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革新:对一次社会科学期刊“定位与学术品位”研讨会的批判

作者:李革新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2-06-29 2675

李革新:对一次社会科学期刊“定位与学术品位”研讨会的批判

李革新同志

2017916-18日,《社会科学论坛》杂志社就本刊改版事宜,在北京大学主办了一场“学术期刊定位与学术品位——《社会科学论坛》改版研讨会”,并在该刊2018年第1期发表本次“研讨会”综述(下称《综述》),称研讨会人员为“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部分社科期刊的主编、编辑及人文社科学者等二十余人”。

鉴于《综述》所说,《社会科学论坛》是“1999年创刊,走过来近二十年的历程”的“社会科学”期刊,笔者遂结合阅读《综述》,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经过分析研判,发现这个专题讨论社会科学“期刊定位与学术品位”研讨会及其《综述》,竟是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大相径庭、背道而驰,或者说是根本对立、“唱反调”、“对着干”的。

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以及社会科学期刊,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要不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不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和宣传导向等,对共产党员来说,回答应该是肯定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底线。

可是,这次高端的、以社会科学期刊“定位与学术品位”为主题的研讨会及其发表的万言《综述》,竟对这些重大问题未置一词一字;这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的论述无比正确;也关系到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定位与学术”的价值取向问题、发展方向问题。

有意思的是,《社会科学论坛》主办的这次“社会科学期刊定位与学术品位”研讨会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给人的感觉是经过一番“精心策划”、“深思熟虑”、“独具匠心”或曰“煞费苦心”的。你看,研讨会的时间是在2017916——18日,恰是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召开前一个月;研讨会的《综述》发表在该刊2018年第1期,出版日期为110日,即党的十九大刚刚闭幕两个月。在我党召开和全党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节骨眼”上,地点设在全国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与会人员为“全国各地高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部分社科期刊的主编、编辑及人文社科学者”!这里需要“辨析”的是,这样的一次研讨会,到底是为《社会科学论坛》的期刊“定位”,还是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定位”,甚或是意欲以此“定位”,影响、左右党的十九大的“定位”?难道不是更加耐人寻味吗?

一、社会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期刊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李革新:对一次社会科学期刊“定位与学术品位”研讨会的批判

20165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回顾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来,在中国人民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一大批名家大师、进步学者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大量历史事实和辉煌成就,明确指出:“可以说,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习近平还针对有些人所谓“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的论调,和在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问题提出批评,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深入研究和回答中国发展和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的讲话,是不是对社会科学工作和社会科学期刊的“定位”呢?回答是肯定的。

据笔者所知,《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含)之前一度为每月出版两期的半月刊,2011年至2017年改为每月一期的月刊,这次研讨会后改为了每两月一期的双月刊。可是,从其“改版”研讨会和《综述》看,对为何改版,如何改版,改后的“版”将有哪些变化、哪些好处等等却一字未提。

“技术活”不说也罢。讨论办刊宗旨、研究刊物的“定位”、“品位”等办刊方向问题,应该说是更加重要。但这个以“期刊定位与学术品位”为主题的“改版”研讨会和近万字的《综述》中,却通篇不见一处有“马克思主义”这五个字;至于什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这些“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更是一字皆无;对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关于加强党的建设、治国理政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也统统未置一词一字;而多次重复的就只有该刊之“纯正的学术理想”、“纯粹的学人风范”,反复强调的就只是“期刊的定位应当紧盯‘学术’二字”和办刊的“独立性”等等!

据说这是为了“保持期刊的学术性和思想性,形成期刊自身风格与特色”!“研讨会”一方面强调要“取中庸之道,避免极端”;另一方面又极力推崇“完全开放的办刊态度”。其究竟要“避免”什么“极端”,要“完全开放”什么内容呢?从研讨会所给出的“期刊定位”和“学术品位”总体倾向来看,他们所要“避免”的所谓“极端”,就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他们所要“完全开放”的,不过是新老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一套货色。

应当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是2016517日,讲话的内容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社会科学论坛》这次改版研讨会是2017916-18日,与总书记讲话间隔一年零四个月,“研讨”出来的“期刊定位”和“学术品位”,竟与总书记《讲话》精神相差十万八千里。

这里不禁要问:研讨会的主办者,及上述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在学术期刊领域内经验丰富的总编、编辑,以及不同学科领域内的知名学者”(《综述》语)先生们,你们对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看了忘了,还是根本没看?你们觉得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发表一年之后,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召开前后,为《社会科学论坛》“研讨”、发表这样一个脱离马克思主义,置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于不顾的“纯粹的”学术“期刊定位”与“学术品位”,是合适的吗?这样的社会科学期刊“改版”研讨会,要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改”成啥样,“改”向何处,不值得深思、追问吗?

你们会说这是“无限上纲”啊,人家只是《社会科学论坛》的“期刊定位”嘛!与全国社会科学工作的什么导向、什么走向何干?

不对了!个别就是一般。一般寓于个别之中,任何的个别都具有一般的意义。任何媒体对于任何个别地方、个别单位某项工作的宣传、报道,总是要以点上的“个别”指导面上的“一般”。一个《社会科学论坛》自己的期刊“改版”的“定位”和“品位”问题,一定要车马劳顿,跑去北京大学,请上那么多社会科学学术理论界的“大咖”,紧锣密鼓地“研讨”一番,难道说就只有《社会科学论坛》一个期刊的个别性,而不具有什么普遍性的“导向”意义吗?

二、社会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期刊要不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李革新:对一次社会科学期刊“定位与学术品位”研讨会的批判

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这在中国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在中国,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最高的政治原则,确保依法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是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进的重要基石。

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理所当然的包括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包括对哲学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期刊的领导。人所共知,在我国各级社会科学研究单位、社会科学期刊杂志社,均设有党的基层组织。毛主席生前无数次强调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强调舆论宣传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甚至具体到要求必须政治家办报,他曾经批评有的主流报纸“写社论不联系当前政治,这哪像政治家办报?”强调写文章一定要从政治上总揽全局,紧密结合政治形势(2);继毛主席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也都十分强调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要求意识形态工作者必须具有政治家的立场、觉悟、素质,必须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政治定力,确保党的宣传舆论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的手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无数次强调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意识,并深刻、形象地提出党报、党校必须姓“党”。总书记在这里说的是党报、党校必须姓“党”。推而广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切舆论宣传工具,包括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期刊等等,理所当然地也应该姓“党”、姓“马”、姓“社”。在2013年的“8·19”讲话中,他明确提出两个“巩固”,即“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2018年的“8·21”讲话中,他再次强调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

毫无疑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领导下的、河北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社会科学论坛》,理应是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阵地,肩负着“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连接中外、沟通世界”,(3)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重要使命,理应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可是,这个以社会科学期刊的“期刊定位与学术品位”为主题的研讨会和《综述》,却通篇不见一处有“党的领导”四个字,而是大谈特谈什么“学术期刊及办刊人”的“独立性”,称“独立性是办刊之本,立刊之基。没有独立性就没有自己的主见和特色,难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或噤若寒蝉、自我阉割,无法顺应世界大势,彰显时代精华,引领思想风骚,创造文化硕果。”

好极了!笔者坚决拥护社会科学期刊的“独立性”,更希望“顺应世界大势,彰显时代精华,引领思想风骚,创造文化硕果”!但是,这要有一个根本的前提,就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独立性,在党的领导下,做到政治性与学术性的统一。这样的“定位”和“品位”,就是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事求是,就是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文风,就是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把刊物办出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以创新的精神,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研究、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研究、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宣传中国改革开放中“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及“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即规律性。”(4)如果离开这些根本前提、根本立场,对诸如“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四个意识”等主流思想、主流话语、主流声音,报以不屑、轻蔑、对立甚至是对抗的态度,把刊物“定位”在谁研究和宣传主流思想、研究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谁就是什么“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谁就是“噤若寒蝉、自我阉割”,这样给社会科学期刊“定位”,不就是煽动社会科学工作和社会科学期刊与中国共产党离心离德、挑战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底线吗?

给该刊研讨会如此“定位”做这样的“定性”,绝不是空穴来风,其研讨会和《综述》,本身就做了如是“解读”,请看——他们说:为了“保持刊物独立性”,该研讨会不惜笔墨,大力挞伐“各种有形无形的压力”,婉转地“回顾”了《社会科学论坛》的“创办及发展历程”,强调刊物“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及纯粹为学术而学术的态度”;极力称赞《社会科学论坛》如何在“环境很恶劣,风很大”的情况下,“充满了办刊的艺术,体现着高超的斡旋与委婉”的“大智慧”!

天呐,连“斡旋”这样的外交辞令都用上了!

如此说来《社会科学论坛》是“遭受”了莫大的委屈,使其失去了“特立独行”的“独立性”,失去了“自我定位、自我提升”。那么,他们所说的“环境很恶劣,风很大”是什么?来自何方,他们又是经过与谁人、进行了什么样的“斡旋”?

研讨会《综述》的第五题“会议总结”中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所谓“环境很恶劣,风很大”,就是指“科研管理部门”,即“科研管理部门”对“期刊的误读和误用,造成学术评价标准的异化”,“科研管理部门”“简单化的评价标准,只是利于行政管理,不利于学术研究”,使“学术研究被学术评价牵着鼻子走”等等等等。

话说到这个份上,事情已经很明白,他们所要摆脱的正是“科研管理部门”的领导,正是要与“科研管理部门”争夺话语权的“独立性”!不禁要问《社会科学论坛》还要不要中国共产党的上级组织,编辑部里还要不要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该刊领导班子和编辑人员中还要不要有中国共产党党员?还应不应该有“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以及上级出版物主管机关和上级党委宣传部门这样的“科研主管部门”?

三、社会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期刊要不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李革新:对一次社会科学期刊“定位与学术品位”研讨会的批判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

总书记同时指出:“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总书记这些话可以说是语重心长。他告诉我们,作为中国的社会科学期刊“定位”也好,“品位”也罢,万万不可置人民于不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方向、宣传方向,经常想一想自己的刊物、文章“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答应不答应”,密切关注广大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爱恨情仇,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把自己的理想融入社会发展前进的洪流,才能实现社会科学学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和社会抱负。真的不知道离开这些社会现实,离开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离开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还会有什么“社会科学”?

可是,一场研究“社会科学”“期刊定位和学术品位”的研讨会和长达万言的《综述》,除了某教授提到《人民日报》、另某教授提到“人民大学”两个名称中有“人民”二字之外,其它任何一处,竟然通篇找不见“人民”两个字!更何谈“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研究、宣传方向!

那么,他们以谁为中心呢?

研讨会《综述》的结尾处做了如下回答:“学术刊物本身就界定了它的受众就是学界同仁,本来就是小众的,所以学术期刊本就该靠学术来定位,否则身份认同就产生了危机”,这简直是“标本式”与主流意识形态“对着干”的绝妙的结论!

用不着再谈什么重大理论问题了吧!一个连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本次研讨会的主办者和上述各位具有“高贵”的“身份认同”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学人”或曰“公知”先生,你们吃着人民种的粮,穿着人民缝的衣,“共享”着人民改革开放的成果,研究着社会科学“期刊定位”和“学术品位”,却把作为衣食父母的人民抛到了九霄云外,这又是什么“品位”啊?!

四、《社会科学论坛》真的是一本“纯学术”的期刊吗?

李革新:对一次社会科学期刊“定位与学术品位”研讨会的批判

如上所述,《社会科学论坛》这次改版研讨会,给他们的刊物“定位”为“三无”,即无马克思主义、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无以人民为中心的刊物,标榜它是什么“纯正的学术理想”和“纯粹的学人风范”,秉持所谓“特立独行”的“独立性”等等,这反映了该刊多年来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历史虚无主义政治导向的事实,同时也是他们下定决心继续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历史虚无主义政治立场的“政治宣言”!

值得辨析的是,《社会科学论坛》到底姓不姓“党”,它是哪个阶级、哪个政党、哪个时代的社会科学期刊?

太往前的情况不甚了了。自2010年至2017年初,笔者在出版阅评工作中,就发现该刊在多篇文章中公开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攻击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如2011年第4期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被该刊称为一介“小书生”)于宁志的《“红色文艺”的困境》一文,直接攻击马列主义是中国“红色革命组织”的“洋旗号”;中国无产阶级专政是“小秦始皇主义”和“驱邪清污”的“社会卫生学”;污蔑“新中国的缔造者”是“利用‘阶级斗争理论’中的‘翻身’理论”“为其专制制度做掩盖”;“20世纪50-70年代在大陆建立的‘社会主义’是现代化进程中明显的倒退”、“乌托邦理想和反现代性”;攻击毛主席倡导知识分子改造思想是什么“反智主义”(5);2014年第9期陈为人的《白天鹅酒店:“马克思幽灵”的在场与还魂》,打着“反思”苏东剧变、“探讨”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向何处去的旗号,为新老修正主义翻案,鼓吹伯恩斯坦的“和平长入社会主义”、赫鲁晓夫的“三和政策”是“正确”的,攻击《共产党宣言》关于阶级斗争、暴力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错误”的(6);2011年第9期,与上述《“红色文艺”的困境》作者于宁志同为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的另一位“小书生”程娟娟的《革命名义下的合法性集体暴力——土改文学中“斗地主”的群体心理分析》,攻击我国土改斗争是“在革命斗争合法性的名义下发生毫无人性可言的群体暴力事件”;土改中的农民是“失去任何理性”的“激愤冲动的暴徒”;打土豪,分田地是农民“平均主义”的“自我本能的激发”“罩上了革命的合法外衣”;“经过工作队精心策划的斗争大会”“伴随着血腥的暴力行为,若干(地主)鲜活的生命的牺牲为这个盛大狂欢的象征仪式呈上了祭礼”(7);2012年第10期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范佩佩的《从乡土社会到阶级社会:土地改革与阶级划分的权力实践》,攻击我国的土改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权力实践”从外部“植入”到农民头脑中“进行阶级再造”、“人为塑造敌对阶级”(8);2010年第16期署名启之的《影史启示录》攻击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什么领袖“独揽对于所有问题的解释权”,在《讲话》的“‘可怕武器’的指引下……‘暴露派’横尸文坛者无计其数”,“成了‘阳谋’的牺牲品”,说什么《讲话》以来是中国“文艺走入死胡同”历史;(92014年第7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编审李春阳的《“老三篇”的修辞艺术》,攻击《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是“类似于宗教文本或者圣书”,领袖号召人民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做“五种人”,有“脱离实际之嫌”,是“存天理,灭人欲”,“以道德的名义将个人私生活领域的合法性取消”,“造成了巨大的人权灾难。”(10)又是上面那个“一介小书生”于宁志,在省委宣传部对该刊约谈、批评后,又在2013年第10期发表《知识分子立场和现代性承担》,煽动知识分子与共产党的“权威意识形态”对抗,要他们“既不能屈服权威,也不能皈依民间”,而要“离开庙堂和民间”“独立地站着”,“抵抗和拒绝权威话语对文学的压迫和利用”,扬言以“启蒙的姿态、精英的姿态”、“法官的姿态”、“救世主面对芸芸众生的那份悲悯的姿态”,来“教训大众”!用“知识分子的精英话语”占领“国家权威意识形态”的“阵地”(11)!岂止如此?他们还要和日本“公知”共同占领我国意识形态阵地。2015年第2期《社会科学论坛》刘成才《论坂井洋史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一文,在对日本学者坂井洋史“中国文学史研究”的诠释、跟进、推介中,扬言“建立与暴力性坚定抗衡的文学史研究”,警惕“现代性暴力”“对知识分子思想的潜在控制”和“精神的伤害”,要知识分子“从主流、集体的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防止意识形态化”或“意识形态的图解化”,来“奠定中日知识分子对话的基础”!

五、研讨会“改版”后的《社会科学论坛》发表的是“纯学术”文章吗?

李革新:对一次社会科学期刊“定位与学术品位”研讨会的批判

上述这些东西,仅仅是笔者个人的视界和水平,能够发现并能够认识到其反主流倾向文章的一小部分。还有许多没发现,或虽然看到,但并没有认清问题的本质的东西。总之,该刊领导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历史虚无主义政治导向的态度是非常“坚定”的,以至于宣传部领导給他们“约谈”、批评也听不进去,过后依然故我。有时是这个月、这一期“约谈”了,下个月、下几期同类文章照发不误,大有“拉开架子”,向“科研管理部门”“叫板”、“叫战”、“对着干”的气势,足见其政治立场是何等的明确、坚定和死硬到底的决心!

事实上,这次“改版研讨会”,只不过是打着“纯学术”的幌子故意“玩深沉”,其目的就是为了继续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历史虚无主义政治立场;但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摆出“文人风骨”的“架势”,而是更换策略,以“怀抱琵笆半遮面”的面貌出现——俺们这个《社会科学论坛》,就是一本“纯学术”的“三无”刊物,什么马克思主义,什么共产党的领导,什么以人民为中心,什么社会主义,俺们是既不“紧跟”、也不宣传;俺们这个刊物的‘定位’和学术“品味”,就是不“人云亦云”,而要“取中庸之道,避免极端”的,谁奈我何?——如前所说,他们就是用这样“高超的斡旋与委婉”、“充满了办刊的艺术”的“大智慧”来巧妙地对抗“科研管理部门”对“期刊的误读和误用”和“简单化的评价标准”,来抵制“学术研究被学术评价牵着鼻子走”的!

所谓“高超的斡旋与委婉”的“办刊的艺术”的“大智慧”,不过是“虚晃一枪”,实质上是掩盖其真实的新老资产阶级自由化、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定位与学术品位”!事实上,他们并没有真的“执行”什么纯而又纯的“纯正的学术理想”和“纯粹的学人风范”的“定位与学术品位”。其所谓的“独立性”,就是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是要“独立”于中国共产党的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或者说是要与中国共产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立”、“对着干”的,这样看,说这个《社会科学论坛》是个“小炎黄春秋”并不为过!

这一点,从“改版”后的2018年全年6期的《社会科学论坛》就可以看到,许多文章仍然有着十分鲜明的政治倾向、政治立场。我举三个例子:

例一,2018年第3期《世界体系中的“改革开放”》一文,讨论从1860年“洋务运动”一百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既不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打破了中国志士仁人“学西方的迷梦”,也不谈中国人民同国内外敌人艰苦卓绝的斗争;讨论当代40年的中国改革开放,既不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不谈“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既不谈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也不谈4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什么“马克思主义”、“四个自信”、“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等政治导向方面的话语,统统被“虚无”的无影无踪;却用晦涩的语言,极尽调侃、讽刺、挖苦之能事,阴阳怪气地戏谑说:只是中国的“护卫舰队巡弋于大洋之上,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苍穹之下”,才“有点‘这个这个’‘那个那个’了”;还攻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40年改革开放,是向“承认人性私有的合理性”低头致意;“向英美所主导的大西洋文明时代的世界体系低头致意”;向“统治地球一个半世纪,于今虽现衰像,却依然蔚为霸主”的美国的低头致意;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为了“免于”‘开除球籍’”“不得不向侵略者学习而自救”!——这些话的语气,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关心改革开放,对改革开放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见解,而是阴阳怪气,讽刺、挖苦、嘲笑,扇凉风、吹冷风,甚至是在向“统治地球一个半世纪,于今虽现衰像,却依然蔚为霸主”的美西示好、暗送秋波!

例二,2018年第4期《“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人文关怀》,是一篇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章,却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述一字不提,用该文作者的话说,他只是“租用”了1923年周作人与鲁迅失和后,写给鲁迅绝交信中的一句话“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把文人本质“消散”在“人之为人的可怜”上,“惺惺相惜才是不忘初‘性’”;大谈所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感受到普天下文人的脆弱与‘可怜’”,戏虐中国的人文学者成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受苦人”!这位“可怜”的作者,还阉割我国革命先驱李大钊的重要著作,对李大钊在《阶级竞争与互助》一文中肯定《共产党宣言》关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阶级斗争不可避免的重要论述只字不提,却只摘引“人类不是争斗着掠夺着生活的,总应该是互助着友爱着生活的”(12)话语,作为他所谓“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的佐证。

例三,与上述同一期《何炳棣:读史阅世,天真烂漫》一文,用30年代青岛大学右翼学生,以侮辱性的语言向闻一多先生身上泼脏水,诋毁毛主席关于“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13)的伟大爱国主义者光辉形象。

——白纸黑字可以作证:这个《社会科学论坛》所研讨的“期刊定位与学术品位”,到底是“纯正的学术理想”和“纯粹的学人风范”的所谓“纯学术”,还是“高调”反共、反人民、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历史虚无主义”,不是明摆着吗?

六、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坚持什么样的社会科学学人的“文人风骨”?

李革新:对一次社会科学期刊“定位与学术品位”研讨会的批判

笔者坚信,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包括《社会科学论坛》编辑部的大多数同志,是拥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是愿意坚持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精神,愿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宣传方向的。

而这个以“社会科学期刊”的“定位与学术品位”为主题的“改版研讨会”及其《综述》,却使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人民群众,完完全全地在“论坛上’失声’”了,他们一字不提马克思主义,一字不提党的领导,一字不提人民群众,而是多次强调所谓的“纯正的学术理想”、“纯粹的学人风范”和“办刊人”的“独立性”,强调所谓“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把主管部门的管理说成是什么“环境很恶劣,风很大”,把坚持正能量,宣传主流思想说成是什么“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在主流思想面前“噤若寒蝉、自我阉割”,缺乏“文人风骨”等等。

长期以来,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界有些人,例如这本《社会科学论坛》,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观念,即对诸如“马列主义”、“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四个意识”等等主流话语,持反感、轻蔑、挖苦、讽刺、嘲笑、对抗的态度。有的是作为文章的主题贯穿全篇,有的是在字里行间表露出来,越是写与主流意识形态“对着干”的文章,就越能体现作者和办刊人的“文人风骨”;而谁要是写歌颂、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文章,就是缺乏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就是什么“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就是什么“奴颜媚骨”;把广大理论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宣传主流意识形态,说成是什么“追风与趋利”、“消极、奴性、迂腐和浅显”,是对政治的“应景捧场”,做“政治附庸”,是为“为逃避政治压力”而“化妆”的“心是口非”、“着力应和、粉饰、靠近”(14)……,一些人身为共产党员,当着共产党的干部,领着共产党的工资,办着共产党的刊物,当着这些刊物的社长、总编,却打着“纯学术”的旗号,把发表、刊登反对共产党的文章作为刊物的政治“定位”和学术“品位”,这不就是“吃共产党饭,咋共产党锅”的那些人吗?不就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或阶级斗争在社会科学、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吗?

笔者并不赞标语口号式的“紧跟”,不赞成写“人云亦云”的“正确的废话”的文章,不赞成“对任何事物都不加分析,完全以‘风’为准。今天刮北风,他是北风派,明天刮西风,他是西风派,后来又刮北风,他又是北风派。自己毫无主见”(15),只会“看风头”的风头“理论家”、文艺家;敬佩、点赞坚持实事求是,敢说真话,治学严谨,客观公正,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当老实人,写老实文,如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揭示事务发展规律的文章和人文学者。从这点说,笔者认为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的“骨头”是要硬一点;但是坚决反对否定党的领导、否定党的历史,否定人民英雄,否定主流思想,脱离人民实践,要“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的所谓“独立性”和“文人风骨”。毛主席指出:“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对于人民的事业并无热情,对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战斗和胜利,抱着冷眼旁观的态度,他们所感到兴趣而要不疲倦地歌颂的只有他自己,或者加上他所经营的小集团里的几个角色。这种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者,当然不愿意歌颂革命人民的功德,鼓舞革命人民的斗争勇气和胜利信心。”(16

要不要揭露错误、鞭挞丑恶呢?当然要。我们今天的社会并非到处莺歌燕舞,反腐败还在路上,腐败分子还很猖獗;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和黑恶势力的罪恶行径令人发指,世人痛恨;群众中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也屡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社会科学“学人”和社会科学期刊,理应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不该歌颂者就不歌颂之,应该暴露者就坚决暴露之,弘扬主旋律,倡导正能量,针砭时弊,矫正社会问题,修补道德“短板”。包括对党和政府工作有不同意见,也应本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抱着“把事情办好”的良好愿望,真诚发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毛主席说:“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党章》和《宪法》也都赋予了共产党员和公民这个权利。

但要使哲学社会科学离开党的领导,离开党的中心工作,离开党和人民“正在做到事情”,是违背实践第一、违背人的思想发展规律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歪理邪说。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期刊,必须宣传党的主张,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面对错误思潮,要敢于亮剑!这绝不是什么“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更不是什么“奴颜媚骨”,而是共产党员党性的表现,是真正的“文人风骨”。“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科学工作者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研究、宣传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宣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怎么就是“噤若寒蝉、自我阉割”了呢?

总之,社会科学研究也好,社会科学期刊也好,都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要求,“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我们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我们的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

注释:

1)习近平2018629日主持中共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转引自《中华魂》杂志2018年第12期第18

3)习近平20162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

4)《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1

5)《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4期《“红色文艺”的困境》

6)《社会科学论坛》2014年第9期《白天鹅酒店:“马克思幽灵”的在场与还魂》

7)《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9期《革命名义下的合法性集体暴力——土改文学中“斗地主”的群体心理分析》

8)《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10期《从乡土社会到阶级社会:土地改革与阶级划分的权力实践》

9)《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6期启之的《影史启示录》

10)《社会科学论坛》2014年第7期《“老三篇”的修辞艺术》

11)《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第10期《知识分子立场和现代性承担》

12)《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222

13)《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95

14)《社会科学论坛》2016年第2期《以“现实主义”解读“古典主义”的趋附与狭隘》

15)《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86

16)《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73

(作者系河北省文化市场管委会办公室原主任、文化市场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附:《社会科学论坛》2018年第1期《学术期刊定位与学术品位——<社会科学论坛>改版研讨会综述》(复印件)

李革新:对一次社会科学期刊“定位与学术品位”研讨会的批判

李革新:对一次社会科学期刊“定位与学术品位”研讨会的批判

李革新:对一次社会科学期刊“定位与学术品位”研讨会的批判

李革新:对一次社会科学期刊“定位与学术品位”研讨会的批判

李革新:对一次社会科学期刊“定位与学术品位”研讨会的批判

李革新:对一次社会科学期刊“定位与学术品位”研讨会的批判

李革新:对一次社会科学期刊“定位与学术品位”研讨会的批判

李革新:对一次社会科学期刊“定位与学术品位”研讨会的批判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6
0
0
1
1
2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