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一战,志愿军创造了怎样的战斗文化?

作者:张 杰 来源:北京日报 2020-11-27 510

抗美援朝一战,志愿军创造了怎样的战斗文化?

 

与新中国成立前我军历次战争相比,抗美援朝战争具有许多新特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具有第一流的现代化武器装备,掌握着制空权和制海权;军事斗争与政治、外交斗争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一边打,一边谈”成为战争进程中的常态;我军第一次在国土之外的地方与其他国家军队并肩作战。正是因为志愿军的战斗文化建设积极适应了这些新情况新特点,才保证了在近三年的残酷斗争中官兵始终具有旺盛的战斗意志。

抗美援朝一战,志愿军创造了怎样的战斗文化?
资料图 新华社供图

“钢少的”不怕“钢多的”,志愿军打败美国佬靠的是一股气

二战期间,美军超强的军事实力特别是现代化的海、空武器装备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使得在抗美援朝战争之初,一些志愿军干部战士对我军劣势装备能不能战胜美军优势装备表现出担忧,这主要是由于中美之间实力相差太大。

单从军事上看,美国不仅在常规武器方面占有绝对优势,而且拥有核威慑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志愿军官兵理解和坚信“钢少气多”一定能够战胜“钢多气少”,就成为当时我军战斗文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为此,东北边防军部队完成集结后,立即展开了以保卫边疆、巩固国防、准备支援朝鲜人民同美国侵略军作战为主要内容的战斗动员。各部队向官兵阐明中、朝两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的道理,叫响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口号。第40军一位战士创作的一首快板诗在部队中广为流传:“美帝好比一把火,烧了朝鲜就要烧中国,中国邻居快救火,救了朝鲜就是救中国。”一些曾经在抗战时期滇缅战场与美军共同作过战的“解放战士”,以亲身经历说明美军在战斗意志上还不如日本军队,我军能够打败日本军队,也一定能够打败美国军队。各部队普遍召开了出国作战誓师大会,誓词包括这样的内容:“我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残暴侵略,援助朝鲜兄弟民族的解放斗争,保卫中国人民、朝鲜人民和全亚洲人民的利益,我们志愿开赴朝鲜战场。”正因为此,后来毛泽东对抗美援朝战争作出这样的评价:“志愿军打败美国佬,靠的是一股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

“当最可爱的人”,决不辜负祖国人民的嘱托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面对强大的所谓“联合国军”,志愿军无论从武器装备上讲还是从后勤保障上讲,都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困难。支撑他们持续作战并赢得胜利的,是来自内心的强大动力,是那种被自己的祖国人民召唤和期待的强烈使命感,是当自己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时所产生的那种不可估量的精神力量。在这种力量的支撑下,才有了志愿军官兵在极端艰苦条件下的顽强作战。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魏巍写作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立刻在全国引起轰动,从此“最可爱的人”成为全国人民对志愿军最亲切最尊敬的爱称。在抗美援朝近三年的艰苦战斗中,人民群众响应毛泽东“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号召,保证志愿军“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粮有粮”,给予志愿军以巨大的支援。

人民群众对志愿军给予了大量的物资馈赠,从1950年10月入朝到1951年底,人民群众送给志愿军的“慰问袋”有77万多个,慰问品120多万件。有的战士接到“慰问袋”后,在快板诗中写道:“慰问袋,六寸长,慰问糖在里面装。昨天我吃一块糖,糖儿对我把话讲,你吃糖,想一想,祖国人民的心意可记上?”有的战士接到人民群众的“慰问烟”后舍不得抽,有人写道:“祖国送来光荣烟,人民情意重如山。等我立功那一天,把它叼在嘴上边。”一块糖,一包烟,这些东西虽然不算贵重,但在远离祖国的志愿军战士看来,它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却是极为强大的。从一个称号到一个纪念章,从一颗糖到一支烟,所有这些东西加在一起,共同构筑起志愿军官兵的强大精神支柱,他们一想到有祖国人民的支持,一想到祖国人民授予自己的“最可爱的人”的称号,即便是在最艰难、最危急的情况下,都会变得精神振奋、斗志昂扬。

“边对敌作战、边与敌联欢”,把“以打压敌”与“以文化敌”结合起来

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长达两年的时间是处在同敌人一面谈判、一面打仗的过程中,这就要求志愿军必须一边从军事上打击敌人,一边用先进的战斗文化转化敌人。

志愿军抓住所谓“联合国军”官兵渴望停战、厌战想家的心理,广泛开展联谊交流活动,使敌军官兵逐渐丧失了继续作战的斗志。1951年11月初,志愿军政治部作出关于《圣诞节对敌展开宣传攻势》的决定,要求前沿部队利用这个欧美习俗上的节日,对美、英侵略军展开一次宣传攻势,以进一步加深敌军想家厌战、渴望和平停战的思想情绪。圣诞节期间,志愿军共散发宣传品150余万份,宣传袋2500余个。有些部队还自制了圣诞老人、圣诞树、和平袋、礼物篮、和平信箱、留言片、标语牌、漫画等。1952年圣诞节和1953年新年,由于敌军官兵思家、厌战情绪不断加深,志愿军在某些敌人控制薄弱的阵地上,同敌方临时停火,举行了火线联欢。不少美国兵把他们收到的礼物寄回国内,有的转送给别人。

1953年7月停战协定签字后,在敌我双方各自从军事分界线后撤两公里的72小时内,志愿军在全线又与敌军官兵进行了大小100余次的联欢。敌军虽然严令禁止,但参加联欢的敌军官兵仍有900余名,就连英军二线阵地的炮兵也赶来与志愿军联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志愿军准备的留言簿上签了字,其中有人写道“我深信中国人爱好和平”“今后不再和中国人作战了”等。志愿军官兵极具智慧地把打仗“硬的一面”与联欢“软的一面”相结合,把“以打压敌”与“以文化敌”相结合,软化敌人的斗志、转化敌人的思想,达到了比单纯使用武力进攻更好的效果,这正是志愿军战斗文化的精彩之处。

“把兄弟兵种胜利看作自己胜利”,形成现代意义上的联合文化雏形

志愿军入朝初期,基本上是一支由单一步兵和少量炮兵组成的部队。全军只有地面炮兵3个师、高射炮兵1个团、工程兵4个团、铁道兵1个师。到了战争后期,各军、兵种陆续组建起来,先后共有空军12个师、地面炮兵10个师、坦克兵2个师、高射炮兵6个师、工程兵15个团、铁道兵10个师参战。正如毛泽东当时所说的:“我们过去打了二十几年仗,从来没有空军,只有人家炸我们。现在空军也有了,高射炮、大炮、坦克都有了。”这就要求我军的战斗文化由单一步兵型向诸军兵种合成型转变。各军、兵种协同作战,以陆军为主体,服从总的作战意图,以陆军的胜利为胜利。

年轻的志愿军空军,在建立初期就把“为地面部队服务,以地面部队的胜利为胜利”作为重要建设理念,并在部队大力宣传,使之深入人心。工程兵部队官兵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战斗口号,牢固树立确保钢铁运输线“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的观念,密切协同步兵、炮兵、装甲兵和空军、后勤部队,胜利完成了各种艰巨复杂而又繁重的战场工程保障任务。通信兵干部战士提出“全网一盘棋,全线一条心”的战斗口号,千方百计保证“部队打到哪里,就联络到哪里”,保证“人在机器在,人在线路通”。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初步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联合战斗文化,它保证了各军兵种从思想上、组织指挥上和作战行动上形成一个坚强的统一整体,同时也为后来我军联合文化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

原标题:志愿军创造的战斗文化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为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研究员)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0
2
1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