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温饱问题普遍得以解决的实质原因

作者:佚名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5-10-29 2616

农民温饱问题普遍得以解决的实质原因

农村改革以来,一些媒体一直宣传这样一个观点,认为农民温饱问题普遍得以解决的根本原因在于家庭承包制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其实,这一观点并不符合农村的实情。

众所周知,家庭承包制使农民迸发出的劳动热情是短暂的。自一九八五年开始,农民的种地积极性一直减退,至2000以后,农村老年人无力种地、中年人不愿意种地、青年人不会种地,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已愈来愈加突出。因此,认为农民温饱问题普遍得以解决的根本原因在于家庭承包制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在一九八五年前也许能说得过去,而在一九八五年后就解释不通了。实事求事地讲,改革初期农民温饱问题之所以普遍得以解决,主要是以下两个因素。

1、家庭承包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决策权和利益分配权。家庭经营不仅按照家庭计划进行生产,而且生产的粮食首先满足家庭的需要。正是这一因素的作用,个体生产获得自由时,国家市场失控,农民温饱问题得以解决时,集体经济严重匮乏。

2、改革后国家下达的任务粮指标大幅度降低。以山西省代县为例,1974年交售任务粮2463万斤。19752350万斤,1979年交售任务粮较少,仍然达1096万斤。而在1980年实行家庭经营后,任务粮一下降到452万斤以下。于是,留给农民的口粮明显增加。

此外,尽管1985年以后,农民种地积极性一直减退,但始终没有出现粮食危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概括如下:

1、改革前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2、改革前的种子革命起了作用。如杂交水稻在改革前试制成功,在改革后大面积推广运用。

3、工业积累完成以后开始返哺农业,农业机械、电器、化肥等生产资料由改革前的供不应求到改革后的满足供应。

4、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中国改革后长期处在和平发展的环境,对内不再备战备荒,对外不再调用大量的农产品援助别国。

5、对外开放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包括国外农产品在中国市场广泛出售,尤其是粮食进口逐年增加。

6、劳动强度减弱,饮食结构改善,因而目前农民人均口粮需求比改革前减少近半。

7、计划生育收到显著成效,人口出生率明显降低,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8、三农问题引起中央重视,农民负担逐年减轻。

因此,有人担心离开家庭经营就会饿肚子的想法,不仅高估了家庭经营的作用,而且严重脱离了农村的实情。

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目前家庭联产承包越来越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三农”的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现在该考虑小平同志所说的“第二次飞越”了。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1
0
0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