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黄埔生,跟着毛主席是开国元勋,跟着蒋介石只能进战犯管理所

作者:郭松民 来源:独立评论员郭松民 2024-06-19 1087

抗战胜利80周年的大喜日子渐行渐近,回顾我军光荣历史的文章也越来越多了。应该说,大部分文章写的都不错,令我们重温了峥嵘岁月的苦难辉煌,但有些文章也会冷不丁的插入一些莫名其妙的内容,让人心里很不舒服。

郭松民:黄埔生,跟着毛主席是开国元勋,跟着蒋介石只能进战犯管理所

比如,某大网站上看到一篇题为《第一支正式成立的红军为什么不是红一军?从番号看人民军队艰难的创建之路》(以下简称《第一支》)。这篇文章总的来看还比较平实,孰料写到了朱德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撤到井冈山,与毛泽东主席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时,作者却突然来了这么一段议论——

毛泽东的部队来自农村,擅长根据地建设,而且首创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党领导军队的原则,但是军事素质较低,实战经验更少,战斗力不强。而朱德的部队主要是原来的有着“铁军”之称的叶挺独立团,团营连干部绝大多数都是黄埔生,士兵也大都参加过北伐,军事素养高,实战经验丰富,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正如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谭震林所说,南昌起义留在三河坝的那部分力量如果最后不能保存下来上了井冈山,井冈山只有秋收起义那一点力量,是很难生存下来的,因为秋收起义部队主要是湖南的农军,战斗力不行,军事素质比较差。这是很中肯也很深刻的总结。

不知道别的读者是什么感觉,反正的我的感觉是:吃饭吃出了苍蝇,简直要多扫兴有多扫兴。

不客气的说,这样的文章走的还是旧《炎黄春秋》的路子,即用抬高党内其他领袖的方式来贬低缔造了党和红军,并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毛泽东主席。旧《炎黄春秋》有一篇奇文《朱德——不可替代的总司令》就是这样,感兴趣的可以去查查看,《第一支》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

“抬其他人贬毛”也是当年蒋经国在台湾主持对大陆“心战”工作时制定的方针,没想到直到今天仍是大陆党史、军史写作的一条被广泛遵循的潜规则。

郭松民:黄埔生,跟着毛主席是开国元勋,跟着蒋介石只能进战犯管理所

回过头来再谈作者的这番议论。

本来,“秋收起义的部队”也好,“南昌起义留在三河坝的那部分力量”也好,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仰的革命前辈,其中的许多人没有等到新中国成立就壮烈牺牲了,他们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也早有定评。作为享受着这些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幸福生活的后人,我们本来不应该对他们之间孰优孰劣做过多的指指点点,但既然《第一支》一定要挑起这个话题,对历史有所颠覆,那也就不妨讨论几句。

按照作者的议论,似乎“黄埔生”和“参加过北伐”才是井冈山能否生存下来的决定性因素,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留在三河坝的那部分力量”具备这两个因素,所以救了井冈山。

真是这样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要问几个问题了:

南昌起义部队的精华并不是朱德元帅率领的后卫部队。在著名的三河坝分兵中,主力和精华部队都由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率领南下了,他们直奔潮汕,试图在那里接受苏联的武器接济,然后再复制一次北伐战争。朱德率领的只是一支偏师,负责阻敌抄袭起义军主力的后路。

郭松民:黄埔生,跟着毛主席是开国元勋,跟着蒋介石只能进战犯管理所

在周恩来等率领南下的部队中,不仅有大量的黄埔生,周恩来还是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聂荣臻是黄埔军校的教官,叶挺是北伐名将,“铁军”的主力也随叶挺南下了。在担任营团级指挥官的黄埔生中,还有陈赓这样号称“黄埔三杰”之一,黄埔一期的老大哥。

现在要问的是:如果“黄埔生”和“参加过北伐”是决定性因素的话,那么为什么这支两万多人规模、从各方面来看都比秋收起义部队强太多的部队,最后却在潮汕地区完全失败了呢?

郭松民:黄埔生,跟着毛主席是开国元勋,跟着蒋介石只能进战犯管理所

此外,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留在三河坝的那部分力量”,如果真的比毛泽东主席率领的那支“军事素质较低,实战经验更少,战斗力不强”(《第一支》文)秋收起义部队更优越的话,那应该是朱老总在三河坝开创一个局面,毛主席在井冈山站不住脚,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去三河坝会师,而不是朱老总去井冈山会师,难道不是吗?

还有,如果“黄埔生”和“参加过北伐”是决定性因素的话,那蒋介石的中央军更具备这两个因素,因为中央军的军官是清一色的黄埔生,蒋介石本人是黄埔军校校长,还是北伐军总司令,可是蒋军的战斗力并不怎么样,这难道不是一个事实吗?

郭松民:黄埔生,跟着毛主席是开国元勋,跟着蒋介石只能进战犯管理所

毛泽东主席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上了井冈山,这是毛主席第一次挽救中国革命,以后他还将多次这样做。

如果不是毛主席通过这一伟大创举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再经历几次城市武装起义的失败,北伐时掌握的有限的武装力量消耗殆尽,那么中国革命真的可能会进入一个很长的低潮期,还需要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年就很难说了。

简言之,之所以是井冈山挽救了中国革命而不是三河坝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因为井冈山代表了正确路线,三河坝则不是。

当时在朱德部队中,有后来成长我军一代名将的粟裕大将,他回忆起上井冈山的心情时无限感慨的说:水流千遭归大海!我想,这才应该是“南昌起义留在三河坝的那部分力量”的官兵中普遍心情。

有趣的是,粟裕并非黄埔生,而和毛主席一样,也是师范生。

郭松民:黄埔生,跟着毛主席是开国元勋,跟着蒋介石只能进战犯管理所

跟着朱老总上了井冈山的很多黄埔生,后来不少人成长为著名的开国将帅,这是不是意味着“黄埔生”的身份是决定性的呢?也不能这么讲。这些人的成长,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毛泽东主席对他们的教育和辅导。

比如毛主席的军事名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对黄埔生中的翘楚林彪元帅的函授教材,这份教材后来又教育了许许多多出身黄埔和非黄埔的红军将领。

在这份教材中,毛主席用一种小学老师式的耐心,掰开揉碎了给处于军事生涯起步阶段的青年将领林彪分析国内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批判了夸大革命主观力量的盲动主义和看不到革命力量发展的悲观思想,预言了革命高潮的到来。教材结尾时那诗一样的语言——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今天读起来仍然令我们心潮澎湃。

郭松民:黄埔生,跟着毛主席是开国元勋,跟着蒋介石只能进战犯管理所

这封信对林彪的影响,可以由林彪在整个战争年代的表现来证明,这里不赘。林彪后来经不起社会主义革命的考验,晚节不保,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林彪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还是建立了不朽功勋。

最近几年,林彪在东北战场的几位老部下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等都出版了回忆录,他们不约而同的谈到了一个细节:尽管戎马倥偬,但林彪总是随身带着一个挎包,里面了各种版本的毛主席军事著作,林彪对其中的许多文章都进行了认真、反复的阅读,书上写满了眉批和圈圈点点。

巧合的是,林彪在东北战场的国军对手,如杜聿明(黄埔一期)、郑洞国(黄埔一期)、廖耀湘(黄埔六期)等都是黄埔生,孙立人还是号称“南方西点”的美国弗吉尼亚军校高才生,但辽沈战役的结局表明,单从军事的角度看,毕业于什么军校不重要,有没有受过毛主席的指点和口授心传才是最重要的。

在风云激荡的二十年代,就个人命运而言,是不是毕业于黄埔并非决定因素,选择才是决定因素——选择站在人民一边,跟着毛主席干革命,未来就是开国元勋!选择站在反人民一边,跟着蒋介石打内战,未来就是到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啃窝窝头!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郭松民:黄埔生,跟着毛主席是开国元勋,跟着蒋介石只能进战犯管理所

时下,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活动正在轰轰烈烈的展开。现在要问一个问题:搞纪念活动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呢?

笔者认为,通过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活动,找回并重新擦亮人民军队的军魂:毛泽东军事思想,包括毛主席为人民军队制定的一系列建军原则,才是最重要的。毛泽东军事思想,过去是我军战无不胜的根本原因,今后也将是强军的根本力量源泉。失去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就失去了灵魂,而一支失魂落魄的军队,是不可能打胜仗的。

郭松民:黄埔生,跟着毛主席是开国元勋,跟着蒋介石只能进战犯管理所

如果我们重温军史的结果,得出结论居然是“黄埔生决定了井冈山的命运”,那才真是令人啼笑皆非,滑天下之大稽。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郭松民
郭松民
《国企》杂志社研究部主任
25
0
0
20
2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