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林:马克思主义学科青年应该怎样读书、科研和就业?

作者:刘书林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2-08-19 2444

马克思主义学科博士研究生的读书、科研和就业

刘书林

刘书林:马克思主义学科青年应该怎样读书、科研和就业?

摘要: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这一专业的博士研究生队伍日益扩大。引导其全面认识读书、科研和就业问题,就很有必要。在读书问题上,应着重思考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以及怎样读好书。在科研问题上,应注重研究方向、选题范围以及选题导向。在就业问题上,应多方面了解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处理好一次性选定与多次选择的关系,正确对待入职与离职的单位,始终保持对业务努力精进的态度。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一级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这个专业招收的博士研究生越来越多了。大家都关心自己的学习、成长和就业安排,对于社会环境方面的变化及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很关心。今天,我就作为一个过来人、老博士生(读书年代1984年—1987年),之后的老博导,联系自己的经历和当今的现实,谈谈大家关心的这些问题,提供一些人生参考。

我们这个专业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专业。我们本身的培养目标就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通俗点说就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或者说接班人。但是,比较其他专业特殊的一点就是:你们读出来后从事的工作,也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工作。因此,需要牢记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一句至理名言:“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了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我们马学科(马克思主义学科简称,下同)也要后继有人。这就要坚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这就要源源不断培养造就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真心爱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年轻一代的成长,多次号召教育界的老师、领导做教育青年的热心人。他说:“青年处于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在学习、工作、生活方面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苦恼,需要社会及时伸出援手。当代青年遇到了很多我们过去从未遇到的困难。压力是青年成长的动力,而在青年成长的关键处、要紧时拉一把、帮一下,则可能是青年顶过压力、发展成才的重要支点。我们要关注青年所思、所忧、所盼,帮助青年解决好他们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努力为青年创造良好发展条件,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2]我就是出于这种心情与大家做一个交流。谈谈读书、科研和就业方面常常遇到的问题。

一、关于读书

刘书林:马克思主义学科青年应该怎样读书、科研和就业?

学生的天职就是读书。马学科的学生的天职首先就是读马列主义的书。在这个问题上要弄清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书?解决好读书的目的和动力问题。书籍是人类保存和积累智慧和知识的载体。书籍记载着人类的进步和创造,推动着人类交往和联系的水平。书籍指示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书籍提高着每一代人的文明程度。只有读书才能继往开来。

第二个问题:关键是读什么书?对于马学科来说,最重要的书有两类:马列类和历史学类。今天重点谈谈读这两类书。

第三个问题:怎么读好书?读书的方法和途径,读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方法,我结合两类书籍分别说明。

(一)关于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刘书林:马克思主义学科青年应该怎样读书、科研和就业?

这方面的书籍包括:马、恩、列、斯等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毛泽东思想的著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著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著作。这些是最基本的。

读马列著作的意义:读马列主义的书最重要,涉及科学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的确立。世界观是最高的学问,最基本的知识和方法。这也是我们专业的骨干课程。

1.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的首要的重点

主要学习1845年春天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成熟期的著作。

1845年春天之前的马、恩著作,是非成熟期的著作。这些著作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习进行,重在理解马克思恩格斯不断接近真理的趋势和生命力;理解其开拓和扬弃的内容;勿把当时马、恩将要扬弃的糟粕碎片,当成马克思主义的宝贵遗产。这个时期,马、恩正在向科学世界观转变,正在彻底清算和清理自己思想上曾经受到的黑格尔派影响,把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倒转过来,正在肃清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等概念。他们虽然越来越接近发现世界观的真理,但有些东西毕竟还没有清理干净。在这种时候,如果我们还没有读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著作,上来一下子就钻到1845年春天之前的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里去,这对初学者、年轻人是不利的。有的这样钻进去就出不来了,跑偏了。这样就学不到马克思主义了。

为什么1845年以后的著作属于马克思主义成熟的著作?因为,1845年春天之后,他们二人的思想都达到了一个新境界——完成了发现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境界。从此以后他们以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问题,不再带有其他非科学的东西了。大家学过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方面的知识,都会明白。为了帮助一些同志钻研这方面的问题,我向大家推荐陈先达、靳辉明教授合著的《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这两位老前辈把这个问题谈得很透彻,值得我们学习。

马、恩成熟期的第一本著作是他们合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但这本著作在马克思恩格斯有生之年没有出版,直到1924年才辗转在苏联问世。由于这一历史的原因,一般以他们合作的《共产党宣言》(1848.2)为成熟期著作的主要标志。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在《共产党宣言》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和1888英文版序言里,出现过两次,字字句句十分清晰,可别说找不到、没有见过。

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的重点内容:

(1)读马列主义著作要突出运用科学理论的价值、真理的规则及其批判谬误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2)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作要突出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百年实践和规律,突出前辈实现“两个结合”的规律和具体结合的经验。

(3)读马克思主义著作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关于政党建设的思想。总共九个方面的思想。[3]

2.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方法

(1)学一篇经典著作,最好先把这篇著作产生的背景和条件搞清楚。

如读《法兰西内战》,就应该熟悉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的背景情况;读《共产党宣言》,就应该熟悉英国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变化背景情况;读《哥达纲领批判》就要熟悉1875年前后随着德国统一、工人运动高涨的背景情况;读列宁的《怎么办》,就应该了解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建党初期的党内思想情况,以及当时党内的“经济派”抵制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情况。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准确地读懂原著。

(2)学一篇经典著作,还要联系与之对立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在比较和鉴别中的认识才能达到刻骨铭心的程度。

《共产党宣言》在第一次向全世界宣布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时,同时就用了一章的篇幅,详细分析了当时三类(共五种)非科学社会主义的文献和思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从来就是革命的、批判的。同时揭露了形形色色的假社会主义、假共产主义的思潮。

(3)学一篇经典著作,还要在阅读的同时做好笔记和评论,把自己的突出心得和评论写在笔记本上,最好是直接写在阅读的书上,写错了也不要紧,有了新体会可以再加写。

总之,这个规则叫做“不动笔墨不看书”或“不动笔墨不开卷”。这是毛泽东的读书法,是徐特立先生在湖南一师教给他的,他保持了一辈子,受益匪浅。[4]

(4)学马列主义著作,要坚持带着问题学,带着问题到马列著作中去找答案、找方法、找根据。

结合党的中心工作,结合意识形态的斗争,就可以找到比较有意义的重要问题,学习中就会得到更多的交流和参考,学的就会更加深刻一些。这是一条有效途径。

(5)学马列主义著作,不能看一遍就完事了,要坚持重复学习。

隔一段时间,就要再看一遍。遇到相关问题,就要重新查阅、学习。这样,原来不明白的可以变成明白的;原来理解较浅的,现在可以变成理解较深的。随着人们阅历的增加,对多次阅读的著作的理解显然会逐步加深。活到老,学到老,肯定有较多的收获、较高的水平。

(6)学马列主义著作,要防止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修正主义的错误倾向。

防止浅尝辄止、自以为是。苏东国家一些领导人,不但缺少学习马列主义的功夫,还自以为是,信口开河,自以为创新,实际上出尽了洋相,在国际共运历史上留下笑柄。有的甚至公开否定在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整个阶段存在着阶级斗争;他们认为夺取政权之前需要无产阶级专政,夺取政权之后就不再需要无产阶级专政了。还有的煞有介事地宣布:“我们可以丝毫不用担心犯错误地宣布,无产阶级专政不适合我们国家的情况。”这些自以为高明的人不但给人民带来真正的大灾难,也使自己落得“阶下囚”或“刀下鬼”的结局。

(二)关于学习历史学类的著作

刘书林:马克思主义学科青年应该怎样读书、科研和就业?

毛泽东的词《贺新郎·读史》(一九六四年春)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东方白。

毛泽东一生不停读史,读史成为他生活的重要乐趣。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历史观、唯物史观是从研究历史发展规律中得出的,又成为研究历史和社会的科学工具。除了学习马列主义,还要学习历史学类的著作,包括学习历史典籍、历史文献、中国和世界通史,以及历史评论。自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最高形态的历史学。学习历史也是树立科学世界观的需要。学习历史学方面的书,要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

1.读史学书籍的目的:掌握历史知识、历史方法、历史规律,科学预测历史发展的趋势

历史唯物主义的首要的、绝对的前提就是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列宁语)。这就是历史的方法。

学习历史学的好处:中华文明自古重视历史,中华文明最早文字记录就是《尚书》,即上古史书。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发展,成果的增加,中华文明历史研究的空间越来越大,被史实证明的历史越来越长。

公元前3000年前后,在黄河、印度河、两河、尼罗河流域出现四个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中心,并具备大致相同的几个特征。史实证明,中国黄河、长江的“两河文明”远比西亚的远古两河文明(现伊拉克境内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更加丰富多彩。其他三个文明后来都走向了毁灭,只有中华文明成为唯一的没有断流的文明。这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大有帮助。

我国自从周朝开始就有史官设置。官方修史,成果斐然;虽说剥削阶级修史有其阶级局限性,但毕竟也留下了可以研究的宝贵资料,有助于人们从反面或正面的线索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剥削阶级官方把许多历史弄颠倒了,我们今天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可以把它再颠倒回去,恢复历史的真相。如果没有史学著作和记载,那就无法研究了。我国史学著作、著述是比较丰富的,有《尚书》《竹书纪年》《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等;新中国出的新的史书更多:《中国通史》(10卷)、《中国史稿》(7卷)、《中国通史》(12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中国经济通史》(9卷)、《中国社会通史》(8卷)、《中国近代史稿》(3册)。

历史学家的传统也一直在延续和发展。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王羲之:“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张萱:“史以示往知来者也”;龚自珍:“欲灭其国,必先去其史”;陈垣:“守本兼容的文化历史观”;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历代进步历史学家总是眼观过去、现在和未来。

2.历史学是每门学问的基础,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历史学依托。马克思主义创新方法:逻辑的,历史的

科学世界观的基本方法:一是逻辑的,二是历史的。这是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最基本的两个方法。无论学习哪门学说,都要从那门学问的史学入门。研究自然科学技术也要懂得科技史。其实,了解和学习历史,就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就是取得发言权的前提。毛主席说:“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5]这就为发言权设立了一个必要的门槛:调查研究,学习历史,不要瞎说,不要乱说。学习了历史,懂得那个学科的历史和来龙去脉,就取得一定的发言权,就进入科学研究的境界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加强对历史的学习,特别是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学习,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得到启迪、得到定力。”[6]“历史是最好的老师。”[6]“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6]

可见,学习历史不但能够增加知识,培育定力,还能够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斗志,增加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鉴别和批判能力。

3.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科学的评价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手稿中曾写道:“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意识形态本身只不过是这一历史的一个方面。”[10]这是一段对历史科学进行正面评价的深刻文字。

但是,以上这段话,在马克思手稿的定稿中被删除了,只是在注释中做了学习的说明。这是由于该书稿第一卷、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的小标题的思路有了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原来是从“一般意识形态、德国意识形态”这个角度谈起,后来又设想从“一般意识形态、德国的哲学”的角度来谈,在这个思路中可能想从人类知识的两大方面(历史科学、自然科学)构成哲学。显然,后者不如前者更简捷,因此抛弃了这个思路。《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恩有生之年始终没有公开发表,一直处于手稿状态。1924年才由苏联以俄文首次发表。可见,马克思写作时删去的东西,并不是没有价值或不准确的东西,而只是当时文章结构不需要的东西。马克思对历史学的基本评价还是完全正确的、十分深刻的。

类似例证还有: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论新阶段》,开宗明义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提法,在当年的《解放》杂志公开发表。但是,后来该文于1952年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却删掉了这句话,换了一个提法。但这并不能说明这句话不重要。当时的原因是国际上苏南对抗,南共的铁托同志由于要在苏联以外拉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搞自己当首领的“多瑙河联邦”“巴尔干联邦”,与斯大林发生了对抗。铁托的这种独立倾向受到了斯大林的批判。从当时的国际大局出发,其他国家的共产党此时也不宜宣传民族独立性特点的内容。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大论战,打掉了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大党主义的干涉,各国共产党才逐步走上了独立自主发展本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把中国共产党百年传统概括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并认为这是我们党百年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看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提法来概括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创造,是正确的,富有远见的。

4.历史类书籍的种类

(1)通史。中国通史、世界通史。通史代表一个时代历史研究和历史科学的发展总体水平。现在最新的《中国通史》是白寿彝教授总主编的1222册的版本,时间跨度是从180万年前的远古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从司马迁的《史记》以下各朝代官方撰修的前朝历史,客观上形成了一部最大的通史——二十四史。通史这种形式,体现历史发展趋势的优点较明显。

(2)断代史。一个历史阶段的历史,如《春秋》《左传》《史记》《汉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等。断代史由于集中攻一个阶段的历史,一般史实比通史更加详细。

(3)历史文献、原始文献(第一手资料)、档案资料。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集《尚书》《竹书纪年》的主要篇章,被越来越多的考古成果证明是比较可信的历史资料。

(4)注意及时了解考古新成果。这是开阔历史视野,认识中华文明优秀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1973年河南安阳殷墟深层考古发现,证实了商的史实存在,发现了商王武丁王后妇好之墓,得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几千件;2021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考古结论证实夏代大型集聚人口都城的存在,使得古文献记载的夏朝被证实;1973年前后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考古,验证7000年前浙东稻作农业的普及,这些考古成果把古文献中的传说时代变成了被证实存在的时代,中华文明的历史在考古挖掘中延长。司马迁《史记》记载的“五帝本纪”只有4000多字;而现在的中国上古史最详细的记述史书达1148页。

2002年,保利艺术博物馆从国外文物市场将青铜器燹(xian,读显)公盨(xu,读许)买回,上有铭文“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历史学家大为吃惊:“禹敷土”见诸于《尚书·禹贡》;“随山浚川”见诸于《尚书·禹贡》的序。这就证明《尚书》的有关篇目是有根据的历史记载。我们了解的历史随着考古的发掘,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延伸。

考古是延续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的新领域。这一点,从马克思、恩格斯借摩尔根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研究而对人类社会历史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观察。

(5)经常阅读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毛泽东的历史理论,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关心历史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和争论。

5.读历史书籍的方法

(1)注重中外历史研究比较和不同观点历史研究比较。不同意识形态、不同阶级的研究者结论大相径庭。有比较才有鉴别。

(2)在同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下,注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历史研究的区别。真理随时间、实践而显露。丁山先生破译了某些神话,如黄帝、炎帝、蚩尤的年龄是部落的历史长度,商朝都邑迁徙16次,从而结束了多年的争论和怀疑。

(3)注意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旧社会的历史都是剥削阶级修定的历史,对人民的劳动、创造、反抗、革命持否定态度。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学者也会歪曲历史,或掩盖历史一部分真相,在阅读和学习中应该注意拨乱反正。

(4)掌握历史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的方法,发现和坚持真理。

(5)始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作为阅读历史书籍的指导。

二、关于科研

刘书林:马克思主义学科青年应该怎样读书、科研和就业?

在读书的基础上,加上理论联系实际和深入的理性思考,就是我们的科研。科研就是运用学得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和理论难题的过程。如果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一个两个问题,就应该受到称赞,其中,说明得越多,成就越大。

科研能力实际上是检验马克思主义学科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对一些复杂的理论问题不敏感、判断不准确、导向不明确、管理和引导措施不得力,往往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水平的局限。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没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是不能有效引导和团结人民群众完成民族复兴大业的。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来看,我们非常需要千百万高质量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参加理论战线的工作。

(一)怎样选择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

1.马学科的研究方向要根据党的中心工作的需要来确定

有人常常通过引用鲁迅的事例去否定在党的领导下的战斗。其实鲁迅从来都是听从“将令”的,钱玄同希望他投入战斗,鲁迅就开始写小说汇成《呐喊》;因为五四运动“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他就在《药》的瑜儿坟上加了一个花环。(《鲁迅全集》1-P419)而且,鲁迅在抗战期间制定的文化战线上的统一战线主张被党中央采纳。

许多老一辈的同志就是在党的中心工作中逐渐成长为理论家的。

2.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研究基础来确定

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选好科研的突破口,发挥自己的长处。我的博士论文之所以选择英国工党领袖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是因为我学过英国近现代史专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业,具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这篇论文被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文库。

3.根据自己能够掌握的资料情况来确定

写一篇文章能不能找到相关资料,这是首先要考虑的。对资料要有一个初步的摸底和调查。我作博士论文的资料经过中央编译局图书馆、现代国际关系研究资料中心等单位的摸底,感到资料没有短缺,便决心选定博士论文的题目。

4.不要在乎一些肤浅的学术刊物编辑的评价

不能正确对待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本身就是短见的。他们往往看不到青年学者的未来发展。我在获得博士学位前后,饱受一些编辑的贬低和蔑视,但是事实证明他们错了。鲁迅把这种任意贬损青年学者的编辑比喻为“一头瘦驴在嫩草地上的践踏”。只要自己下了真功夫,就该具有自信。

(二)当前马学科选题的广大范围

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党的百年史有关问题及规律的研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研究;互联网新媒体思政教育规律和形式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教育、传播规律的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的现实与历史及其规律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制度的研究,等等。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

习近平创新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条件;习近平创新思想的时代特点;“十个明确”的重大理论意义;党的百年历史的四个分期的重大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六中全会决议“两个确立”的伟大意义;习近平创新思想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等等。

2.党的百年史有关问题及规律的研究

2021年前后都是党史党建研究的大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大节点。以共产主义信仰为旗帜、以两种制度的斗争为主线、以成就为主调、以苏东教训为反照,深化发展规律的研究非常必要。

3.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批判研究

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在中办9号文件里(2013.4.22)倡导批判七种社会思潮,重点是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等。不要另起炉灶去批判别的思潮,小心某些势力设置的学术研究陷阱。

4.互联网新媒体思政教育规律和形式的研究

这是个常青藤式的课题。“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习近平语,纲要P151)可见其极为重要。

(三)马学科选题的导向

1.政治导向——马列指导、政治方向、现实意义

(1)遵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正确对待1844年手稿、西马(西马克思主义)、新马(新马克思主义),正确对待西方资产阶级的抽象的人、抽象人道主义,正确对待新中国两个三十年;严格区别共产党与社会党的意识形态的本质。

(2)政治方向就是要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做到“两个维护”、树牢“四个意识”。正确理解和掌握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与“党政分开”的区别,两种改革观的根本区别。

(3)现实意义,即有利于凝聚全国人心,团结奋斗,实现民族复兴。

2.问题导向——体现针对性,具体准确解疑释惑

(1)针对问题要具体,便于深入和展开。忌空泛。

(2)有一定的共识基础和代表性。有争议尚需进一步说明的问题,更有研究的价值。

(3)党中央倡导论证的问题或需要批判的思潮。

3.结合宣传、学习的节点的选题

(1)配合重大节点的研究,能够借助于历史积累的优势和关注力。

党的六中全会决议,涉及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基本理论,课题众多。如,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激发自信、爱国、反帝斗争精神。建党百年:激发对党的领导的信任和共产主义信仰。纪念十月革命百年:激发对两个必然的信念,认识社会发展大趋势。纪念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50周年:涉及反帝制裁孤立政策、独立自主、爱国自信、自豪感等。

(2)配合重大节点的研究,是总结历史经验、继往开来的历史时机。

如,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启动新时代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新局面。纪念《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深化党的总结历史经验的传统和自觉。

三、关于就业

刘书林:马克思主义学科青年应该怎样读书、科研和就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科的博士毕业生虽然越来越多,但就业形势还是越来越好,越来越明确了。各级党政机关、研究机关、高等院校的理论工作、教学研究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我们就业的接收大户。

同时,随着就业资源的增长,用人单位对我们的挑选也会越来越高。专业基础较好,科研能力较强,适应性较好的同学显然会更快更好地得到安排。

1.积极争取被选择的同时,也要慎重分析对方的条件,然后加以取舍

用人单位的用人意向;用人单位的风气;用人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的状态和作风;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条件和速度;具体工作单位的人才结构;具体部位的顶头上司对接受博士生的态度;外界对这个单位工作环境的评论。这些情况弄清楚了才能看到自己在这个单位的发展处境。对于这些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能接受,就不要迁就,要果断一些,不要因为贪恋一些眼前的小便宜,而耽误自己的大事,或付出曲折代价。

2.一次性选定与进行多次选择

一旦慎重选定,就要尽量坚持一次做好,遇到不顺利、意外困难,能克服的也要尽力就地克服,不要轻易做出放弃努力的决定。发现问题快,发现问题多的单位,未必是坏事,一般往往是政治透明度较大,问题比较简单的地方,开始的吃苦和曲折,只要能够争取到好的前景,就不要动摇,这是在一个单位长期顺利发展的必由过程。与此相反,一些没有不同意见反映出来的单位也可能是问题较多、根子较深、遇到问题更不好解决的地方。要辩证地看待最初遇到的各种现象。如果遇到难以逾越的发展障碍因素,如人事关系、工作基础、关键岗位长期难以配合,可以考虑更换工作单位。不过,要正确总结经验,以新的面貌迎接新的环境。

3.进出一个单位要善始善终

进出一个单位不要学李白那种“会稽贱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那样的傲气。基本态度是要好说好散为上。旧单位走得稳当,新单位才能进得顺当。一个人在某一单位遇到的看似特殊的一些现象,其实都不是特殊的。人类社会,初级阶段,其实许多情况是大同小异,对一个人的影响因素也差不多。胸怀要宽广,度量要大一些,相信群众相信党,相信社会总会终会做出公道评价,相信品格高尚的表现最终赢得人心,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理。

4.无论何种情况下不可放松业务上的努力

一旦就业,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无论需要做出什么样的努力,自己的业务提高,业务工作都不能有丝毫的损害和放松。因为最终决定你的社会地位的是你的水平和努力,而不是你的工作环境。在业务上应该虚心好学,尊重别人的成就,学习别人的长处,而且要活到老、学到老。一息尚存,学习提高不止。这样的精神状态,不可能不成功。

党和国家对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才寄予极大希望,我们要亲手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应该信心百倍地努力奋斗!

(作者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原载《北京青年研究》2022年第3期,作者授权红色文化网发布)

参考文献:

[1]毛泽东: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题词,《毛泽东年谱》(第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271 页。

[2]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 30 日),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版,第249 页。

[3]参照习近平2018 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徐中远:《毛泽东晚年读书纪实》,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 年版,第451 页。

[5]《毛泽东选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09 页。

[6][7][8][9]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版,第4-5 页、页、11 页、67 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16 页注解。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6
1
0
1
4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