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军”:长征到达陕北第一军

作者:卓爱平 刘亚岚 来源:学习时报 2019-07-25 616

“儿童军”:长征到达陕北第一军

卓爱平 刘亚岚

“儿童军”:长征到达陕北第一军

  1935年9月16日,红25军在陕西省延川县永平镇(今永坪)同陕甘红军会师。图为会师时的情景(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长征,是超越时空的丰碑。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中,活跃着一支以“儿童军”著称的队伍——红二十五军,这是长征中最年轻、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队伍。

“儿童军”实施战略转移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曾经有着两支红二十五军。原红二十五军主力在1932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撤出鄂豫皖根据地后,根据中共鄂豫皖省委的指示,由“那些在1932年随红四方面军远征到四川的红军战斗员的子弟”,于1932年11月重建部队。在这支新组建的队伍中,“最堪注意的,就是这支队伍差不多没有年逾18岁以上的战斗员”。军长程子华29岁,政委吴焕先27岁,副军长徐海东虽是年岁较大的领导,也不过34岁,韩先楚、陈先瑞、刘震、刘华清等都在20岁上下。这是一支以“儿童军”著称的队伍,也是一支年青而富有朝气、充满青春活力而又革命意志坚定的队伍。在坚持鄂豫皖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中,红二十五军以英勇善战成为威震鄂豫皖边区的一支强师劲旅。

鄂豫皖根据地在敌人长期反革命军事“围剿”下,被敌人分割成“鄂东北”和“皖西北”两大块,红二十五军处境日趋艰难。为打破敌人的分割包围,1934年11月16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红二十五军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开始实施战略转移,成为各路长征队伍中的一支。

“儿童军”进军陕南

红二十五军踏上长征路后,蒋介石乘其孤军远征之际,调集第47师、第54师和第115师组成追剿队跟踪追击,企图以30多个团的绝对优势兵力,消灭红二十五军。为摆脱敌人重兵追击,红二十五军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以最快的速度越过平汉路进入桐柏山区,胜利地迈出了战略转移的第一步,实现了战略转移时的既定方针——进入桐柏山区创建新的根据地。遗憾的是,部队进入桐柏山区后,却发现桐柏山的地理条件对创建根据地十分不利:紧靠平汉线、襄樊线及汉水,红军能够获得的回旋余地十分狭小;此外,当地的群众基础、物质条件相对薄弱,加上敌人重兵压境,这样的生存环境,可以预料部队将难以在桐柏山区获得发展。据此,红二十五军果断放弃在桐柏山区创建根据地的战略方针,转而进军伏牛山区。兵贵神速。为甩掉尾随的敌人,实现进军伏牛山的战略方针,红二十五军掉头向东,挥师北上。蒋介石获悉这一消息,急令第40军第44师在老河口(今光化)、南阳、方城一线迎头截击。

11月25日,红二十五军与敌40军1个旅及骑兵团在方城的独树镇发生遭遇战。这一仗,由于红二十五军暴露在地形平坦的不利环境下,处境十分危险。为打退敌人进攻,突出重围,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儿童军”不畏强敌,英勇拼搏,终于挫败国民党军的合击,顺利进入伏牛山区。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如同桐柏山区存在诸多不宜创建根据地的因素,伏牛山区也存在着人烟稀少、地域狭窄、粮食及其他物质条件匮乏等不利于建立根据地的因素。如果部队留在伏牛山,可以预料,下一步将难以获得大发展。红二十五军再度变更战略方针,决定西进,从伏牛山入陕南,相机开辟新的根据地。

从伏牛山入陕,朱阳关、五里川两个隘口是入陕之路。敌人在隘口重兵布防,控制入陕大道。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在当地向导带领下沿着深山峡谷隐蔽前进,绕过敌人防线,打破了20倍于己之敌的围追堵截,于1934年12月9日翻越蟒岭,进入陕西洛南县。“儿童军”从此“跳出困境,摆脱强敌,走上了宽阔的发展道路”,进入创建鄂豫陕根据地的新阶段。

在开辟鄂豫陕根据地期间,红二十五军克服了长途跋涉、连续作战以及人地生疏、给养不济等重重困难,相继打破了敌人第一、二次“围剿”,粉碎了敌人企图在3个月内消灭红二十五军的阴谋,在鄂豫陕站稳了脚跟。

“像雄鹰在那里盘旋一样!”

红二十五军自1934年冬奉中央指示实行战略转移,撤离鄂豫皖苏区后,即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对主力红军的消息更是一无所知。直到1935年7月13日,在粉碎敌人对鄂豫陕根据地的第二次反革命军事“围剿”后,才从国民党的报纸上获悉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有北上行动;并了解到蒋介石正在调集几十万大军,向川、陕、甘边界集结,妄图围堵消灭红军主力于川西地区。随即,红二十五军获取的这些消息在原鄂豫皖省委交通员送达的中央文件中得到确认。

鄂豫陕省委审时度势,于1935年7月15日召开紧急会议,会议作出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与陕北红26、27军会合,以配合红军主力在西北的行动,创造新的伟大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的决策。在与中央长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鄂豫陕省委和红二十五军能够通观全局,作出这一战略决策,不仅适应了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提出今后的基本任务,“是用一切努力,不顾一切困难,取得与四方面军直接会合”,实现主力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意图不谋而合,同时也与红二十五军广大指战员与主力红军会师的热切愿望相吻合。

1935年7月16日,红二十五军踏上了西征北上的行程。红二十五军西出秦岭、北渡渭河,以20多天的急行军直抵静宁城下,将横贯陕甘两省的交通大动脉西(安)兰(州)公路切断。西兰公路被切断以后,红二十五军紧紧扭住西兰公路不放,在西兰公路以北地区艰苦转战10多天,由于一时难以获得主力红军的消息,红二十五军决定先行北上策应主力。当“儿童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翻越六盘山,直逼平凉城下时,这些在敌人眼里不过是“地上跑的小兔子”,却把自以为是“天上飞的老鹰”的敌人打得落花流水。直捣敌人后方的红二十五军,在钳制了敌人,减轻了红一、四方面军的压力后,沿着陕甘边界的崇山峻岭继续向北前进,尽管沿途人烟稀少,部队无粮可筹,饥疲不堪,但在严重的饥饿死神威胁面前,全军上下没有一个人退却。

“儿童军”以打不烂、摧不垮的钢铁意志西征北上,前出陕南陇东两个月,行程4000余里,沿途攻克了3座县城,进行了大小战斗10多次,不仅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而且有力地吸引和牵制了川陕甘边界敌人,打乱了敌人的部署,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意图。正如1936年底出版的《共产国际》第7卷第3期刊载的《中国红军第二十五军的远征》中所评价的: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像雄鹰在那里盘旋一样,使敌人布防于此的雄厚兵力,都惊得心胆惧寒”。

9月9日,红二十五军抵达保安永宁山,取得北上入陕的伟大胜利。15日,红二十五军胜利到达陕北延川县永坪镇,与红26军、27军胜利会师。这一会师,既是西北主力红军大会师的前奏,也是“西北革命运动大开展的导炮”。“一杆杆红旗空中飘,红二十五军上来了。来到陕甘洛河川,劳动百姓好喜欢。”一曲信天游,由衷地唱出了陕北人民喜迎劳苦远征的红二十五军的兴奋之情,也宣告了红二十五军的长征胜利落下帷幕。

以“儿童军”著称的红二十五军,在艰苦的长征路上表现出的披荆斩棘、不畏艰难的战斗精神,深深地感召着世界各国的共产党人。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高度赞扬“儿童军”用热血和青春谱写的壮丽诗篇。1935年10月底,中共中央在《陕甘支队告红二十五军、26军全体指战员书》中高度评价红二十五军的长征,指出:“二十五军同志们在鄂豫皖英勇斗争和在河南……陕西、甘肃的远征,听到群众对你们优良纪律和英勇斗争的称赞。”《中国红军第二十五军的远征》中也盛赞:“中国红军第二十五军的荣誉,犹如一颗新出现的明星,灿烂闪耀,光被四表!”

(摘自2008年第10期《党史博采》)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0
4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