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茂:集体经济依然是中国农村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

作者:张文茂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4-06-07 1506

编者按惊闻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城郊经济研究所所长张文茂同志,于2024年6月1日凌晨5时左右病逝,享年75岁。多年来,张文茂教授一直致力于农村工作实践和政策的调查与研究,对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重大问题有深入的研究,他始终心系中国农村的共同富裕事业,为此笔耕不辍,宵衣旰食。在此,红色文化网特别重发他的文章,以表示我们对他深沉的悼念。

依托集体经济发展产业化大农业是实现国内大循环战略的基础

张文茂

张文茂:集体经济依然是中国农村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

我们正处于人类社会发展剧烈变动的历史时期,国际国内都面临着复杂的矛盾和危机。以金融垄断资本为主的国际资本对我们的打压,使我们过去多年来融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外向型经济面临全面转型,必须向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大循环为辅的双循环格局转变。这是我们回避不了的历史任务。

一、实施国内大循环为主战略是大势所趋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面临历史性转变和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如果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就必须完成以下四个方面的战略性转变:(1)由私有化向公有制为主体的回归。这是所有制结构即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是向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回归。(2)由市场决定一切向强化国家计划调控的回归。这既是个国家的宏观管理体制问题,同时也是资本要与党和国家争夺领导权的政治问题。(3)由国家经济主权缺失向收回完整的国家经济主权的回归。这既是国家的独立主权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回归的先决条件。(4)由国际大循环向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大循环为辅的发展战略的回归。要区别正常的对外贸易与资本自由输入控制我国金融和产业经济主权的问题,必须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这四个方面的战略性转变是一个缺一不可的整体,必须相互协调地全面推进。

那么,为什么必须调整国际大循环向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大循环为辅的战略格局?这是国内外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结果。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垄断资本认为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已经威胁到美国的霸权地位,这使得他们寝食难安,于是从多面对我进行打压。另一方面,美国的金融霸权导致自身经济的去工业化和金融化、虚拟化,其寄生性和腐朽性也在不断侵蚀自身的信用和霸权地位。这样的发展趋势必然导致美帝国主义为了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对我国经济发展进行强力打压和破坏,甚至强行与我国经济脱钩,阻断我国产业升级的发展势头。

从国内形势看,过分地依赖国际大循环,已经造成我国部分产业经济和货币金融领域主权的缺失,对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依赖性加大。要维护国家的经济主权,摆脱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势力的控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方向,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保证实现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就必须尽快转变高度依赖美国和西方金融垄断资本的局面,由国际大循环的发展战略,回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大循环为辅的发展战略上来。

二、分散的小农经济不足以支撑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战略

在囯内,带动经济发展的原有的动力源己近枯竭。例如靠房地产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以大批廉价农民工进城打工为主的生产方式、以资本粗放扩张为主要的发展模式,都已成为强弩之末,已经难以为继了。而过分强调城市化进程又使农村名种生产要素大量流失,农业长期处于小、散、低的小农经济状态,使国内大循环没有稳定的基础和旺盛的消费带动。

从战略层面看,未来能够带动我国经济在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长期健康发展的动力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国有经济引领带动我国工业化的向高端制造业发展的产业升级,另一个是在重建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基础之上的乡村振兴。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1》披露的数据,我国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极低收入人口还有5.6亿人,月收入1000至2000元的低收入人口3.1亿人,两者相加达到8.7亿人。而这些人口的绝大多数是农村人口。从根本上说,国内经济大循环必须建立在这些人口的收入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即富裕起来的基础之上。只有八亿多亿农民的增产增收,才能活跃我国的消费市场,消化已经过剩的产能,使我国经济转入内循环为主的健康发展轨道。

那么,现在的农村经营体制和产业化水平能够满足这个要求吗?显然是不行的。这是因为,由于我们长期偏离了微观层面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弱化甚至放弃了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的功能,使我国农村经济陷入小、散、低的小农经济格局,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村现代化的痼疾。

所谓小,是指家庭土地经营规模小,分割细碎,就是从专业农户的角度看,都形不成规模效益,导致农业生产的副业化和土地权益的基本保障化。

所谓散,是指承包经营农户向完全独立的市场主体转化,独立面对市场风险。这等于拆分了原来的产业体系,把原来的产前、产后的各环节都拆散并各自市场主体化了,使小农户在流通、加工等环节也要面对商业资本的盘剥,造成产业链条的无组织化和被社会资本撑控,农户各自为战,形不成产业规模和全产业链的组织化,没有仼何竞争力。

所谓低,是指农村、农业产业结构低端和生产方式落后。由于农村生产要素长期被城市吸纳转移,农村村庄大面积空壳化,人口老龄化,本土性产业发展萎缩,加之普遍存在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体制,使农民不但失去城市工业的引领和反哺,反而受到城市资本的剥夺。

三、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是国内大循环的制度保障

我们要发展什么样的农村集体经济呢?是以社区集体经济为基础、产业化组织体系为主干,并与城镇国有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型集体经济。2021年春季,我在贵州毕节地调研时,曾经提出应该探索和总结农民的两种组织化和建立县、乡、村的城乡大三级体制问题。所谓农民的两种组织化,一种是重建以乡村社区为载体和边界的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他们叫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这一组织形式存在的法律基础是宪法规定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社区集体是集体所有制的组织载体。另一种是建立按产业化发展需要整合起来的产业化组织体系,这是一种产业的组织化。这一产业化组织体系应包括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乡镇层次的产业联合组织(如联合社、总公司之类)和县、市的地方国有涉农组织,包括地方国有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集团)。只有通过多种组织形式的体系化整合和联合,才能形成现代产业化大农业的整体优势。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县、乡、村的城乡大三级体制,通过发挥县、市的政府统筹功能,实现县城经济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体化新局面,彻底解决农业的小、散、低和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分割的经济和社会痼疾。

这种新型的集体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巩固,在政治上一定要高度依赖党的正确领导和政府的统筹调控功能,绝不能不负责任地推给所谓的“乡贤”们来主导,也不能完全靠市场机制来决定一切。只有把党的领导、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才能在新体制的基础上形成合力。

四、依托集体经济体制开展农村三大改造是国内大循环的物质经济基础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三大改造:一是对分散的小农经济进行全面产业化升级改造,实现产业化的规模效益;二是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和综合性国土整治改造,盘活土地资源,完善配套设施,修复生态环境;三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城乡一体化”思路,对传统农村社区进行改造,全面提升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水平。

1.只有集体经济才能发展现代产业化大农业

就整体而言,产业化是现代化大农业的根本标志和方向。一些地区的城郊型农业、都市型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等等,都是农业产业结构在局部地区的特殊形态,不可能取代产业化大农业的基础性地位。而产业化大农业的基本特征,就种植业而言,一是要有规模化的大生产基地,形成产业规模;二是要有向包括加工业延伸的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优势;三是要有依托主导产业向相关产业的拓展,使产业结构高端化。因此,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是由小农经济向现代化大农业转变的必然趋势。很显然,我们实行家庭分散经营以后,由于过分强调“分”的功能而弱化甚至放弃了“统”的功能,不但在生产领域小农化了,更重要的是把产业化链条打散了,因而农业产业化的这几个特征都被破坏了。不论是“户自为战”的家庭经营,还是“村自为战”的合作社,都不能形成整体上的产业优势。没有乡镇层次乃至县、市层面的产业联合组织,现代农业的产业化组织体系是建立不起来的。过去虽然有人曾提出过“公司十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但那是一种社会资本掌控农户的发展方式,在多年的实践中己经证明是难以成为具有代表性普遍模式。原因在于我国农村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制约着土地兼并进程,使资本下乡改造农业困难重重,难以构建产业化大农业成熟的经营体制和机制。

2.只有在集体经济体制下才能开展大规模农村国土整治和基本建设

这种大规模的国土整治和基本建设不同于历史上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而是包括各种生产生活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修复、山水林田综合整治和传统农村社区改造升级的综合性工程。此类目标可以为几大体系:一是为农业产业化配套服务的生产型基本建设体系。二是为城镇化和农村社区改造配套的道路、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和教、科、文、卫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体系。三是对传统农材社区进行城镇化集并改造的新型社区建设体系。四是围绕生态环境和生态修复展开的生态环境建设体系,包括耕地、山场、河湖、林地、湿地等空间的全面整治。通过这些基本建设全面提升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使其成为国内大循环稳固的经济基础。

3.对我国传统农村社区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造,是一个回避不了的历史性任务,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

我们不能再延续让农民大批涌进城市的城市化道路,而是应该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实现本土性的农村城镇化改造,实现城乡的均衡发展。

建立均衡和谐的城乡关系的一个大前提是社会生产力在城乡之间的合理布局,而不是把所有的产业项目都往大中城市布局。因此,要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把相关产业项目在县及县以下的乡镇地区合理布局。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的城镇化转型有坚实的产业经济基础。

建立均衡和谐的城乡关系的另一个大前提是必须有农村集体经济的体制支撑和组织载体。这种体制支撑和组织载体既不是资本主导的公司加农户,也不是各类真真假假的专业合作社之类,而是以村级集体和乡镇联合为基础的城乡融合、集体与国有联手的城乡大三级体制。

这种依托集体经济体制才能进行的大规模本土性城镇化和村庄改造,要把各类二三产业园区建设与城镇化社区建设,各类农业科技和服务型园区与新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一体化整合,避免发展中重新出现园区与社区分两张皮,形成新的二元分割体制。如目前普遍存在的产业园区土地被征后就成了独立王国,与当地农村发展就失去了关联。只有在新型集体经济体制下和城乡融合发展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为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写于2022年8月6日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5
7
0
0
1
0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