弃了小船,至五洲公园闲散。这里黑夜寂沉,游人绝足,只有我们几个,还对比美景,流连忘返,但因限于时间,不得不九时前回营。归途中,在一处小店休息了一会,他们喝着汽水,我则匆忙地写了两张明信片。

……

十二日,现在慢慢地能体味军队生活了。在天色阴沉中,大家都起了床。洗脸后不久,就集队点名,因为天雨,做了半小时简单课目。早饭后,上军事科一小课,出操两小时,课目时立正,转位方向,自然行进,两小时的操作回来时真疲乏极了。下午上“防空学”一小时,接着就是内勤。

这封信写了三天,时常为集队、上课所间断,这样的生活真是没有多大的余裕的,今后的信怕不能详细地写了,但我总多努力来写。

 

顺颂

近好

歆上

【刘宗歆简介】

19121941,浙江上虞人。九一八事变后,两次赴南京请愿。19386月,参加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并曾经到新四军小河口军部后方医院工作。194139日,受命到浙江衢县组建临时防疫处,筹设隔离医院,投入扑灭鼠疫的战斗。1230日,因抢救病人感染鼠疫,以身殉职,时年29岁。

【家书背景】

19375月至7月,为了使全国医学院的学生,能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南京组织了全国医药专科学校学生集训队,进行战地救护等训练,也学习一些基本的军事技术和战术训练。刘宗歆积极而又认真地参加了这次集训。这封家书就写于1937513日,南京保卫战打响前。

【征集故事】

经南京市档案馆研究人员的努力,刘宗歆的女儿、女婿将其父亲珍贵的14封抗战家书全部捐赠给了南京市档案馆。这些家书在本次活动的亮相均为首次向媒体公开曝光。

家书为刘宗歆在南京保卫战打响前,来宁集训时的致妻信件,寥寥文字对全民抗战前夕南京的现状进行了描述。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2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