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指示建二汽,为何选址大山沟里的十堰?

作者:完颜文豪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19-04-04 1255

毛泽东指示建二汽,为何选址大山沟里的十堰

完颜文豪

毛泽东指示建二汽,为何选址大山沟里的十堰?

▲车城十堰。 陈黎摄

毛泽东指示建二汽,为何选址大山沟里的十堰?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完颜文豪

1966年10月,37岁的刘书泽,背着当兵时用过的背包,手里拎着洗脸盆和鞋子,站在拥挤的列车上,想象着她将要踏足的一片陌生土地。

一路上,她不停地转火车,从长春到了北京,从北京到武昌,再辗转到丹江口,继而坐上了一辆破旧的中巴车,坑坑洼洼的公路上,一路走一路颠,终于到了鄂西北的一条山沟里。

同一年里,成千上万的建设者涌入这片山地间。山,是秦岭与大巴山;地,乃“秦楚咽喉”之地。绵延于四省边界的这片深山密林,在古代曾是有名的战乱与流放之地。

直到发轫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三线建设”,大批工业与国防项目在中西部山区布局开来,背靠大山、面向神农架丛林的鄂西北山地,才被现代工业文明彻底“激活”。秦巴山沟里的十堰小镇,开始建设共和国的第二汽车制造厂。二三十年后,昔日的山沟小镇,迅速崛起为闻名全国的汽车之城。

进入新世纪,曾经因“靠山、隐蔽”的地理优势被时代选中的“幸运儿”,却又被偏远闭塞的山区地形所限,一度引以为傲的东风汽车(前身为二汽),把总部迁到了交通便利、发展环境优越的武汉。在一片“工业空心化”“废都”的唱衰声中,湖北十堰在痛苦涅槃后走向了重生。

山沟崛起汽车城

“一张白纸没有负担,能写出最新最美的文字,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如今,已经90岁高龄的刘书泽,对当年看到的那一幕仍记忆犹新,山沟里零星散落着一个个土坯房,做饭的房里没有窗户,炊烟直接从草房顶的角缝间钻出来。落脚后,她被安排住在一户老乡家里,“房子中间吊了一张木板,就是我的床铺,旁边还放了一口为老人准备的棺材。”

这个后来成为“汽车城”的偏远山沟,因当地人在河流上拦河筑坝十处而得名“十堰”,当时属于湖北省郧阳专署郧县的一个小镇。

在中国地形图上,长达4000千米的昆仑—秦岭纬向构造系,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华夏大地中部,它的西段是昆仑山,东段是秦巴山地。十堰镇所属的郧阳,便位于秦巴山地的东部,它北依秦岭,南靠巴山,面向神农架丛林,汉水横贯其间,区域内有武当山,形成山地、谷地、小型盆地相间的复杂多样地形。

在农业社会,山峦纵横的地形,始终让鄂西北与农业发达无缘,反而因这里的深山密林多利于起义军活动,成了一片让封建朝廷颇伤脑筋的区域。

人们熟知的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张献忠,就曾率众数十万人,在秦巴山区出出进进,在此地滞留20余年。清代嘉庆年间,王聪儿率领数十万白莲教起义军,于郧阳境内南北转战,东西冲杀,活动达两年之久。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杨立志介绍,在古代,这里地处区域交界地带,封建统治力量薄弱。群峰绵延,林深丛密,“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形,决定了人们难以挖掘这里的农耕潜力,历史上的“繁荣”时期,多因流民在战乱中逃难至此。

西晋末年,战乱不息,天灾人祸频繁发生,陕西关中一带老百姓成千上万流徙至此。到了明清两代,朝廷为了管理这地方的流民,不得不设立一个跨越鄂、豫、川、陕交界的行政机构——郧阳抚治,管辖着4省8府9州65个县的1000多万人。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的鄂西北,赶上国家建设的发展机遇,才终于被现代工业文明彻底“激活”。

1953年,毛泽东主席提出“要建设第二汽车厂”的构想。然而,从构想变成现实,二汽的筹建却多费周折,单是厂址选择就在武汉、成都、长沙间几经变更。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防的需要,中央决定实施“三线建设”,在中西部的三线后方地区,开展大规模的工业、交通、国防基础设施建设,重新提出二汽建设。

偏远落后的鄂西北山区,显露出独特的战略优势。二汽筹备组经过多省市勘察后,最终把厂址选定在符合“靠山、分散、进洞”条件的秦巴山沟小镇十堰。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一穷二白的面貌,毛泽东主席曾信心百倍地说过:“一张白纸没有负担,能写出最新最美的文字,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从构想到现实,历经十多年的艰难抉择,建设者们终于开始在鄂西北的“一片白纸”上,绘就一幅新的车城图画。此后,在毛泽东主席“要建设第二汽车厂”的豪情指引下,十堰沉寂千年的群山被发展民族汽车工业的壮丽事业唤醒,开始了这座车轮上的城市创建崛起的传奇。

1966年10月,当刘书泽从长春一汽千里迢迢来到十堰山沟里时,隶属于郧阳专署均县的老营镇,突然变得异常热闹,武当山下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镇,迎来了当时的国家计委、一机部、湖北省委等部门及30多个单位的设计人员共500多人,他们正在激烈地讨论着二汽的建厂方针和总体布置方案。

做文秘工作的刘书泽,曾是二汽第一任厂长饶斌的秘书。她回忆,老营镇的会议提出适应中国情况,生产世界上一流的中国式汽车产品,创造中国式的汽车工业发展道路,“因为一汽按照苏联的工厂与组织设计,设备大部分来自苏联援助,二汽要自力更生建成,在生产制造上要有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

芦席棚里造汽车

操着天南海北地方方言的数十万建设者们,向这个曾经寂静的小山沟涌入

在今天的十堰城区穿行,宽阔整洁的道路,高层住宅与写字楼相间林立,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景象,令人很难想象它曾经的落后面貌,更难以想象这里曾被长期贴上了“战乱”“流放”的历史“标签”。

有着“秦楚咽喉”之称的鄂西北,自古便是兵家必争的前哨要地。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势均力敌,战事时有发生,鄂西北不少地方一时为秦占领,一时又为楚夺回,归宿反反复复,因而有“朝秦暮楚”之说。秦汉时期,这里成了遭流放宗室近臣的最终归宿。

近代以来,鄂西北曾是一块被血与火浸透过的红色土地。十堰市档案馆资料显示,这片红色土地上,留下了红三军主力与红二十五军的革命足迹。解放战争时期,李先念、王树声等率中原突围部队在此创建了鄂豫陕、鄂西北两块根据地,陈赓兵团挺进鄂西北,创建鄂豫陕解放区。

新中国成立之初,藏在山沟里的十堰镇仍是一幅偏远落后的图景。据十堰市档案馆资料记载,当时的十堰镇中心地带只有百十户居民,几家小商铺,现代工业一片空白,被人们形象地戏称为“重工业是铁匠铺,轻工业是豆腐坊”。

跟刘书泽一来就有屋舍住相比,孙长海却没有那么幸运。当年19岁的孙长海,刚到十堰镇时,他像大多数二汽建设者们一样,只领到了两条竹席,随后就被组织起来到山上砍树,回来搭建芦席棚,里面打上大通铺,算是有了宿舍。

操着天南海北地方方言的数十万建设者们,向这个曾经寂静的小山沟涌入,来自一汽的干部、技术人员成为建设二汽的骨干力量。

工人们用干打垒、搭芦席棚的方法建造厂房,一条山沟一个厂,当时为了保密,27个工厂都以代号命名,厂区分布在东西长32千米,南北宽8.5千米的二十多条山沟里。

1969年,二汽大规模建设开始。同年,十堰市成立,由郧阳专署领导。自此,共和国又一座现代汽车工业城市诞生在鄂西北的崇山峻岭之中。二汽创业之初,十堰镇还未通电,建设者们便在夜晚挂上一盏盏马灯,在芦席棚里开发制造汽车。1970年,二汽人用榔头和台钳,在四面透风的芦席棚里打造出第一辆军用越野车——EQ240,以马力大、速度快、轻便灵活、视野开阔等特点而闻名,是我国生产的第一代军车中的重要车型。

8年后,二汽调集5吨载重车和2.5吨越野车各1000辆,在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中一战成名,二汽车因此被誉为“英雄车”“功臣车”。

城市像个大工厂

长春一汽结束了中国人不能造汽车的历史,十堰二汽则结束了中国人不能自己造汽车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概括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在东风猛士车原总工程师孙铁汉看来,长春一汽结束了中国人不能造汽车的历史,十堰二汽则结束了中国人不能自己造汽车的历史。

进入新世纪,年过六旬的孙铁汉再次“出山”带领团队,历经五年时间自主研发出东风猛士越野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使得东风猛士在多项指标上超越美国悍马,载着中国维和部队在海外担任维和使命。

1973年,十堰市升格为地级市,为湖北省直辖。如今,担任东风公司老科协会长的孙长海印象中,这是一座先有厂后有城的城市,过去它更像是一个大工厂,几条道路连接着一个个小工厂,工厂内部电影院、游泳馆、学校等功能俱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十堰的“辉煌时期”。1985年,二汽汽车产销量、上缴国家利润和税收,均占全国汽车企业的60%以上。那个年代,二汽职工们从令人艳羡的企业福利中共享着二汽的辉煌,“最好的时候,每个厂都有采购车队,跑到全国各地拉后勤物资”。

二汽也为十堰带来了荣光,上世纪90年代,在一份中国步入小康水平城市的列表中,十堰市是湖北省唯一入表的城市,十堰在全国城市综合实力中排名第22位,与武汉、西安、郑州等历史名城同台竞争。1994年10月,郧阳地区和十堰市合并,仍称十堰市,辖丹江口市、郧县等五县一市两区。

时光荏苒,一条山沟一个厂的情景,已成为这座城市遥远的记忆,改革开放之初只有30平方公里的小城,如今已经变身为10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城市,过去一条条山沟在城市规划中渐渐融合,十堰不再像个大工厂,有了城市的模样。

兴也闭塞痛也闭塞

高山峻岭赐予了这里一片滋润的“世外桃源”,后来却把它围成了一个逼仄的闭塞之地

今天,首次来到十堰的人们,对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除了随处可见的汽车工业印记,恐怕就是林立的高楼大厦。土地资源有限,城市沿山谷而建,人口大量增长后,城市就不得不向空中生长。

过去高山峻岭赐予了这里一片滋润的“世外桃源”,后来却把它围成了一个逼仄的闭塞之地,在注重高效率与低成本的发展时代,偏远隐蔽从优势变成了发展的劣势。

诞生于十堰的二汽,逐渐成长壮大后,空间之困日益凸显,甚至成为制约发展的“命门”。1992年,二汽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而在8年前,它已在同省“邻城”的襄樊选址建设铸造三厂,作为满足车企未来发展需要的第二基地。

“东风走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假如十堰能提供一个300亩的连片土地,企业都不会迁走”。十堰市发改委高新技术科科长黄承业,对2003年东风公司总部从十堰迁至武汉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在黄承业看来,工业用地不足,交通发展滞后,曾是过去影响东风与十堰发展的两大核心瓶颈。

在古代,十堰所在的鄂西北地区,却是重要的交通要道,自古便是湖北进入川、陕的要冲,唐代的驿道可北通南阳,东至襄阳,西至安康,南至巴东;各地香客朝拜武当山的神道在明代已通达四周邻省;境内先民们开辟了到四川贩盐的盐道。

抗战期间修筑的老白公路,更是沟通了鄂北抗日前线与川陕后方的联系。上世纪70年代建成通车的襄渝铁路,为开发鄂西北、陕南和川东地区创造了条件。

只不过,交通的单一与落后,导致深藏大山之中的城市,在现代经济发展中难免效率降低,不得不付出更高的成本。“2003年以前,没有高速公路和机场,交通闭塞,物流成本高,投资商不愿意到十堰。”黄承业说。

先厂后城,是十堰独特的城市发展逻辑,长期以来“大工厂、小城市”的特性,使得十堰积累下太多的交通、文化、基础设施等历史欠账。“工业用地不足,工厂搬不出去,工厂与城市陷入空间之争。”

“东风打个喷嚏,十堰就会得感冒。”很多年前,人们如此形容东风公司对十堰的重要性。这个比喻不无道理,那些年,东风公司在十堰的工业结构中一直占到70%至80%的份额,其他地方工业只有20%多。

2003年,十堰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从2002年的13.9%滑落到4.1%。“经济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中小企业发展不快,民营经济规模小,经济外向度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强。”2004年年初,十堰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总结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东风总部的迁走,让车城十堰得了场“重感冒”。“社会舆论开始讨论十堰的工业空心化问题,车城会否变成一个‘废都’,十堰工业发展进入了长达五年之久的阵痛期”。十堰市经信委副主任唐顺苹说。

痛苦涅槃后的重生

当用地和交通不再是发展掣肘时,十堰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又成为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优势

2019年1月23日,十堰市茅箭区东城工业园,占地3100亩的东风商用车车辆工厂内,生产线上自动化的机械吊臂,吊着发动机和车头整齐有序地移动、起落,每5分钟就有一辆东风天龙或东风天锦卡车下线,两条生产线年产能达8万辆。

工业园区内,一排排出厂的卡车“列队整齐”。在十堰东高速路口,一辆辆满载小轿车的卡车驶过,一派忙碌的景象,在努力向外界展示着车城十堰在涅槃重生后的新发展活力。

当时间回到16年前,痛定思痛之后,十堰开始着手解决束缚发展的两大难题,10多年间通过山地整理和用地调整,新建了一批工业园区,开展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升级。

“2003年以后,交通的大发展,打开了曾经闭塞的山城。”十堰市发改委副主任宋永林介绍,2003年汉十高速通车,实现十堰高速路零的突破;2016年通航的武当山机场,已经开通23条航线、通达34个城市;设计时速350公里的十(堰)西(安)高铁、(武)汉十(堰)高铁正在加快建设中。

曾经一“车”独秀的工业结构正在改变。唐顺苹介绍,过去10多年,十堰先后启动了“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双亿工程”,逐步形成以中重型商用汽车为主,电力、冶金、化工、建材、医药、设备制造等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

宋永林介绍,近些年,地方工业企业在十堰的工业结构中,已经占到60%以上。

车城十堰在痛苦涅槃后实现了重生。

当用地和交通不再是发展掣肘时,十堰积累下的成熟产业工人,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又成为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人力资源与产业基础优势,过去的劣势得到了弥补,车城的产业优势得以凸显。如今的十堰,正在吸引着东风公司一些板块企业的回流,多种车型的商用车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走出国门销往沿线国家。

“老工业”的生态新路

依靠汽车,却不依赖汽车,逐渐形成了“一主四大四新”的现代产业体系

去年冬天,鄂西北落了几场雪,行走在雪花飘落之中,却并不觉得冰冷彻骨,这地方的冬天,能感受到一丝温润。

地处秦巴山区的十堰,北有秦岭山脉对北方冷空气的阻挡,南有大巴山系对西南暖湿气流的拦截,因而有了“冬寒而不寒,夏热而不热”的舒适感。

在这座宜居宜业的城市,人们讲着普通话、东北话和河南等地的方言,传承着“质朴、进取、奉献”的品质,于大山大河间形成了包罗万象的开放胸襟。

十堰城区东南20公里外,著名的道教名山武当山连绵四百多公里,宏伟玄妙的古代建筑群与秀美神奇的自然景观互为映衬,营造出“仙山琼阁”的意境。倘若幸运赶上雪天,武当山上金顶覆白雪,冰霜映红墙,山间银装素裹,玉树琼枝,身在其间,宛如人在仙境。

素有“举世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美誉的武当山,已成为十堰旅游业的一张亮丽名片。山之北,又是一幅灵动的山水画,清水碧透的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这些年,十堰丹江口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严守生态红线,大力推进库区环境保护,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如今,一个个老牌的汽车工厂从十堰中心城区搬出,通过升级改造后,按照现代化企业物流的规划与布局,落户在新建的工业园区,昔日的重污染企业全部关闭,过去依赖人工操作的设备换成了自动化。

这座老牌工业城市正在向着绿色生态工业发展方向阔步前行。

31岁的“二汽子弟”王智珑,在省城读完大学后回到十堰,在陈旧的厂房里做着一份时尚的事业,他的团队正在为曾经的二汽“20”厂量身定做文化创意园的规划。

老工业搬迁正在进行。不久之后,城区遗留下的老厂房,将变成一个个工业创意园、东风文化艺术中心、汽车博物馆等文化旅游基地。在十堰市旅游委副主任周义波看来,未来这些文化旅游基地,既可以留住城市的“汽车工业乡愁”,也能发展工业旅游壮大第三产业。

如今,作为十堰的主导产业,汽车整车生产能力达到百万辆级;生态文化旅游、能源、现代服务、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实现了新提升;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四新”产业点燃了发展新引擎。十堰依靠汽车,却不依赖汽车,逐渐形成了“一主四大四新”的现代产业体系。

2018年10月18日,国务院公布批复《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作为汉江流域重点城市,十堰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着力建设“现代新车城,绿色生态市”……

曾经面临“工业空心化”、患了“重感冒”的“汽车之城”十堰,以勇于突破自我、不断改革的精神,成功实现了突围与重生,正在向世人展现生机勃勃的发展新活力。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10
1
1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