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棣华眼中的毛泽东:“人生的老师”

作者:宋典 来源:学习时报 2023-11-17 380

柯棣华眼中的毛泽东:“人生的老师”

“毛主席来了!”

人头攒动的会场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大家的目光齐齐投向门外。人群中一位外国人模样的年轻人也跟着望去,眼神中充满着好奇和期待。他叫柯棣华,是刚刚到达延安的印度援华医疗队成员。延安各界专门为他们的到来举行欢迎晚会,这是他与毛泽东的第一次相见。

柯棣华是一位初出茅庐的印度医生。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同受帝国主义殖民侵略的印度国内掀起“援华热”。柯棣华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毅然决然参加了印度援华医疗队。柯棣华与同伴不远万里,历经艰险辗转来到延安,支援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事业,在治疗伤病员、提高八路军医疗救治水平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延安期间,柯棣华与毛泽东有过多次交往,深深地折服于共产党领袖的品格与思想,称毛泽东为“人生的老师”,认为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领袖、中国革命事业的希望。

平易近人的领袖

柯棣华和毛泽东的第一次见面是在紧张和局促状态下开始的。1939年2月12日,柯棣华一行五人,突破重重围阻,抵达革命圣地延安,受到两千多名革命群众的热情迎接。但因日军不断空袭,欢迎会无法正常举行。14日,延安召开盛大的欢迎晚宴,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出席。柯棣华之前并未见过毛泽东,只是阅读过美国作家斯诺的《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初步了解了中国革命事业和毛泽东、朱德等人。等到毛泽东走到身前和柯棣华热情握手时,他才反应过来面前这位身材高大、宽阔额头、面带微笑的中年男人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与医疗队成员一一握手后,招呼他们坐在身边,一起观看演出。柯棣华发现,毛泽东穿着带补丁的灰色棉制服,脚上是一双普通八路军棉鞋,说话态度和蔼可亲,毫无领导架子。看到柯棣华略微紧张,毛泽东则是微笑着向其指了指身前的火盆,示意他烤火。

这场演出是由抗大学生创作、组织的,其中一个节目就是以来华医疗队为主角。因为当时中外联系不便,了解甚少,抗大学生便按照想象和印象扮演印度人,每个人都贴了厚厚的胡子。但是柯棣华等人都没有胡子。这略显尴尬的一幕被毛泽东幽默化解。他风趣地指了指台上的演员,又指指柯棣华,然后摸了摸自己的下巴,意思好像是说:看啊,你们在舞台上都长了大胡子!在座的中外宾朋都笑出声来,会场气氛顿时变得轻松热烈。在大家的掌声中,柯棣华等人走上台,用中文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柯棣华随后用并不熟练但充满激情的汉语高呼:“印中两大民族团结起来!”台下的观众欢呼鼓掌。

9月23日,柯棣华受队长爱德华指派进城了解情况,毛泽东听说后,特意邀请他一起共进晚餐。毛泽东先在办公的窑洞接见了他,亲切地询问生活是否习惯,工作有什么困难。柯棣华与毛泽东长谈许久,回到住地已是深夜。

国际主义战略家

柯棣华与毛泽东谈话、交流时,毛泽东总会向其询问印度、英国等情况,从国际主义角度审视中国和印度的民族解放事业,认为中印两国要团结合作,共同抵抗法西斯,给柯棣华诸多启发。

1939年3月15日清晨,柯棣华等人拜访毛泽东。毛泽东热情接待,并向他们了解了甘地、尼赫鲁、印度国内外斗争形势的情况。毛泽东说:“中印两国人民都遭受帝国主义的长期侵略和压迫,有许多共同点,应当团结起来,互相支援,互相学习。”随后,毛泽东邀请印度医生共进便餐,得知双方都爱吃辣时,毛泽东笑言这是一种文化上的联系,“我们这些人要将这悠久的友好关系发展下去。中印人民应该更亲密地携起手来,有了人民的团结,有了国际的团结,帝国主义一定会打倒的”。

1939年6月,日寇从山西西部跨过黄河,陕甘宁边区遭受威胁。前方作战任务日益加重,柯棣华和同伴多次向中央申请到前线去。在9月23日的会见中,毛泽东向柯棣华介绍了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局势,最后指出,人民一定会胜利。柯棣华向毛泽东提出上前线的要求,毛泽东高兴地答应。10月29日,毛泽东向柯棣华等人转达了朱德“欢迎印度大夫到晋东南根据地去”的电报,并叮嘱他们到了前线,要做好医务工作,要学习政治,要宣传抗日和国际主义。

1939年11月2日,中共中央统战部为医疗队举行了饯行晚会。毛泽东亲自出席为柯棣华等人送别,他在宴会上心情大好,“席间宾主谈笑甚欢”。大家都为柯棣华等人即将奔赴前线,在抗日烽火中践行国际主义精神感到高兴。

第二天,八路军总医院举行欢送大会。柯棣华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谈到中印两国人民的共同命运和共同斗争,谈到在延安受到的启示和与中国同志建立的革命友谊,特别提到党中央、毛主席无微不至的关怀时,他眼睛湿润,无比激动。最后他坚定表态:“我们决不辜负中国共产党的殷切期望。”

中国革命事业的希望

柯棣华在延安工作居住了9个月,与毛泽东多次交流。他们一起开会、看戏、唱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毛泽东在给柯棣华家人的信中,称其为“我最亲密的兄弟”,柯棣华称毛泽东为“人生的老师”。柯棣华在革命实践中,愈发感受到毛泽东是当之无愧的领袖,是中国革命事业的希望。

柯棣华发现,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领袖,深受群众爱戴。在延安拐茆镇八路军总医院,他接触到大量老干部、八路军战士和普通民众,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社会,感受到人民群众对毛泽东的敬仰。有两位小女战士,不过十六七岁的年纪,分别从各自家乡四川和安徽,徒步跋涉数千里才来到延安。柯棣华询问她们为何如此勇敢,小战士回答:“想到到延安就能找到共产党、毛主席,就能呼吸到自由的空气,苦和累也就不怕了。”

柯棣华认为,毛泽东深受爱戴的重要原因是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打败日本侵略者、实现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印度援华医疗队最初先到达的是国统区,看到的是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一撤再撤。国民党政府不思救国之策,罔顾人民死活的做法令柯棣华十分气愤,感到“真是使人伤心失望”。正是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逐渐积聚了抵抗侵略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柯棣华认为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真正实现当家作主指明了方向,是中国未来所在。

1942年1月,柯棣华给巴苏华医生写信说:“我真想到延安后好好总结一下我在八路军中所学到的一切。”令人惋惜的是,柯棣华积劳成疾,后不幸逝世于晋察冀根据地,年仅32岁,没能实现重返延安的夙愿。他逝世后,毛泽东亲笔为其书写挽词:“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最终将民族友人的理想追求在中国大地实现。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12
0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