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麦克莱伦:长远看,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破坏性的

作者:戴维·麦克莱伦 来源:环球时报 2013-08-20 634

  【环球时报驻英国特派记者 李文云】伦敦大学戈德史密斯学院政治学客座教授、肯特大学教授戴维•麦克莱伦是国际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他写的《马克思传》被公认为是最权威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之一,也是第一部全面讲述马克思的英文版传记。即将来中国讲学的麦克莱伦日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马克思的学说对当今世界的重要性在于他对资本主义的剖析。目前西方发生的经济危机,更证明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解析,尤其是关于信用及虚拟资本产生的阐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切合实际。麦克莱伦说,西方面对金融危机时表现出的无能,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极好的历史教训。

  马克思主义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仍适用

  问:马克思主义对英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麦克莱伦: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对任何国家都仍然适用。同样,它也仍然适用于英国,但马克思学说对英国当代政治的适用性不那么直接,其中部分原因是历史形成的: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当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成为有组织的政治力量之前,英国本土就存在强大的社会主义运动,所以,英国不像法国与德国,英国从未有过大规模的共产党组织。

  问:西方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争议最多的是什么,能普遍接受的又有哪些?

  麦克莱伦:目前西方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帝国主义及全球经济危机的成因。从更大范畴看,马克思主义有两个方面在西方的争议最大,第一是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在社会结构中的优先重要性是存在争议的,有一种趋向强调政治与文化元素在社会演进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第二,对于阶级以及由此衍生的阶级斗争是否真是社会的基础,而不是性别、种族等具有同样重要作用的因素,也一直存在争论。最近,对于试图将马克思学说与环保、生态等社会关注热点挂钩的学术趋向也引发很大争议。这些新的关注点,在此前马克思主义学说传统中是没有出现过的。

  “历史地、长远地看,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破坏性的”

  问:您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还将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平行发展一段时期吗?

  麦克莱伦: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否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平行发展,还是一个必将取代另一个的问题,一直受到学界高度关注。预言未来是很冒险的,但我认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还将平行发展几十年,最终,人类社会如果能够幸存延续,社会主义就必将取代资本主义。因为历史地、长远地看,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破坏性的。故此,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说过,对社会的选择要在社会主义还是野蛮蒙昧主义之间做出。

  问:请您谈谈马克思当年是如何阐述与分析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功能的,在资本主义危机重重的今天,这些学说仍然适用吗?

  麦克莱伦:马克思确实认为,资本主义有着很强的自我调节功能,也有能力从它周期性的危机中自我修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在从工人身上榨取剩余价值的机会完全枯竭前,资本主义是不会自动终结的,距离这一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问题在于,这个制度要么继续发展,要么退出历史舞台,但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力资源都不是无穷尽的。

  “需要是有限的,需求却可能是无限的”

  问:您即将去中国讲学,您此次讲学将重点涉及哪些主题?

  麦克莱伦:我目前专注于对马克思学说文化传统的新思考与阐释,这也是我今秋到北京讲学的主题。我的结论是,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蕴涵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一是来源于启蒙运动,强调科学、理性与进步;另一种是浪漫主义元素,生发于德国剧作家席勒与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这一元素强调对资本主义进行文化批评,而同时对资本主义及前资本主义制度保持着某种兴趣及一定程度的热情。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兼具解放与压迫两种特性的制度体系,马克思学说中的启蒙运动学派传统,强调的是解放特性,而浪漫主义元素则强调其压迫特质,它使我们看到,马克思并不主张生产力的无限扩张。马克思说过,共产主义会在它的大旗上标榜“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在这里,“需”是需求而非需要,需要常被看做一种目的,要做什么—“我需要一辆汽车代步上班”。但需求,则纯粹是为了拥有。人们的需要是有限的,而需求却可能是无限的,这一方法论的致命弱点在于,为了生产出足以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将给地球带来严峻的生态挑战。

  问:您对中国近年的发展有何印象与评价?

  麦克莱伦:我始终关注着中国的发展。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都令人叹为观止。中国所表现出的能量,经受住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

  当然,中国面临的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西方总是批评中国是专制主义,但中国的体制有一个巨大优势,那就是高效。比较而言,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很多立法草案,在经历国会漫长程序后仍原封未动。因此,中国政府在启动改革或某项具体工作时,常占据着强有力的地位。我相信,在新一届班子的领导下,中国完全有机会取得更好成就。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0
0
0
0
0
0